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后,赵国联合楚国打退秦军,那么毛遂最后是什么结局呢?
毛遂自荐后,赵国联合楚国打退秦军,那么毛遂最后是什么结局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成语典故都源自春秋战国时期,比如毛遂自荐这一成语典故,就和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存在直接的关系。毛遂自荐,意思是毛遂自我推荐。后来用“毛遂自荐”喻指自己推荐自己,典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战国时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主动自荐随同前去。
在此之前,毛遂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半天没有成效,毛遂手拿宝剑走上宫殿,陈述利害关系,终于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的侵略。在此基础上,因为楚国出兵协助,赵国得以打退秦国。那么,问题来了,毛遂自荐后,毛遂最终是什么结局?因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老师和课本几乎都没有告诉我们。
一
首先,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毛遂 ( 公元前285年- 公元前228年),战国时期(有争议,一说山东滕州、一说河北鸡泽)人。在战国时期,平原君、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并称为战国四君子。就战国四君子来说,都养活了上千甚至数千的门客。
这些门客可能平时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在关键时刻,往往会出上力,比如孟尝君被秦国扣留后,就是手下门客“鸡鸣狗盗”,这才帮助孟尝君逃回齐国。同样的道理,毛遂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但是,俗语有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公元前259年,秦国针对赵国都城,发动了邯郸之战。
二
邯郸之战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的一场战役,就秦国来说,希望趁着长平之战重创赵国的机会,从而一举消灭赵国。对此,赵国自然不愿意就此告别历史,于是在邯郸进行了激烈的抵抗。当然,紧靠赵国这一国之力,确实难以抵挡秦国了。于是,公元前257年,毛遂向平原君自荐出使楚国,以此促使楚国出兵救援赵国。
在跟随平原君来到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半天没有成效,毛遂手拿宝剑走上宫殿,陈述利害关系,终于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的进攻。于是,在毛遂自荐后,不仅楚国出兵参加邯郸之战,就魏国来说,信陵君魏无忌也窃符救赵,率领魏国大军支援赵国。
三
在此基础上,赵国、魏国、楚国三国联合打退了秦国的进攻,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从而推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时间。而就毛遂来说,因为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同时,在邯郸之战后,平原君赵胜也不禁感叹道:“我一向自以为能够识得天下贤士豪杰,不会看错怠慢一人。可毛先生居门下三年,竟未能识得其才。”
于是,平原君遂待毛遂为上客,也即给予毛遂更高的待遇。不过,在此之后,《史记》、《战国策》等史料中几乎没有关于毛遂的记载了。毕竟,在邯郸之战后,赵国持续衰落,山东六国也成为一盘散沙,毛遂也没有可以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了。
四
最后,对此,《鸡泽县志。卷之二十》记载:“毛遂血洒滏阳河北岸。”《永年县志》记载:“毛遂墓在城(指永年县城关)西南三里大堤内”。因为有说法毛遂就是鸡泽县人,因此,在《鸡泽县志。卷之二十》中,给出了毛遂回到家乡的记载。也即在战国末期,毛遂衣锦还乡。不过,在秦国攻打赵国的过程中,毛遂为了保护家乡,最终血洒滏阳河北岸,也即是战死沙场的结局。而这,成为毛遂最终结局的一种说法。
但是,据滕州《滕县志》记载“毛遂,薛人也……后卒葬于薛。”古代薛国,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毛遂墓地就位于官桥镇一带。也即按照《滕县志》的记载,邯郸之战后,毛遂很可能来到了山东省滕州市一带,并最终在这里去世(很可能是病逝的结局,也即善终)。综上,关于战国说客毛遂最终的结局,存在战死沙场和善终这两种说法。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