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要祭拜前朝皇帝朱元璋 康熙怎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都不了解康熙拜朱元璋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康熙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第二位皇帝,他一生平三藩之乱, *** ,真正让大清在关内站稳了脚跟。
不过,尽管实现了统一,康熙面临的国内形势,仍然是严峻的。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当时少数的满人,征服了人口庞大的 *** ,其根基显然是不稳固的。
虽然大明王朝直接亡于李自成,南明小朝廷直接亡于吴三桂,但当时明朝遗民对于清王朝的潜在对抗性,依然十分强烈。
因为这种对抗是潜在的,康熙帝不能像对付“天地会”那样使用武力手段。而深谙华夏文化的他,这时便瞄准了前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南京明孝陵,并准备复制一段几百年前朱元璋曾经做过的事。
曾经,朱元璋以“驱逐鞑虏”为口号,将北元赶回漠北,在南京建立大明。许多人原以为,他不会承认“黄金家族”在中原统治的百年历史。
然而,事实证明他们想错了,朱元璋不仅要把元朝奉为正朔,还要恭恭敬敬的将元世祖忽必烈的画像请进历代帝王庙,跟唐宗宋祖一样接受明太祖的顶礼膜拜。
对于朱元璋来讲,只有承认元朝的“国祚”和“受命于天”,而明朝是从元朝手中拿走“接力棒”,才能更好的宣誓他的正统合法性。
现而今,同样的问题也摆在了康熙帝的面前,只有接受明朝的历史和其正统性,才能让爱新觉罗家族坐稳江山。
于是,在康熙帝接下来的6次下江南中,他5次亲临明孝陵祭拜(另一次是专门派人代为祭拜)。
然而,如果仅仅把康熙帝祭拜朱元璋的行为理解为统治需要,则又是十分片面的。
康熙帝之所以一再祭拜朱元璋,还欣然提下了“治隆唐宋”4个大字,其实还掩盖了他的私人原因。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第1次下江南。在归途中,他先是派人往明孝陵拜谒,接着又亲自前往祭奠,而且是在“孝陵殿前行三跪九叩头礼”。
本朝皇帝派遣官员去祭拜一位前朝皇帝,这应属于常规操作,但像康熙帝这样亲自到明太祖坟前三跪九叩,则属于超常的礼遇。
果然,此举获得了江南百姓非一般的赞赏和拥护。
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在第2次下江南归途中,再次拜谒明孝陵,史料记载,他依然是“至大门前,下辇步行。进前殿,行三跪九叩头礼”。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下江南中,康熙帝还拜谒了华夏始祖大禹的陵墓。康熙帝依然用“三跪九叩头礼”,再加上亲自为大禹撰写祭文的方式,表达了他将以古代贤王为榜样,让大清融入中华文明正统体系的信心。
如果说康熙帝拜谒明孝陵和大禹陵,只是在做秀、收买人心的话,那么到这为止,似乎就可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可是在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在第3次下江南归途中,依然要去拜谒明孝陵,这就很让人捉摸不透了。于是,有些大臣便表达了不同意见,认为派遣大臣代为祭拜即可:
“前者乘舆两幸江宁,已亲至明陵酹酒,兼遣大臣致祭今请专命大臣,不必更烦车驾”。
但事实却是,康熙帝不仅第三次毕恭毕敬的去祭奠朱元璋,并且还亲自修改了祭文,还在明孝陵提写了4个大字——“治隆唐宋”。
原来在康熙帝的眼里,由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足可以超越唐宋,而其在康熙帝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也就超越了唐太宗、宋太祖。
康熙四十二年,年过半百的康熙帝第4次下江南,这次,他没有亲自去明孝陵,而是派遣大学士马齐代劳。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帝此年还进行了西巡,同样是派人代为祭拜了周、汉、唐三朝皇帝诸陵。
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第5次下江南,归途中第4次前往明孝陵祭拜。到了明孝陵,导引官引康熙帝从中门进入,可他却是从偏门走进去的,以示对朱元璋的恭敬。
两年以后,康熙帝第6次下江南,第5次拜谒明孝陵。这次拜陵,就连皇帝身边的大臣都看不下去了,他们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
“自古加厚前朝,未见如此者。今皇上又欲往谒,臣等以为太过。”
按照大臣们的理解:康熙帝对于前朝皇帝的礼遇,已经是史无前例了,而今如果再去拜陵,您是不是演得太过了?
可他们压根就没有真正明白,眼下54岁的康熙,不是在演戏,他是真正的朱元璋“铁粉”一枚。
那么,在朱元璋身上,究竟有哪些闪光点,能让这位“后朝”最伟大的皇帝引为知音和偶像呢?
首先,朱元璋与康熙帝一样,都拥有坚强的雄心壮志、过人的精力和超强的支配欲以及强大的学习力,他们惺惺相惜,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二,朱元璋从加入红巾军,到最终成就帝业,仅仅用了15年的时间。而这15年的军事生涯,也几乎是一段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的战斗史。这种经历,本来就是一段令人神往的梦幻般的传奇,也让康熙帝羡慕不已。
第三,朱元璋擅长刚猛治国,他以严苛的统治为刀,以无情的手腕为刃,在位30年的所作所为,亦如他在战场上那般刚烈生猛,让整个王朝都摄于皇帝一人的威权之下。对于这一点,康熙一直心向往之,他实际上也在某些方面(如文化)上学得相得益彰,可在总体成效上看,他只能自叹弗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