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女子为什么没发育成熟就嫁人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女子还没发育成熟就在十三四岁时出嫁了,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男婚女嫁已经成为了现代青年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法律规定,男子结婚必须年满22周岁,而女子则需要年满20周岁。在科学观念较为普及的今天,这样的结婚年龄显然是最为适合成婚并生养后代的。
不过,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代人成婚的年纪,却要提前很多。尤其是古代的女子,她们往往在十三四岁时便要出嫁。小小年纪,便褪去了天真和稚气,开始承担起了妻子甚至是母亲的角色。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古代形成了女子小小年纪便要出嫁的风俗呢?
一、古代女子地位低下。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向来推崇“男尊女卑”的观念,甚至直到近代仍然有不少地方保留着“重男轻女”的思想。
在古代,男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承香火。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旦男子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还会被人扣上“不孝”的帽子。而除了传承香火以外,古代的社会生产力绝大部分都是由男子承担,因此在古代人的观念里,男子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他们的地位尊贵是理所当然的。
相比之下,女子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在古代人眼里,女子仅仅只有传宗接代一个用途。毕竟像农耕、战争、读书这些事,普通人家的女子根本无法参与。
因此女孩到了十三四岁之后,父母认为她们已经有了独自生活的能力,理应嫁到别家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更有甚者,还有人把女儿当成攀龙附凤的工具。为了一己私利,将女儿推入火坑的大有人在。
二、解决人口的问题。
在古代,每个王朝的建立,都会牺牲掉很多人。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由于古代基本都是以冷兵器为主的战斗,因此每次战争,总会造成人口的急剧减少。就算不是王朝初建时期,由于古代为了维护皇权政治的绝对统治,因此出现的战争也比较多,这样也就造成了人口无法快速增加。
古代人口数量比不上现代,像汉朝这样强盛的朝代,也最多只有6000多万人口,而唐朝也只有8000多万。除开妇女和老幼,男子还能剩下多少呢?因此在古代战争中死伤数十万,已经算是非常严重的伤亡了。而男子在战争中的严重的伤亡,将会直接造成国家生产力的急剧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女性的成婚年纪就被无限的提前了。为了替国家增加战斗力和劳动力,很多女孩在十三四岁刚刚发育之后,就会被要求嫁人。
三、国家政策支持。
实际上,历朝历代的政策规定,才是女孩十三四岁嫁人最重要的原因。
《汉书》记载:“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女子如果超过十五岁还没有嫁人,那么这家人的赋税将会以五倍来计算。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就算是女儿残疾或者奇丑,恐怕父母都会千方百计地找媒人托关系,拼命将女儿给嫁出去。毕竟五倍的赋税,可不是闹着玩的。
到了后来,这种政策又发生了改变,比如《晋书》记载:“致女子十七不嫁者,使长吏配之。”这句话是说,如果有女子十七岁还没有嫁人,那么当地的父母官就要安排单身男青年与之配对。换言之,这种情况就是国家负责安排婚姻。既然是国家安排,那就不论好歹美丑了。所以,一般的人家,绝不会让自家女儿长到十七岁还嫁不出去。
四、古代人寿命短。
由于生活条件差,医疗条件不好,古代人的寿命普遍比较短。一般到四五十岁,似乎就已经是老人了。因此,虽然十多岁的女子在今天看来,年纪还很小,但是,在古人看来,已经不算小了。如果再大还不出嫁,那就没办法把孩子养大就要去世了。因此,古代认为,十三四岁实在是女孩更佳的出嫁年龄。
总而言之,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女孩十三四岁出嫁,渐渐成为了古代人的固有观念。这种观念也一代一代流传了下去,直到近代才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