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大臣为什么这么不怕死呢 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8-26)110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似乎明朝大臣都很有气节,换句话说就是不怕死,敢于向皇上死谏。看过《万历十五年》的都知道,书中的海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抬着棺材上谏书,被史家称为“批逆鳞”。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明朝大臣这种不怕死的精神呢?在子渊看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明朝大臣为什么这么不怕死呢 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程颐、朱熹雕像

一、明朝程朱理学到达巅峰,教化作用强大

到了明朝,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明朝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和标准,可以说明朝士人都是受程朱理学的教育长大的。程朱理学以下两点对士人的气节影响很大:

程朱理学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与品德修养。把爱国忧君、诛乱讨贼、大一统等大经大法和忠孝信义等道德规范纳入程朱理学理论的框架,这些被看做人们天经地义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理想信念。士人由于受到忠孝信义的教化,就有一种“正义在我”的自信,敢于同掌权者对抗。

程朱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化士人应该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甚至于为国捐躯、为民 *** 。思想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也正因为程朱理学对于明朝官员的个人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才使他们有强烈的气节,可以为国家、为心中正确的主张舍身成仁。

明朝大臣为什么这么不怕死呢 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明代大臣画像

二、明朝内阁制的特点,使大臣受到尊重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建立的。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翻阅史书,发现内阁制的一些特点对于明朝大臣敢于死谏的现象有些影响。

明朝内顾制颇有民主化因素。英宗以后形成的首辅制度,由首辅做最后决定。就票拟进行商讨时,各殿大学士皆可参与意见,不仅减低了独相时期宰相的独裁机会,也放宽了对各级官僚的限制,形成了一个相对开放的讨论氛围。

明朝大臣为什么这么不怕死呢 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杨廷和剧照

内阁制权利过大,阁臣受一定程度的尊重。最典型的就是杨廷和与张居正。在杨廷和时期,内阁大权几乎能与皇权平起平坐,作为三朝辅臣,杨廷和率领文人集团与明世宗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礼议”,这是明朝历史上内阁与皇帝的之一次分庭抗礼。

还有明神宗时的张居正,一面作为皇帝的老师,一面掌权十年,使皇权被阁权深深压制。自宣德内阁渐尊以来,大学士有忤旨不可施以廷杖的惯例。据杜乃济《明朝内阁制度》统计,一百七十名大学士中,获罪的只有二十八人,约占一层半,可见其地位相对较高,颇能直言。

▲万历首辅张居正剧照

三、明朝士人不重眼前之利,重视青史留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这句话似乎是古代读书人对于死的其所的一个目标。古代读书人大都追求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经过儒学教化的明朝官员,对于眼前的富贵大多是蔑视的,他们更重视的是名声,是史书对自己的褒贬。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杨慎。

在“大礼议”的纷争中,杨慎鼓动众官说“万世瞻仰,在此一举”。同年进士200多人,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大哭,反对皇上随意逮捕朝臣,把生命置之度外。激奋昂扬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嘉靖皇帝大怒,下令把他们全部逮捕下狱,处以廷杖。杨慎在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的时候被廷杖一次。十日后,又廷杖一次,差点死去。然后被充军云南永昌卫。

▲明世宗嘉靖皇帝画像

四、言官制度完善,广开言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维护君权专治,建立了一套中国古代最为完备的监察制度,包括督察院系统和六科系统。客观说来,明代言官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人数最多、组织最完备的监察队伍,一般都在200多人左右。朝廷非常看重言官的人选,往往要从新科进士中选拔更优秀者充任,因此言官们的道德素质都非常高。

言官发现皇帝“所行有未合理,亦当直谏,勿有所顾避”。规定给事中“凡政令得失,军民休戚,百官邪恶,皆得言之”。御史的职责也在于“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每当国家在一些方面的治理出现错误的时候,言官们往往要“条陈时弊”以提醒皇帝。如果皇帝听了却没采取什么措施,那么言官们就要“舍身以诤”,为此不惜批逆鳞。

明朝大臣为什么这么不怕死呢 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明代文官剧照

五、明代舆论控制权的独立性

明代政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舆论权和政治权的分离独立。在明代的舆论看来,一个官员如果被廷杖就说明着他敢于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敢于坚持自身原则,敢于与皇帝对抗,就算因此而受到惩处也在所不惜。这种不怕强权、坚持自我的精神当然就是值得赞赏的行为,自然就是“天下以为至荣,终身被人倾慕”了。

而皇帝廷杖了大臣,舆论这方面肯定就会给出一些不好的评价,比如说,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都被舆论丑化了。舆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人说不在乎名声,那是不可能的。皇帝也是人,也在乎名声,怕被丑化。所以有些时候面对大臣的劝谏,就要能忍则忍,表现出一副大度,广开言路的态度。

明朝大臣为什么这么不怕死呢 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其实明代大臣的不怕死、敢于直谏主要还是从建文帝时期开始的。在朱元璋、朱棣两个强势的皇帝统治下,绝大部分臣子还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08/269826.html

“明朝大臣为什么这么不怕死呢 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和洽: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为官清贫俭约,信守节操

和洽: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为官清贫俭约,信守节操

和洽(生卒年不详),字阳士,汝南郡西平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东汉末年,举孝廉出身,拒绝大将军何进征辟,依附于荆州牧刘表。曹操夺取荆州后,授丞相掾属。曹操成为魏王后,授魏国侍中、郎中令,谏议免除毛玠之罪。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授光禄勋,册封...

朱元璋推行藩王制度到底是因为什么?

朱元璋推行藩王制度到底是因为什么?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明王朝建立的时候,藩王制度在历史上已经多次被证明是一个腐朽落后的制度,是对国家非常有害的。汉朝初年,由于迫不得已的原因,建立了藩王制度。但最后为了消除这个藩王制度所带来的恶劣后果,汉朝可以说费尽周折。先是...

李自成当了42天皇帝就下台了 李自成都做了什么事情

李自成当了42天皇帝就下台了 李自成都做了什么事情

还不知道: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皇帝,42天里他都干了什么?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大顺军,越战越勇,打到了北京城下。这年正月时分,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起年号为“永昌”,大有称帝的架势。可到了崇祯跟前,他却并不想逼皇帝退位。李自成的诉求是,封他为西北...

严畯: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学者,性情忠厚,待人以诚

严畯: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学者,性情忠厚,待人以诚

严畯(164年~242年),字曼才,彭城人,三国时期孙吴官员、学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性情忠厚,待人以诚。少好学,精通《诗》、《书》、《三礼》,又好《说文》。避乱江东,与诸葛瑾、步骘是好朋友,被张昭推荐给孙权作骑都尉、从事中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横江将军鲁肃去...

朱文正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朱文正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朱文正明太祖朱元璋之侄,明朝开国名将,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朱文正虽然不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但是他的亲侄子,在洪都之战死守近三个月,为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立下大功,可以说是老朱家的千里驹。那为何朱文正最后被朱元璋囚禁而死呢,一,投...

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是什么意思?徐晃为何要对关羽说这些话?

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是什么意思?徐晃为何要对关羽说这些话?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关羽和徐晃都是汉末三国名将,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打的樊城守将曹仁不敢出战,向曹操告急,于是,曹操先派于禁督七军救援,结果,因为秋雨汉水暴涨,于禁七军全军覆没,曹操又派徐晃救援樊城,与关羽交战。在战场上,徐晃对关羽说,壮年相从,多蒙教诲,关羽教了...

汉和帝执政之前没有表现个人能力 汉和帝是怎么开创永元之隆的

汉和帝执政之前没有表现个人能力 汉和帝是怎么开创永元之隆的

还不知道:汉和帝为什么能开创永元之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作为东汉的第四个皇帝,汉和帝在位时期达到了巅峰时期,汉和帝执政初期,并没有表现出他的个人能力,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让东汉出现兴盛局面的呢?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就是百姓的感受汉和帝即位后,由于是太后摄政,导致外戚专...

项伯为什么要在鸿门宴上救刘邦 刘邦后面是怎么对待他的

项伯为什么要在鸿门宴上救刘邦 刘邦后面是怎么对待他的

还不了解:项伯和刘邦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项伯是项羽的叔叔,为什么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刘邦如何待他?鸿门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一心要让项庄舞剑刺杀刘邦。此时,陪着刘邦进入营帐之中的只有谋士张良,眼看项庄行刺马上就要成功,可是在这关键时刻,项羽阵营中却有一个人挺身而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