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元朝大都到底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最后又是怎么样消失的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8-02)11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元朝大都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元大都是元朝时候的首都,也可以被叫做大都。在蒙古的语言中称为dayidu,在突厥的语言中被叫做汗八里,这个汗八里的意思就是蒙古的大汗居住的地方。大都是元代的一个科学家刘秉忠奉命规划并且建造的,从忽必烈那个时期一直到元顺帝二十八年的时间内都作为首都,也就是一二六七年到一三六八年这段时间。元大都的名称,除了在汉语中有这个意思之外,畏兀儿语中这个词也有这个意思,叫做khanbaliq,不过这里要注意在蒙古人的说法中,只有大都或者是上都这两个叫法,并没有畏兀儿语中的这个词。但是后来元朝向北边撤退之后,蒙古人还是对大都存在着很深的记忆。所以就继续用了大都合托这个词来称呼以前元朝的都城。

元朝大都到底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最后又是怎么样消失的

蒙古族在还没有建立元朝之前,就一直实行这分封的制度。在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之后,一直非常的统一。但是在一二六零年忽必烈继承了成吉思汗的位置后,因为很多的原因,导致了蒙古帝国慢慢的分裂了,到了后来,就演变成了元朝和四大汉国。在一二六零年的时候,忽必烈建立元朝并且登基,就把元上都设立为元朝的都城,但是由于上都的位置在北边。离着中原地区这边很远,忽必烈害怕不利于管理中原地区,但是当时也没有办法,只好先把上都当作元朝的首都。但是在一二 *** 忽必烈在处理掉了阿里不哥之后,接着就下定决心要把元朝得都城迁到燕京这片地方。

在当时,燕京地区里面有以前金朝的都城,但是这座城市经历了很多场战争,而且在成吉思汗攻破了这座城市之后,把城里面宫殿之类的东西都给烧了。而且在这座城中供水也是个问题。在1215年的时候,蒙古部队占领了金中都,并且把金中都改名叫做燕京。在一二 *** 年的八月份,忽必烈下旨把燕京设置为元朝的中都。并且在一二六七年的时候,忽必烈就决定把都城迁到了中都去,并且在一二七二年的时候,把中都改名叫做了大都。

在忽必烈迁到了燕京之后,就先住在了城外面的一座宫殿内,叫做大宁宫。在一二六七年,就下旨在燕京城内建造新的宫殿。当时派中书省的官员刘秉忠管理者大都的建设。到了一二八五年的时候,大都里面的宫殿和宫墙,以及各个部门的官府等机构都一个一个的完工了。忽必烈在至元二十二年的时候,下令让以前都城里面的人都搬到了新城里面去。从至元二十二年到三十一年的时候,就有好几十万的百姓从以前的都城搬到了刚建的这个大都内。在这段时间内,还继续把城里面其他的很多建筑和工程都给完成了。元朝大都的改建到了这里就差不多完成了,在随后元朝的各个皇帝中,还有很多人在大都内修建了孔庙,佛堂等建筑。但是在后来,元朝大都的基本布局没有很大的改变。

元朝修建的这个大都内,还建着一个中心台,这个建筑是整座城市各个方向的中心点,这个建筑是在中国的历史上面之一个创建的。在马可波罗的书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在元朝新建立的都城中央,有一座很高的高楼,在这高楼上面挂着一个大钟,并且有专门的人在每天晚上敲响钟声来给城里面的人报时。但是在第三次钟声降了之后,就不让百姓在街上面行走了,除非是遇到了很急的事,而且出来也必须要提着灯。而且每天晚上路上都会有巡逻的部队,在第三次钟声敲响后如果在路上走被巡逻的部队抓获了之后,就会立刻抓起监狱里面去。

到了元惠宗二十八年的时候,朱元璋让徐达,常遇春两人带着军队北上去攻打元朝,在同一年的七月份到达了通州。元惠帝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就然跟当时的帖木儿不花管理着朝政,而自己带着妃子、太子还有公主一起逃走了,因为南边都是朱元璋的人,就只好向北边逃去,逃去了上都。到了一三六八年的九月十四日,朱元璋的部队把大都的城门给攻破了,就带领这部队攻了进去。朱元璋就把元朝的大都改为了明朝的北平。

元朝大都到底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最后又是怎么样消失的

但是元大都里面城北方向的很少有百姓居住,而且非常的空旷。当军人在城墙上面防守敌人进攻的时候后方没有补给。徐达一进城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一三六八年的时候,派人在城中靠北一点的位置建了一个用土推起来的城墙,并且用日字的形状来排列。这就让北边的城墙可以更加的靠近百姓居住的地方了,在打起仗来士兵的补给也就有所保障了。

元朝大都到底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最后又是怎么样消失的

但是因为刚修筑的这一段城墙正巧建在了河床上面,所以导致了德胜门是斜着的,明清北京城西北有处缺角的地方就是那时候给造成的。在一三七一年的时候,以这个后来建的城墙为界限,把这段城墙北边的东西都给废掉了,像以前在北城墙上面的安贞门和健德门这两个门,还有东边和西边城墙上面的光熙门和肃清门一共四个城门都一块给废了。在过了不长时间就给拆除了。

虽然大都里面的城墙被朱元璋给废弃了,但是却没有拆除,对拱卫城池依然有很大的作用。这段城墙一直到俺答之变的时候,在这一段城墙上面还依旧助手着明朝的军队。北平从这时候开始就成了燕王朱棣的根据地了,这座城市的整体布局在明朝刚建国之后五十多年内都没有变化,但是到了永乐四年,当朱棣把都城迁到了北京之后,就下令把北京城的南墙再向南边移动二里地,而以前元朝大都时修建的城墙并没有下令把它拆除,而是让它自己消失在时间的岁月中。一直到了明朝快要灭亡的时候,元朝时期修建的南城墙已经被风雨侵蚀的只剩下了几座土堆了,被人们称作为下岗、上岗这两个名字。这个南城墙一直到了清朝的时候才完全的消失了,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908/265676.html

“元朝大都到底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最后又是怎么样消失的” 的相关文章

王嘉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一生有何作为?

王嘉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一生有何作为?

西汉大臣王嘉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嘉,字公仲,出身平陵,西汉历史人物。汉成帝时期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他掌守殿门时对擅自闯入皇宫的人未予阻拦或阻拦不力被治罪。之后再于永的任命下担任属官一职,又以清正廉洁被提拔为南陵丞,几年后,又被提拔为长陵县尉。鸿...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 朱元璋是怎么对待其他亲人的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 朱元璋是怎么对待其他亲人的

对朱元璋称帝后,是如何对待亲人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古代社会,哪怕是家里出个官员,那全家乃至全族的身份地位也是水涨船高,如果出个皇亲国戚,那更是了不得了,封侯拜相那也是常有的事,更何况是出个皇帝呢?不过,由于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其亲...

慕容延钊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慕容延钊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慕容延钊有慕容化龙之称,是五代末年到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将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建隆四年(963年),慕容延钊率领宋军南下,一举消灭荆南与武平军两个割据政权,平定了湖南与湖北。可不久慕容延钊就因为与监军李处耘不和,被气得忧病交加而亡。慕容延钊是赵匡胤义兄...

刘巴:三国时期蜀汉名士,为人简朴清高,退无私交

刘巴:三国时期蜀汉名士,为人简朴清高,退无私交

刘巴(?-222年),字子初,零陵烝阳人 ,汉末三国时期官员、名士。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巴少知名,荆州牧刘表多次征用推举,刘巴均不应就。曹操征伐荆州,荆州士人多归刘备,刘巴却北上投靠曹操。后受曹操命令招降荆南三郡,不料先为刘备所得,刘巴不能复命曹操,遂远至交趾,又辗转...

刘备手稿中传出赵云是女儿身 这件事情是真的假的

刘备手稿中传出赵云是女儿身 这件事情是真的假的

还不知道:刘备手稿出土,昔日三国名将赵云竟被说成是女儿身?究竟是真是假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刘备称作“一身是胆”,其“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曾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然而...

来敏: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来敏: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来敏(165年—261年),字敬达,义阳新野人,东汉太中大夫来歙之后,司空来艳之子,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逢董卓之乱,来敏跟随姐夫黄琬到荆州避难,黄琬是刘璋祖母的侄子,来敏又与姐姐来氏入蜀,被刘璋引为宾客。来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左氏春秋》。刘...

洪秀全并没有什么实权,他为何能斗的过杨秀清?

洪秀全并没有什么实权,他为何能斗的过杨秀清?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清末农民起义领袖。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1856年的“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次事变中,北王韦昌辉在洪秀全的指示下,秘密回京包围了东王府。最终东王杨秀清全家被杀。甚至连他的眷属部队也被连根拔起,天京城内血流成河。我们知...

徐琨:东汉末年孙坚帐下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徐琨:东汉末年孙坚帐下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徐琨(kūn)(生卒年不详),吴郡富春人,东汉末年将领,孙坚甥。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仕州郡,随孙坚征伐有功,拜偏将军。坚殁,随孙策战伐,孙策上表徐琨领丹阳太守,恰逢吴景从广陵归吴,吴景更得人心,因此孙策任命吴景为丹阳太守,任徐琨为督军中郎将。从督军中郎将破庐...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