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一名合格的太医必须符合哪些标准?
在明代,一名合格的太医是如何被选出来的呢?太医院医务人员的来源主要是由 *** 在各地培训的太医里选择的。明初,这些太医学徒主要都是医家的孩子。从明朝中叶开始,那些不是太医家族成员但精通医学的人才也可以被纳入选拔范围。礼部将通过考试评判这些人是不是复合做太医的标准。
那些顶尖人才将被选入皇家太医院。整个过程非常严格,很少有人能通过。据记载,明英宗登上王位后,召集了近100名医学方面的人才在首都参加选拔。结果,只有七个人被选入太医院。当然,如此严格的选拔与太医院的工作有关。明代,皇家医院的官职分为院使、院判、御医、吏目等。医务人员的技能直接关系到皇帝的人身安全。因此,在明朝,御医成为皇帝的重点关注。如果 *** 太医表现良好,他可能会得到额外的晋升,这种情况在明朝中叶尤为明显。尤其是明宪宗朱见深时期。当时的明朝,有许多官员都是皇帝不经过与 *** 大臣的协商就直接被升官上任了。因为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这种绕过选拔程序的官员被称为传奉官。皇帝也经常使用同样的 *** 选拔封赏太医,这些太医甚至 有机会成为中央的大臣。成化二十三年,皇帝颁布法令,将九位医术高超的医官同时提拔为御医,这种做法违背了太医院的原有规定。
因为根据明初的规定,皇家医院同时只能有十名太医,这种任命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冗员的局面。此外,皇帝为了特别照顾医务人员,还会让他们兼任其他一些职务。获得这种 *** 工作后,虽然医务人员没有实权,平时也主要处理太医院的事务,但比较于之前的朝代,他们已经可以获得超出自己级别的特殊待遇和权力。为了获得这些特殊的晋升,医疗官员自然要向皇帝证明他们高超的医疗技能。如果没有办法显示出自己真正的能力来让皇帝看到,也很难获得特殊的晋升。然而,皇帝选拔官员的 *** 很快遭到了其他官员的反对。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皇帝把官衔看作是他的个人财产,不经过正常的程序,这自然是不对的。从利益的角度来看,筛选大臣是要经过严格的程序的,比如科举考试。如果皇帝不经正常程序随意去提拔官员,那将是对其他大臣利益的侵犯。于是,大臣开始强烈反对。他们上奏向皇帝提出 *** 。
在明孝宗时期, *** 不得不颁布了一项法令,规定皇帝不能再直接任命官员。然而,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的权力是没有办法被真正的限制的,这项法令根本无法约束皇帝。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仍旧有许多人被皇帝亲自指定晋升成为太医。明武宗,嘉靖即位后,虽然官员的选拔基本上不再由皇帝直接任命,但一些医疗官员仍将由皇帝提拔。嘉靖二十一年,皇帝差点被宫女勒死。当时,他接受了太医许绅的治疗,病情大为好转。因此,嘉靖皇帝将许绅提升为尚书。然而,其他不赞成这种方式的大臣们并没有闲着。在长期的拉锯战中,大臣不仅迫使皇帝放弃传奉官的做法,而且使选拔医务官员的制度更加规范和严格。从明朝中叶开始, *** 根据大臣考核对皇家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太医根据自己的能力分为一等和二等。后来,进一步标准化,分为优等、次等、下等。优等可以等待将来被提升,次等原职待命,下等的则直接回家。
因此,太医以下的医务人员只有被评为优等才能获得晋升的机会。如果发生医疗事故,御医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严重的话会被处死。明孝宗驾崩之后,大多数给他治疗的太医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其中几个还被处决了。总而言之,在明朝,想晋升为太医,除了被皇帝赏识,还必须要有真正的医术能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