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死后为什么会安排21口棺材同时出殡?背后有什么秘密?
世人皆知,开封有个包青天,此人断案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不偏袒亲人,秉公执法,乃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清官之一,更是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其出殡之日,竟然有21个棺材同时出殡。不禁让人发出疑问,这么讲究排场,算是一种铺张浪费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由于包拯生前为官清廉,曾经在端州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众所周知,端州的砚台是最出名的。包拯不论所当何职,均以百姓疾苦为大事,除贪官,减赋税,帮助百姓发展,一心为民。
不论在哪里为官,包拯都公正断案,从来不畏得罪权贵,也不偏袒私己,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只要犯法均依法处置,更不接受私人关系请托者,这样自然也树立了许多的敌人。当时的朝廷,流行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包拯——“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可见,包拯是极度不受当时想谋取私利的贵族以及官员的待见。
包拯在嘉祐七年之时,突然暴病而亡。其后人知道包拯生前树敌过多,怕他们以包拯遗骨发泄,于是在包拯去世之后,就想出了这样的计策:使用21口棺材,并同时从7个城门出城,并分别葬于不同的地方。他们希望以此来使得敌对之人,无法找到真正的墓地所在,从而使得包拯去世后得到安宁。
包拯死后,百姓悲痛不已,并自发地保护其墓地,权贵之人并无从下手,包拯墓确实得到了保存。但到了金兵入侵后,合肥被攻陷,包拯的墓地也被破坏了,随葬的器物基本被盗取。
包拯后裔只得在和平后,才有机会将墓地搬迁到墓西三十多米处的董氏墓中,并留下了包公墓疑冢。此后的包公墓依然得到世人的拜祭,且被多次修缮。在1956年的时候,包孝肃公墓园还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世人所不知的是,他们拜祭的包公墓却是个假的。在当地 *** 为了发展搬迁包公墓,专家对包公墓进行清理和发掘的时候,真正的包公墓才为世人所知道。在对假的包公墓进行发掘后,专家们发现竟然之一个墓就是棺材和两合墓志,并且墓志还受到了破坏,他们不禁心灰意冷。
这个时候,世代看守包公墓的末代看墓人夏广宏才站出来说:“真正的包公墓在油菜田的田拐处,你们没有挖到。”通过此人所说,专家才发现真的包公墓,从中出土了并发现了随葬之物品和墓志,所以说使用21口棺材同时出殡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至少给了包拯死后一段时间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