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鎣是件什么国宝?虎鎣最后是如何回国的?
今年4月,英国一拍卖机构拍卖了圆明园的青铜文物「虎鎣」,最终以41万英镑成交。随后,这位境外买家通过拍卖机构联系国家文物局,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本月11日,这件流失海外百余年的文物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那么这件珍贵的「虎鎣」是干什么用的?它是怎么被人抢走,又经历了怎样曲折的回家之旅呢?
「虎蓥」是一件西周晚期青铜器,因其器盖和出水口的老虎造型而得名。「鎣」音同「莹」,在古代鎣是用来盛放一种叫「郁金」的液体香料的容器。周朝时认为神是不吃东西的,而喜欢闻香气。所以就把酒放在爵中,用火加热,促进酒气挥发。那时的酒通常浓度较低、气味较淡,所以特别要在酒中调入「郁金」,增加香味以娱神。
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伏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折沿,上有圆雕踞虎形装饰,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原本应该有连链,不过现在已经失。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
虎鎣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的铭文,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广雅》中有释:「供,进也。」又有《玉篇人部》:「供,祭也。」以及《广韵锺韵》:「供,奉也。」进一步证明了「供鎣」乃是祭祀时奉献使用。目前已知存世的「鎣」不超过8件,有些是出土的,甚至是残破的,而虎鎣却非常完整,且造型奇特,所以十分珍贵。
虎蓥外流之前,原是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大肆掠夺和破坏,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明清时代的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虎鎣就是其中一件,被当时侵华英军海军上校哈利·刘易斯·埃文斯抢回英国,他还在和家人的信件中详述了他参与洗劫圆明园的过程。
根据1954年通过的《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如果文化财产已被输出,缔约各国应在敌对行动终止时予以返还」。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 *** 其所有权的 *** 的公约》,迄今已有90多个国家加入。
虽然国际上已经有这些保护条令出台,但其中的各项规定却并未得到始终如一的贯彻,甚至有些人还公然反对。2002年,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大英博物馆等18家欧美博物馆联合发表了《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声明》,表示世界各国的文物到了新址后,已经成为各大博物馆的一部分,拒绝归还。
此前虎蓥在英国东南部肯特郡拍卖,并以战争劫掠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我国国家文物局在获悉后也通过多种渠道与其行进行沟通,要求其遵守国际公约精神与职业道德准则,但遭到拍卖行的拒绝。幸得境外买家愿将虎鎣捐赠给国家文物局,这件有3000年历史的文物才终于回家,并于12月11日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