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是女的?可能和一个人有关
观世音菩萨是华人家喻户晓的神明,拥有广大的信众。不过观音菩萨看似女性的外在样貌,却并一成不变,除了传统印象的送子观音,佛教刚传入中国时观音的形象,乃是个留着八字胡的西方王子。
中国佛教神像的造型虽源自印度,但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观音佛像在东晋以迄北周的造象上,虽有多种面貌如: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但仍以男性为主。大乘佛教认为,菩萨的男女样貌只是表像,而观音本无相。但在当时,观音仍普遍被描绘成手持柳枝或净瓶的王子形象。
到了唐代,观音却完全变成女性。不论是在神迹故事、通俗文学,或在壁画与通俗画当中,观音的女性化和本土化的情形同时产生。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武则天运用了佛教思想,造女菩萨像来合理化自己的政治意图─武周代唐的正当性。根据学者古正美的研究,武则天利用佛教经典《转身论》,成为说服众人自己登基为皇的依据。武则天取名“曌”,更隐含了《华严经》中身为日神月神的卢舍那佛的意思(日月当空),将自己打造成转生的女菩萨,在武则天当政下,许多佛像都是丰腴的中年妇人样貌。
天竺僧人昙无识在魏晋十六国之一的北凉翻译《大般涅盘经》,经书中已有菩萨救世现女相的故事。之后“菩萨现女相”的说法在5世纪后的中国相当流行。观音菩萨信仰在唐朝时也相当兴盛,但若是没有武则天在造像上的突破,是不太可能出现女菩萨佛像的。
让人不禁好奇,为何中国需要一个女菩萨呢?
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女神的记载屈指可数,除女娲、西王母与嫦娥外,大家熟知的“三皇五帝、“ *** 开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 等汉民族的传说或历史,皆为对男神的记载,女神上哪去了?
西方学者研究上古时期发现,许多原始社会皆有女神崇拜的痕迹。1984年至1986年,在中国辽宁新石器遗址中挖掘出女神陶像,让“史前女神宗教崇拜是欧洲独有现像,与中华文化无关的说法不攻自破。中国神话与其他地区文明相比,神话并不发达没有长篇史诗,《山海经》还是战国时代到西汉初年成书的作品,所幸我们还是能透过汉字象形的演变,来找出上古时期女神的蛛丝马迹。
学者发现,“神这个字有特殊的地方。“神字由“示和“申组合而成,金文“申写出来的样子像闪电,经学者多方参照得知,“申代表生命循环。在《尚书》、《诗经》、《荀子》《尔雅》、《广韵》等辞书均解释 “申为“重,而“身意同“申。那“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汉代儒者郑玄解释:“重谓怀孕也。由此可知“神这个字,含有大地母亲生生不息、孕养万物这一概念的。
既然“神代表着女性,那为何之后还特地创造了女神一词?因为父权社会文明下的偏见,将把“神这个原为中性、神圣化的符号从女性那里抢夺过来。“神本来“生命再生产”的含意逐渐剥落和淡化,成为男性的专利,只好再创造“女神”、“神女”等词汇来称呼女性神祇。
上古时期,中国从母系社会过度到父系社会的过程中,女性因其地位的转变连带女神的地位也受到影响。许多在上古时期被祭拜的女神,纷纷成为某位男神的配偶,以符合当时父系社会的状况,才能在神话体系中保有一席之地,像是女娲成为了伏羲的配偶、西王母与东王公、嫦娥与后羿等,而那些不幸没有分到配偶的女神,只好一一变性,或是弱化成为祭祀符号的象征,也失去本来的面貌。
周朝以后所建立的父系观念,以及汉代独尊儒术后,把殷商以前的女神宗教与妇女推出政治舞台。国家政治里只有男性,宗教也呈现了一致的样貌,由男性神祇掌管重要职责,但是这些具有优势的男性神明无法满足女性信徒的许多需求,又加上女神信仰的衰弱,这时西方来的观音菩萨正好填补了这个信仰缺位,也才会导致观音性别转换:从男菩萨变女菩萨。观音在唐代以后增添了许多中国本土的神话故事,让祂更加地中国化、道教化。
观音菩萨女性化以后,也重新带动起中国自周朝以后就逐渐式微的女神信仰,在宋朝以后的中国民间信仰,又再次看到女神的身影,像是妈祖、碧霞元君等新兴女神获得众多信徒的崇拜,香火也十分鼎盛。由此可知在过去农业发达的社会,对后代子嗣的渴求,进而让女性信徒渴望有个能回应愿望的女神,而这些都是男性神祇作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