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员外是一个什么样的官 他们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呢
还不知道:员外是一个什么样的官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看过古装剧的人应该对员外这个词都不会感到陌生吧,在很多古装剧中,员外的形象基本就是穿着华丽的长胡子老头,那么这个员外到底是个什么官?在古代到底有多大权力呢?
员外是员外郎的简称,有“定员外增置”之意。最早在三国魏末时期,设置了“员外散骑常侍”一职,晋初又设置“员外散骑侍郎”。二者都属于皇帝的侍从官,通常都是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虽然只是一种闲职,没有多少实权,但能够担任这种职务的人,不是宗室子弟,就是达官贵族,因此在朝廷里面也还算威风。
南北朝时期,又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都是定员之外添加的殿中将军和司马督。到了隋朝,便开始在尚书省二十四司,分别设置一个员外郎,成了每个司的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用了这个体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此时的员外都是通过了科举考试被录取的科举生,因为人员较多,所以将其作为候补官员。虽称“员外”,但也已经演变成了编制定员以内的官职,有了更加显赫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员外数量出乎意料的多,甚至达到了冗官的地步。当时的员外来源就不再单纯的只是宗室子弟、达官贵族了和科举录取的科举生了,有的员外是朝廷的贬官,还有的是为了笼络少数民族的封官,在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就有在西州地方 *** 和车府设置员外官的记载。
可是,到了明清时期,民间也开始有了员外。而此时的员外,与前面所提及的员外又有了更大的差别。这一时期世俗化的员外不再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不具备官员的任何权利与义务,与真正的官宦有着很大的门第尊卑区别。那到底,这一时期的员外,指的是哪一类人呢?
《龙阳逸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说的是庐陵地方,有个员外,姓钱名坤。这个员外不是吏户礼兵刑大部中的员外,只为有了两分钱钞,人上过誉他的美名”。 还有清朝中期的名臣李卫,由于不是读书的材料,就花了一笔数量不菲的银子,买了一个兵部员外郎的官做。可见,此时的员外大多都是民间家产丰厚生活富足之人,这些人都普遍从事着工商业,在明清时期的笔记小说中也基本要加上“家财万贯”“大富”“富豪”等词来形容他们。
虽然不是朝廷官职,但在当时这些员外也构成了一种朝廷掌管民间百姓的方式。为了稳固社会安定,明初时期民间的粮长和里长担任者的选择以丁粮多者和豪门大户为标准,而这些人便是当时所称的员外。当时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将这些富商大户纳入 *** 的管理体制之内的 *** ,实现对这些人更有效的管理和制约,避免其称霸一方,危及社会的稳定。同时,他们作为朝廷的一种控制手段,也需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历史上就有记载着一些员外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的实例。
虽说明清时期的员外并无实权,而且大多都是通过买官而得的职称,但在当时社会,这一员外世俗化的现象,也很大程度上维系了当时的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