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诸葛亮用马谡真的是昏招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我们熟知的名著《三国演义》中,用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来形容蜀国的发展再恰当不过。众所周知,蜀汉一开始就是以汉朝正统自居,全书主角的存在。而作者为了确认这种地位,在文种也是极力夸赞诸葛亮、庞士元,关云长、赵子龙等人。
但令人惋惜的是,纵使蜀国人才济济,它还是以一种流星般的姿态,亡于魏吴二国之前。并且还是以一种“天不佑我蜀汉”的悲惨结局草草结束。纵观全书我们会发现,蜀汉兴盛到败亡,转折点为五虎大将关羽的死无疑,而真正的复国无望还是诸葛亮的阖然离世,而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就是丢了街亭的马谡。
在很多读者眼里,马谡就是一个骄傲自大、纸上谈兵式的人物。但是小编觉得未必,从书里的描写来看,马谡无疑是以一种诸葛亮弟子形象出现的。无论其他,从马氏五兄弟加入蜀汉集团开始,再到马谡在街亭之战出现、中间少说也有三四年。这几年内,蜀汉可谓是战事频繁。就算诸葛亮看不透,其余将士也能清楚马谡的能力。那么主张广开言路的诸葛亮没有理由不清楚马谡的能力,但史书记载的是“亮违众拔谡”。一向精明的军师孔明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呢?除非这里有不可对外人语的秘密或者苦衷。下面我们就来剖析一下这个秘密或者说苦衷。
一、为什么要守街亭
街亭之战发生于蜀汉建兴六年,大背景为诸葛亮之一次北伐。蜀汉大致战略为以老将赵云邓芝为佯攻部队,在斜谷吸引住曹真军团。而蜀军主力则由孔明亲自指挥出祁山,向魏国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的陇西展开突袭。力求在魏国反应过来之前占领整个陇西。而控制街亭才能确保魏军增援部队无法及时进入陇西增援,给蜀军争取时间,吞并消化刚到手的陇西。
因此蜀军对街亭的态度,不是死咬不放而是多守一天赚一天,为后方消化陇西争取时间。可以说这与普通的攻守战意义完全不同,因为马谡只需要保证自己的部队能对张郃部造成威胁,使其不敢轻进,从而达到拖延时间的目的即可。
而诸葛亮和马谡无疑是清楚这一点的,所以从蜀军进入陇西开始,就以一种鲸吞的方式攻取陇西。整个军团分为三部分,魏延、吴懿负责攻,马谡、王平负责阻击,而诸葛亮作为救火队和安抚人心的维和部队,坐镇中军。可以说这样的军阵,是最常见也是最实用的,但事情偏偏坏在了马谡身上。
二、为什么马谡会输
这个原因相信大家都知道,无非就是马谡舍城守山,导致被张郃围困,截断水源。从而军队人心思危,无力作战。
首先我们来分析之一点,马谡为什么会舍城守山,从兵力对比上来说,当时宿将张郃率步骑共五万来援,而蜀军的整个关陇防线才两万人,到马谡手里不过区区几千。在这种悬殊对比下,除非有固若金汤的高墙深城才可能有希望,而且还只是可能。
而事实是,当时街亭城也就是现在的天水秦安县东北部,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城,别说抵挡五万大军,就连马谡的几千部队都拦不住。所以这一点,不仅马谡没考虑,就连王平也没考虑。但其实两人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所谓的“当道扎营,守之”,这也是王平推崇的 *** ,但是否真的可用呢?
答案是不行,影视剧大家都看过,骑兵和步兵交锋的场面,大家也熟悉。而张郃的五万人里就好死不死的就有骑兵,在街亭这种大纵深的地形下,马谡如果当道扎营数千步兵,即使有诸葛连弩也只不过是给张郃的开胃菜,会输的更惨。而上山不仅可以凭借地形迫使魏军下马 ,还可以想张飞一样凭借山高树密,隐藏真实兵力。可以说马谡的舍城上山不仅不是昏招,还是十分高明的一招。
第二点,水源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一开始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张郃传》中记载为“绝其汲道”,而到了《王平传》中则变成了“舍水上山”。而根据地方县志记载,马谡所驻扎的麦积崖上不仅有水,而且还是“清水四注”的景象。而造成三处文献记述不同的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马谡派去驻守水源的正是王平。
王平抛开旧有的文武官员固有的矛盾不谈,其本人史书记载“性狭侵疑”,而最致命的是马谡并不是他的旧有上司,而是空降的。这就不排除他有蔑视或者敌视的嫌疑。而且关于蜀军处决马谡的所有供词都是由更先败退的王平本人和王平部将所供述,作为驻守水源的大将为何不向马谡的主力部队求援,反而更先逃窜至大后方,王平治军能力可见一斑。
而蜀军当时又急需有人为关陇一战虎头蛇尾的结局做解释,而马谡作为去时风度翩翩,来时狼狈不堪的主将,自然是更好不过。而且更糟糕的是当时审问的马谡的并不是演义中的军师诸葛亮,而是同为顾命大臣的李严。至于为什么是李严就糟糕,在下一篇文中会详细解释,大家敬请期待。
无论怎么说,所有的相关人物都已经消逝于时间长河中。马谡死得其所也好,含冤负屈也罢,那个跌宕起伏,令人心生神往的时代已经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