靖难之役时北元政权到底在做什么 他们为什么没有趁机南下
靖难之役北元为什么不干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朱元璋任性立皇孙,朱允炆猜忌朱棣削藩镇,“靖难之役”由此爆发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一场从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持续到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这里有一点首先值得我们注意,那便是这场“帝位争夺战”竟然持续了长达四年之久,由此便可推知究竟有多惨烈。
而引发“靖难之役”的导火索,最主要便是朱元璋的“任性”,由于太子“朱标”早逝,所以,如果要再选储君的话,那么,就应该从朱标的诸位弟弟当中进行选择,而且,这也是封建王朝千百年来所遵循的“祖宗礼法”。
朱元璋画像
然而,朱元璋却并没有遵照执行,而是完全按照个人的偏好来办“国家大事”,正所谓“爱屋及乌”,由于朱元璋对朱标十分宠爱,那么,朱标死后,朱元璋的宠爱便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皇长孙“朱允炆”的身上。
而且,还不仅如此,朱元璋竟然还“独断专行”地立了“朱允炆”为太子,并且宣称等到他“百年之后”就将皇位传给“朱允炆”。
要知道,在封建王朝,“立储”可是一等一的国家大事,为了国家的长远考虑,首先要观察的便是“储君”的综合素质,其次还要考虑到“立储”之后能够平衡各方势力以让朝局平稳。
朱允炆画像
可朱元璋到好,什么也没想,自己怎么高兴怎么来,而这就让当时威望日隆的燕王“朱棣”不高兴了。
因为在太子朱标死后,在众皇子之中,关于“储君”之位,燕王“朱棣”的呼声是更高的,然而,没想到的是,他老爹朱元璋的一道圣旨,瞬间就让他心中烧得越来越旺的希望火焰熄灭了,这不可能不让朱棣心中产生“怨气”。
而且这种“怨气”在“朱允炆”登基之后,更是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而这其中的原因便是朱允炆对割据各地的那些皇叔们十分地担心,尤其是对朱棣。
朱棣剧照
为了摸清朱棣的势力和想法,朱允炆便收买了朱棣的心腹“葛城”,并且让他在回到朱棣的封地之后去观察朱棣的一举一动,然而,还没等葛城执行建文帝的命令,便被朱棣发现了“不妥”。
再加上,朱棣此后在亲自到都城朝见建文帝时,仗着“皇叔”的身份,见到了建文帝却不跪拜,这便致使很多的大臣纷纷上书弹劾朱棣,甚至还密告建文帝说燕王朱棣心机很深,只有将他封到更远的地方才会更安全。
而正是因为建文帝和大臣们的这些动作,便致使燕王朱棣感受到了他的这位皇侄已经视他为更大的祸患了,甚至是已经有了铲除之心。
朱棣画像
再加上,建文帝登基之后,便开始推行了“削藩政策”,致使藩王和朝廷之间的裂痕变得越来越深,终于,在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七月,张昺、谢贵两位大臣在接到朱允炆的密诏之后,便在初四那一天带兵包围了燕王府。
见到突然闯入的兵马,燕王朱棣只好带领全部的家眷和府兵投降了,但张昺、谢贵二人却不知朱棣其实是“假意”投降,所以,最终他们二人以及带去的所有兵丁,连同早就已经背叛了朱棣的葛城在内,全部都被早就已经埋伏在燕王府内的一众死士诛杀。
而这一事件爆发之后,这一对“叔侄”便是彻底地撕破了脸,于是,就在当天夜里,朱棣便集中他手里所掌握的全部军队,攻下了北平的九门,没过多久,便完全控制了“北平城”,自此长达四年之久的“帝位争夺战”便正式地拉开了序幕。
朱棣剧照
“靖难之役”爆发时,北元政权也正乱成一锅粥,根本就无暇“南顾”
说完“靖难之役”的爆发历程,根据其中涉及到的时间节点,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在同一时间段内“北元政权”又处在怎样的一个境况当中呢?他们是否有能力在这个时候来“插一脚”?
明朝建立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全部都退到了蒙古草原地区,建立了所谓的“北元”政权,而要说到建文元年到建元四年期间“北元”的境况,那就有必要再往前倒一倒从明朝和北元之间的一场战役开始说起,那便是“捕鱼儿海之役”。
这场战役爆发的时间是洪武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88年,距离“靖难之役”的爆发还有11年的时间,虽说时间很长,但这场战役对“北元政权”政局所带来的影响,却不仅只是持续了11年。
北元政权疆域
朱元璋在登基之后,虽说已经坐稳了江山,但由于元朝的残余势力仍在,所以,自始至终也没有放松过对“北元政权”的警惕和打击。
明朝的江山毕竟是从蒙古人手中夺过来的,所以,只要有机会,朱元璋便会将领率领大军进一步削弱“北元政权”的势力,而“捕鱼儿海之役”便是由朱元璋发起的诸多征讨战役当中有着“颠覆性”作用的一场战役。
之所以说“颠覆性”,那是因为,在这场战役之后,北元政权首先是完全臣服于明朝,而后,北元政权内部便接乱不断地爆发了动乱。
摸鱼儿海
在这场战役之中,率领明军与北元军队作战的将领是明朝名将——蓝玉,蓝玉率军十五万前去征讨当时北元政权的可汗“脱古思帖木儿”。
所谓的“捕鱼儿海”,其实就是现今的“贝尔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西南部边缘,这里已经是十分靠北的地方了,而且,在此之前,蓝玉率领明朝军队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因此,“脱古思帖木儿”便判断“明军”不会再深入北方作战了。
然而,朱元璋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命令蓝玉继续深入作战,所以,等到明朝军队抵达“捕鱼儿海”的时候,“脱古思帖木儿”竟然完全没有防备。
蓝玉剧照
既然没有防备,那结果便可想而知了,北元军队一再溃败,最后,“脱古思帖木儿”可汗见已无力回天,便只好率领大臣和家眷向明朝投降称臣。
而这次的惨败和投降,也使得原本归附于“脱古思帖木儿”可汗的很多其他蒙古部族纷纷脱离了他,成为了蒙古草原上独立的势力,也就是在此之后,“北元政权”其实已经分崩离析。
而当初其他的蒙古部族之所以会归附“脱古思帖木儿”可汗,主要是因为他是“黄金家族”的后裔,而所谓“黄金家族”指的便是“忽必烈家族”。
“脱古思帖木儿”可汗
“摸鱼儿海之役”战败投降之后,原本北元政权当中的蒙古各部便一直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之中,而这种状态也一直持续到了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
此外,在这一年呢,北元政权内部也接连发生了两件大事:之一件便是当时瓦剌部的首领,同时也是北元的权臣“布里牙特·乌格齐”先是杀死了当时北元政权皇帝“元昭宗”所指定的继承人,此后又立了“元昭宗”的另外一个儿子为可汗。
第二件便是一直野心勃勃的“布里牙特·乌格齐”又杀死了他亲手所立的可汗,并且自立为汗,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宝座,而他的这些举动自然也导致了其他蒙古部族的不满,于是,北元内部再次爆发了新一轮的动乱。
所以,通过北元政权在建文四年所爆发的这两件大事,我们便能知道,直到“靖难之役”接近尾声的时候,北元政权内部仍然在为了争夺“可汗之位”而在不断地互相厮杀,那么,自然也就不可能趁机南下攫取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