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宣称中国不堪一击,可在三个月 *** ,却起了内哄
日军占领平津,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也激起了中国人的抗日热情。日本内部再次对战争前途发生分歧,“温和派”认应限制战争规模,否则日本将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之不能自拔,而“强硬派”则狂妄地断言,中国不堪一击,可在“三个月 *** ”。结果,“强硬派”的主张占了上风,日本遂调集大军对华作战,走上了全面战争的道路。
日军所以断言能在3个月内结束战事,基本判断是在此期能以重兵歼灭中国军队的精锐,攻占政治经济中心地区,因而采取了“速战速决”战略,南北两个战场同时开战,沿铁路线长驱直入,夺取具有战略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并乘机消灭中国的主力部队。为加强华北日军的力量,先后从国内紧急动员了第5、第6和第10共3个师团赶赴华北增援,企图以大兵压境之势沿平汉线、津浦线快速南下,与中国部署在平津以南的部队进行决战,“将其击败后进入保定、独流镇一线”,(《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上),第33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版。)再伺机南下与华中日军会合。平绥线方面,日军原只计划派独立混成第11旅团集结在南口和北平之间,监视该方向中国军队的动向,视情况变化占领南口,以保证平汉线作战时的右翼安全。最初,关东军曾数次要求进攻平绥线,以彻底安定华北,“巩固满洲国的基础”,被陆军部以“并非当前之急务”为由加以否决。(《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上),第33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版。)
平绥线是连接华北西北的大动脉,该线上的南口是阻止战火燃到山西的屏障,又可予平津日军以威胁。张家口是西北重镇,中国方面预计日军会沿平绥线西犯,故对此线的防卫颇为重视,蒋介石在7月30日致电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对局势作如下分析:“平汉线与津浦线之正面作战,若不从察绥方面向敌侧背攻击,则战无了局。”(《蒋介石致傅作义电》(1937年7月30日),载《作战经过(二)》,第80页。)次日,他连发数次电报,布置察省防务。他令第13军军长汤恩伯、第17军军长高桂滋急速率部入察,协助察哈尔省主席、第68军军长刘汝明准备平绥线的作战,电称“俾部队一到,即可随时进入阵地作工,不致废时,总须我部队阵地深沟宽壕,使敌骑与唐(坦)克不能侵入阵地”;(《蒋介石致毛恕可电》(1937年7月31日),载《作战经过(二)》,第96页。)命令刘汝明“从速将平绥线青龙桥、八达岭等处各要点铁路炸毁,勿使敌利用。”(《蒋介石致刘汝明电》(1937年7月31日),载《作战经过(二)》,第97页。)8月1日,蒋介石命令组成第7集团军,从绥远和山西增援平绥线,委傅作义为总司令、汤恩伯为前敌总指挥。
8月初,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向南口附近开进,由于沿途洪水暴发,日军行动稍缓,使中国军队有了少许构筑工事的时间。8月8日,日军千余人在重炮掩护下进攻南口,中国士兵凭险抗击,展开激战。日军采用了多点攻击战术:除第11旅团主攻南口外,第5师团一部绕出南口背后的居庸关、镇边城等处;关东军的察哈尔派遣兵团经张北直攻张家口;大井支队从北方扑向延庆;另有伪蒙军在商都一带频繁活动,牵制中国骑兵第1军,其目的是要截断平绥线,各个击破中国军队,迅速结束该方面战事,保证津浦、平汉线作战的顺利展开。
日军8日的进攻被击退后,重新调整部署,于12日拂晓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攻势,当天,5千日军在飞机、坦克、重炮掩护之下。同时向南口及其附近的得胜口、虎峪村、苏林口一线阵地全面进攻,中国守军顶着猛烈的炮火,顽强战斗,在敌人重点攻击的南口阵地,中国士兵身陷焦土,在残缺不全的工事中作战,誓死不退。日军凭着强大火力,一度冲入南口镇,但当晚中方即组织逆袭,成功地将敌人驱出,守住了南口,此役中日双方各伤亡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