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张良妙计安天下,刘邦论功行赏,萧何却排第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8-08)350

众所周知,帮助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不少,尤其是张良,由于擅长谋略,被人们称道“张良妙计安天下”。

作为开国皇帝,当然对功臣要论功行赏,然而刘邦分封的功臣中,萧何排之一,曹参排第二,张良却只分到了一个小小的留县。难道张良的功劳不够大?还是刘邦另有想法?

1。萧何的事迹

萧何是沛丰人,秦朝时期他就担任沛县县吏。萧何为人随和,好结交朋友,而当时刘邦是泗水亭长,年龄也与萧何差不多,两人因工作经常见面,不久就成为了朋友。

秦二世时期,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沛县县令害怕被杀,就找萧何,曹参等人商量起兵的事,萧何就顺势推荐了刘邦。

于是县令找到刘邦一起起义,跟随刘邦的人特别多,这令县令担心控制不了刘邦,就把刘邦拦在了城外,还抓了推荐他的萧何、曹参。

刘邦发现城内情况有变,就包围了城池,萧何和曹参也逃出了城,投奔了刘邦。三人见面后,决定拿下沛县。刘邦写了一封告沛县百姓书,百姓非常信任刘邦,于是攻入县衙,杀了县令,开了城门迎接刘邦。

随后,大家推举刘邦为县令,但刘邦不愿意,萧何就提议用抓阄的办法决定县令。当然,这是萧何想让刘邦做县令的计谋,最终还是刘邦做了县令。

秦二世二年,同作为推翻秦朝的起义军,项羽和刘邦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当关中王。

 张良妙计安天下,刘邦论功行赏,萧何却排第

当时,萧何坐镇后方,督办军需粮草,由于萧何供应及时,大大提高了刘邦军队前进速度。刘邦先项羽一步进入了咸阳,秦王子婴献城投降。

进入咸阳后,萧何没有去收集财物,而是首先去清查秦朝的户籍、地形、法令等档案,把它们收藏起来,留到以后查看。不久,项羽也进入咸阳,而项羽的手下韩信由于不受重用,改投了刘邦。

谁知,韩信投奔刘邦后也不受重用,失望的韩信就策马而去。萧何觉得韩信是个人才,于是骑马追赶,直到天黑才追上。在萧何的苦劝下,韩信终于留了下来,跟着萧何回到了汉营。

萧何力荐韩信,刘邦听取了他的建议拜韩信为将。再后来楚汉战争中,萧何一直是坐镇关中,安抚百姓,恢复生产,负责兵员和粮食的补给,这稳固了汉军的后方,保障了前线的需要。

楚汉战争初期,刘邦多次战败,弃军逃跑,而萧何不断帮助刘邦征发军队,重振旗鼓,使得汉军屡次转危为安。刘邦能够最后战胜项羽,建立西汉,萧何功不可没。

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萧何为首功,但群臣却不同意。这时关内侯鄂千秋说,楚汉战争期间,萧何不断向前线补充军力和粮食,而且保全了关中,应当记首功。群臣无可反驳,这样刘邦就定了萧何为首功,并允许他带剑穿鞋上殿。

2。张良的事迹

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后裔。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张良为了报秦始皇灭韩国的仇,暗杀秦始皇,但没有成功。秦二世时期,张良受到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也招揽了100人起义。

但张良的队伍人太少,难以成事,就想投靠景驹(自立为楚王的农民起义领袖),结果在路上遇到了刘邦。两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张良的主张都得到刘邦的赞同,张良感觉找到了明主,从此跟随了刘邦。

随后,张良跟随刘邦向咸阳进发,一路上张良不断向刘邦出谋划策,给刘邦进咸阳助了一臂之力。进入咸阳后,张良又力劝刘邦节俭,不要贪图享乐。

接着张良还建议召集当地的豪杰,给他们约法三章,刘邦都一一采纳,使得秦国百姓都十分拥戴刘邦。后来项羽设鸿门宴想杀刘邦,又是张良事先拉拢了项伯,使得刘邦在鸿门宴化险为夷,逃脱一难。

之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原本张良打算此时离开刘邦回韩国,可是项羽杀了韩王,张良只能又回到刘邦的军中。于是刘邦封张良为成信侯,带他一起攻打项羽。

楚汉战争爆发后,张良多次出谋划策,最终帮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西汉。刘邦统一天下后,想重赏张良,让他在齐国选择三万户做封邑,而张良推辞了,只要了一个小小的留县,于是刘邦封他为留侯。

 张良妙计安天下,刘邦论功行赏,萧何却排第

萧何和张良都为刘邦打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他们刘邦是得不到天下的。为什么他俩在功劳簿的排位差距如此之大呢?主要原因有3点:

1。两人对刘邦的支持程度不同

萧何是最早和刘邦共事的。在沛县时,他就举荐刘邦为起义军首领,之后一直跟随刘邦。而张良是在半道遇到刘邦,由于相知相惜,走到了一起。

2。两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同

萧何跟随刘邦后,一直坐镇后方,解决了军队的用人和粮草的需求,起到了给军队输送血液的作用,使刘邦在前方作战没有了后顾之忧。这样刘邦才能专心作战,也稳定了军心。

张良只是刘邦打仗时军队中的一个谋士,虽然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多次化险为夷,也提高了使刘邦军队的作战能力,但张良的谋略并不起最主要的作用。

3。两人的远见卓识不同

萧何有识人的能力,首先他觉得刘邦能成事,就支持了刘邦,果然后来刘邦称帝建西汉。其次他看中了韩信,并不辞辛劳月下追韩信,为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储备了军事人才。

第三,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后,萧何收集图书,地图,户籍等文化类的物品,为后来西汉制定政策法律提供了依据,巩固西汉的政权,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张良本是为了向秦始皇报仇,才揭竿起义,后来遇到了刘邦,才跟随刘邦东征西讨,为的是借用刘邦的实力恢复韩国。如果不是项羽后来杀了韩王,张良也不会继续留下帮助刘邦。

从以上三点来看,萧何对刘邦的帮助是全方位的,也是更大、最多的,他对刘邦的忠心无人可比、无人能替代,所以刘邦当然要封他为之一功臣。

虽然张良对刘邦的帮助也很大,他的谋划也堪称当世之一,但他对刘邦的支持和忠心是比不了萧何的,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张良更多地是为了给自己报私仇。

张良有自知之明,所以在刘邦要封赏他时,只要了留县做食邑。这个封赏是张良自己的意愿,与功劳大小无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8/266718.html

“ 张良妙计安天下,刘邦论功行赏,萧何却排第” 的相关文章

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差在哪些方面?

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差在哪些方面?

同样都是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差在哪些方面?其实,无论是带兵,还是治国,两者其实不可放在一起比较的,赵匡胤比赵光义厉害10倍不止。一、陈桥兵变VS斧声烛影,赵匡胤更胜一筹。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是夺取了后周的江山,才建立了大宋。虽说欺负1个8岁的小孩子的确有点儿无耻,但不得不说,赵匡胤处...

汉献帝退位后什么事情都没有 刘备为什么还要汉献帝发丧

汉献帝退位后什么事情都没有 刘备为什么还要汉献帝发丧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汉献帝退位后,一直安然无恙,可刘备为何要为他发丧?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末期,汉献帝刘协做了一辈子的傀儡,最终退位,将皇位让给了曹丕,后来,刘协被封为山阳公。身为亡国之君一般下场都比较凄惨,但刘协却是其中的一个特例,能够得以善终。在公元234年...

隆科多为雍正立下大功 最后为什么会落到抄家圈禁而死的下场

隆科多为雍正立下大功 最后为什么会落到抄家圈禁而死的下场

还不知道:隆科多为雍正登基立下大功,为何会落得个被抄家圈禁而死的下场?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722年,康熙临终之际,隆科多被任命为顾命大臣。雍正能顺利登基,隆科多功不可没,也因其拥戴有功,隆科多在雍正朝一度位极人臣。但没过几年,他就被自己的亲生儿子告发,落得个抄...

曹操七个女儿都嫁给了同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到底有多优秀

曹操七个女儿都嫁给了同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到底有多优秀

曹操有7个漂亮女儿,为何都嫁给了同1个人?他是谁如此优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浪淘沙》回首三国历史,称得上英雄者寥寥数几,魏武帝曹操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确实并非虚言。但是比起屡战屡败的刘备,曹操...

步阐: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他为何归顺晋朝?

步阐: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他为何归顺晋朝?

步阐(?~272年),字仲思,临淮郡淮阴县人,东吴时期大臣,丞相步骘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继承父业,为西陵督,加昭武将军,封西亭侯。凤皇元年,召为绕帐督。家世在西陵,卒被征命,忧谗畏讥,于是归顺晋朝。晋武帝以为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仪同三司,加侍中,假节、领交州牧...

柴荣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柴荣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柴荣,后周第二位皇帝,曾改姓郭,继位后恢复柴姓。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显德元年(954年),32岁的柴荣成为后周皇帝,面对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乱局,他立下“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大志向。此后柴荣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开疆拓土,使得后周日益富...

刘备作为三国一方霸主 刘备是伪君子还是仁君

刘备作为三国一方霸主 刘备是伪君子还是仁君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是仁君还是伪君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天下三分,天下陷入了魏蜀吴三国竞争的时期。放眼三国的君主中,除了吴国孙家的后代子孙算是封疆大吏的后代,受到了祖辈的福泽,其他两人几乎都是出生卑微。东汉末期宦官把持朝政,曹操背后有着宦官...

王濛:东晋外戚大臣、名士,深得司马昱的倚重

王濛:东晋外戚大臣、名士,深得司马昱的倚重

王濛(309年~347年),字仲祖,小字阿奴,太原郡晋阳县人,东晋名士、外戚大臣,新淦县令王讷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门荫入仕,起家司徒掾,外放长山县令,迁司徒左西属。迁中书郎,深得辅政大臣、会稽王司马昱倚重,累迁司徒左长史。永和三年(347年),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