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界的百科全书《医宗金鉴》,清代为何要修纂?
《医宗金鉴》相当于中医界的百科全书,它汇集了清乾隆之前的医学精萃。乾隆四年(1739年)开始筹备编纂《医宗金鉴》的工作,之所以要颁布官修《医宗金鉴》,主要原因有二:一、此前并没有作为教科书与准绳的医书,因而“医书驳杂,人不知宗”,良医缺乏。正如乾隆皇帝所言:“尔等衙门该修医书,以正医学”。其二,清乾隆之前,名医辈出,留下的医学著作也很多,因而如果不加以整理、编纂,许多将会散佚。三、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十分注重文治,比如《四库全书》也是在乾隆时期编纂的,因而组织名医编纂一部大型医书也是文治的需要,“使为师者,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必由是而学”。
想法成行后,便开始付诸实践。乾隆四年发起后,更先是派太医院院使钱斗保主持编纂事宜,并以右院判王炳为副手,御医吴谦担任主编,此时的吴谦是当时最著名的医家之一,与张璐、喻昌并称清初三大名医。不再设立专门的场所用以编纂,只对太医院衙门内的闲房量加修葺,主要出于方便省时的考虑。乾隆五年(1740年),又派照管医书馆事务和硕和亲王弘昼领导修医馆办事。全书在乾隆七年(1742年)十二月十五日完成,共九十卷,分十一科,《医宗金鉴》由乾隆帝亲自题名。成书后,为表彰编纂人员所作的贡献,不仅奖励参与编纂的成员人手一本《医宗金鉴》,而且还赏赐特制小型针灸铜人一具。
《医宗金鉴》的编纂与《四库全书》有些相似,最初是向民间大量搜集相关的医学书籍,规定“全国除书坊现行医书外,有旧医书无版者,新医书未刻者,并家藏秘书及世传经验良方,由地方官婉谕购买,或借抄录,或本人愿自献者,集送太医院命官纂修。自三皇以至我朝,分门类聚,探其精华。”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医宗金鉴》就是汇集众医家之长,驳其错杂而成。
作为一本兼具教学与临床诊治性质的医学丛书,《医宗金鉴》共九十卷,涵盖十五种书,包括《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等,约160万字。《医宗金鉴》不仅搜集了许多古传药方,而且对名医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作了订正,其目的是“俾二书并行于世,庶后之业医者,不为俗说所误,知仲景能治伤寒,未尝不能治杂证也。”《医宗金鉴》的订正包括修改体例、删补改移、作注解等,见解独到。此外,《医宗金鉴》作为中医的百科全书,包括四诊心法要诀、妇科心法、儿科心法、眼科、针灸心法等内容。
《医宗全鉴》问世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作为官修医学著作,此后广泛应用到日常诊疗中,据记载:“向例太医院恭请升脉,皆隔别分拟,而又不得大相歧异。医官患得罪,皆推一资格稍长者为故诸医拟方,必用《医宗金鉴》,取不能批驳也。”可见当时《医宗金鉴》的权威性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