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天那么冷,古代的皇帝们是怎么在皇宫里取暖的
北京下雪的消息刷爆朋友圈,有一句话叫做“当北京下雪的时候,故宫就变成了紫禁城”。这句话充分展示了紫禁城在寒冬中的美。当代社会温室效应的逐渐加强导致了温度的升高,雪景也并不是每一年都可以存在。
但是在中国古代,这样的紫禁城肃穆而庄严。北京的冬天那么冷,在明清时期,北京的温度最冷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二三十度,那个年代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之类的保暖防寒工具,生活中紫禁城中的皇帝嫔妃们是怎么度过漫长冬季,中国古代的建筑师又是用什么 *** 让紫禁城“保暖”呢?让我们一起来揭秘。
我国古代的建筑师充满了智慧,他们在建筑上采用了科学的设计 *** ,冬季给紫禁城供暖才能让皇帝度过寒冷的冬天。
他们当时的做法是,将宫殿中的墙壁打成了空心“夹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口设在了宫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温暖的热流就会顺着夹墙渗透到整个大殿之中。
而且为了让热力可以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都设有气孔,咽气可以从台基下的出气口当中排出来。而且这种火道还是直通到皇上的御床和宫殿里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之下,这样就使得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这样的设置,干净又卫生,而且并不需要花费太多,循环通用往复使用。而且在明清两代的皇宫,冬季大多都是烧炭取暖,为了让紫禁城更是温暖,宫里还有专门负责冬季供暖事务机构,而且在那个时候,专门管供应的职位的官员是可以直接到皇帝御前奏事,是很有地位的,被称为“近侍牌子”。
清代的时候,更是恐怖,直接设置了三个机构来负责供暖这一项事务,连点火烧炕这样的工作都是有专人来进行负责的,而且根据计算,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居住的宫殿所提供的木炭也是不一样的,另外还要考虑室内空气的质量,火力的燃烧,还需要无烟无味。所以这些工作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简单。
清朝乾隆皇帝和道光皇帝都曾经写诗详细描述了紫禁城的冬季供暖,比如乾隆的这首诗:“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可见在清代,紫禁城的冬天,丝毫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