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为什么文人墨客都比较推崇李广?却不怎么待见卫青和霍去病?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6-09)140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文人为何推崇李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王昌龄的《出塞》想必大家应该很熟悉了,诗中的“龙城飞将”所指的正是中国西汉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将领——李广。

而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文人骚客写诗怀念赞颂他,李广的名气虽然很大,但是人们普遍认为,他在历史上的战绩比起同时代抗击外敌的将领卫青、霍去病,要逊色得多,卫青霍去病尚且没有成为后世诗人笔下的常客,何以李广会得到如此之多的赞誉呢?

为什么文人墨客都比较推崇李广?却不怎么待见卫青和霍去病?

李广的祖先是先秦时期非常著名的将领李信,李家世代都是精于箭术,百步穿杨更是不在话下。在《史记》中有载,李广臂力惊人、善于骑射,打猎时误将石头看作老虎,一箭射去,箭头入石三分,可见其神勇。

汉文帝十四年时,匈奴进犯汉朝边境,李广从军抗击匈奴。李广凭借着超绝的箭术杀了不少敌人,被任命为汉中郎。后来李广又奉命辗转于各地守卫城池,一生虽然致力于抗击匈奴,保家卫国,但是一直都是苦战无功的状态,一直没有被封侯授爵,因此也有了“李广难封”这个成语。

为什么文人墨客都比较推崇李广?却不怎么待见卫青和霍去病?

不过李广有一件事却一直被后人诟病,那就是他在晚年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时,卫青命他带领一支军队迂回前进,在指定地点与主力军合围,活捉匈奴单于,可是因为迂回之路曲折难行,军队又没有向导,李广带队迷了路,耽误了合围时间,以致卫青孤立无援对抗匈奴单于,虽然击溃了匈奴,却让单于逃跑了。

事后,卫青询问李广迷路经过,以便些战后总结,呈报汉武帝,可是李广三缄其口,卫青无奈便要拿李广的部下前去问罪,被李广阻拦,李广答应会亲自去受审。李广对自己的部下们说,自年少时起便与匈奴对战七十余次,好不容易能与单于交战,却被大将军卫青故意调我走迂回绕远的路,而我又偏偏迷了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拔刀自刎。

为什么文人墨客都比较推崇李广?却不怎么待见卫青和霍去病?

要说起卫青故意让李广走远路是确有其事,但这并不是卫青的主张,而是皇帝的意思,皇帝认为,李广年龄大了,而且从来不是福将,根本不想让他去,但禁不住李广软磨硬泡、再三请缨,于是在出征前特意嘱咐卫青不让李广与单于正面交战。卫青这才下了调令,让李广迂回绕远,最终让李广也因此愤懑自尽。

李广的儿子知道此事后,认为此事是卫青暗中作梗,便将卫青打了一顿,卫青对李广心中有愧,便将此事压了下来,不想再提。可是卫青的侄子霍去病却不依不饶,为了替卫青报复,一箭射死了李广的儿子。

为什么文人墨客都比较推崇李广?却不怎么待见卫青和霍去病?

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将这些故事一一都记录了下来,言辞之间对于李广也多是推崇,对于卫青、霍去病两人的作为也显得不那么赞同。这是因为司马迁对于李广的个人崇拜,说起来司马迁算得上是李广的“铁粉”了,他不仅处处为李家说话,替李家抱不平。就连他本人被处以宫刑,也是因为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后,他替李陵说话,得罪了汉武帝。

司马迁如此推崇李广,却对卫青霍去病言语之间流露出不屑也是有原因的。李广是名门之后,出身正统正是司马迁这种史学家所青睐的人,而卫青是奴隶出身,霍去病是私生子,身份低微这些都不为正史所容。因此司马迁的好恶才在《史记》表现得如此之明显。

为什么文人墨客都比较推崇李广?却不怎么待见卫青和霍去病?

而历朝历代的诗人们更愿意在诗中怀念李广,一是对他的敬佩,二则却是同情。钦佩李广多年来一直坚持抗击匈奴,保家卫国,尽管未能封侯授爵,但也是一位非常难得的英雄将领。古人们对于在战场奋勇杀敌的将士们的好感都是很大的。

同时他们也是同情李广为国家鞠躬尽瘁,但是却落得了这样一个悲惨的下场,这让那些空有满身才华,一腔热血但却无处施展的迁客骚人们难免产生了一些感同身受的味道,因此李广在他们的诗中更是多次出现,以表达自己心中壮志未酬的愤懑。

为什么文人墨客都比较推崇李广?却不怎么待见卫青和霍去病?

对于像卫青、霍去病这种年纪轻轻就已经封侯拜将的将领,诗人们对其虽有赞誉,但却认为他们在朝中都有不小的关系,属于外戚阶层,并不是文人们喜欢的那种从一介平民一路打拼最终成功的典范,在他们身上也无法得到那种相同遭遇的悲戚感,因此相比于李广,诗人中少有人怀念他们。归根究底,其实就是因为悲情的英雄人物总是更容易让人铭记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6/256426.html

“为什么文人墨客都比较推崇李广?却不怎么待见卫青和霍去病?”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赵光义登基之后,赵匡胤的儿子都是什么表现?

历史上赵光义登基之后,赵匡胤的儿子都是什么表现?

赵光义,宋朝第二位皇帝,开宝九年继位。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当年的最后两个月为太平兴国元年)十月二十日,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一日后,其弟晋王赵光义登基为帝,是为宋太宗。赵匡胤的死是有疑点的,最大的争论就是“烛影斧声”之说。我个人是相信这种...

牵招: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安抚境内,坐镇北疆

牵招: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安抚境内,坐镇北疆

牵招(?—231年),字子经,安平郡观津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牵招早年师从乐隐,与刘备成为刎颈之交。投靠冀州牧袁绍,担任冀州从事,统领乌丸突骑。袁绍死后,跟随冀州刺史袁尚,受到并州牧高干加害,投奔丞相曹操,授军谋掾。从平乌丸,出任护乌...

后世是如何评价虞翻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虞翻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日南太守虞歆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勤奋好学,早年担任王朗的功曹。后来,投奔孙策,入仕于东吴,历任富春县长。举茂才,拒绝东汉朝廷征辟,迁骑都尉,参与夺取荆州的战役。得罪孙权,流放于交州。嘉禾二年(23...

探索隋炀帝的一生,他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探索隋炀帝的一生,他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弘农华阴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569年,刚刚继承了随国公爵位不久的杨坚,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在这个儿子之前,杨坚已经和自己唯一的妻子独孤...

程秉: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儒学家,孙权对其极为礼待

程秉: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儒学家,孙权对其极为礼待

程秉(生卒年不详),字德枢,汝南南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儒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起初跟随郑玄,后来北方荒乱而到交州避难,期间与刘熙考究五经大义,因此通绕五经。后来交趾太守士燮任命程秉为长史。吴大帝孙权听闻程秉的名声,于是以礼征召他,程秉到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黄武...

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李善长就是朱元璋故意要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李善长当时已经77岁了,而且已经辞职退休回家了。这样一来,他在朝廷中不可能再有发言权。没有发言权,自然不会影响到朱元璋的统治,朱元璋根本没有必要除掉他。其二,李善长退休以后,就一心一意地栽花养草,不问...

太史慈在投降孙策后 为什么突然间就销声匿迹了

太史慈在投降孙策后 为什么突然间就销声匿迹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威名赫赫的太史慈,在投降孙策后,怎么突然就“销声匿迹”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不堪,天灾人祸频发,立国数百年的大汉朝再也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中原大地陷入了一片混乱的战火之中,在乱世之中无数英雄豪杰趁机崛起,或是征战四方,或是雄霸...

朱买臣是如何发迹的?最后被汉武帝所杀是因为什么?

朱买臣是如何发迹的?最后被汉武帝所杀是因为什么?

马前泼水,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也是京剧经典曲目之一。朱买臣,字翁子,会稽郡吴县人。西汉大臣。七国之乱爆发之后,朱买臣与妻子为了躲避战乱逃亡会稽郡,但他不会经营生产,只喜欢读书,所以生活并不富裕。但为了维持生计的他只能靠上山砍柴换取吃食,在这样贫困的条件下,朱买臣也没有放弃读书,他...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