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十不可能的计划,五万人打败战国七雄之一,竟然成功了
春秋战国时期,战火纷飞,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却也是纵横家们更好的时代。他们“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便是对纵横家公孙衍能力的写照。公元前325年,野心颇大的公孙衍因秦王重用劲敌张仪而离开秦国来到魏国。
为了上位,他向魏王提出了用五万人马联合齐国攻赵的计策,当时的魏国已经不复当初的霸主地位,内忧外患严重。
况且赵国还是战国七雄之一,实力不可小觑,用五万人就想打败赵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这看似十分不可能的计划,居然得到了魏王的应允和齐国名将田朌的配合,最后还成功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分析一下各方当时的利益取舍。
首先,从魏王的角度分析:
魏王虽有野心,但他逐渐年老,而且由于之前几次的决策失误加上世仇秦国的崛起,使得魏国的国力开始走向衰弱,内忧外患严重,魏王急于提升魏国国力,这是其一;
其二,公孙衍在当时是各国都争相求取的人才,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王见识过公孙衍的能耐,认为公孙衍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欣然应允。
第二,从田朌的角度来说,他是齐国大将,一生征战无数,当然不会像魏王一样相信公孙衍所说的五万人就能打败赵国。
公孙衍知道,说服田朌这件事,明人不说暗话,于是便直言相告:“如果把这件事说得太难了,两国君主就不会答应这件事,但是只要我们出兵了,国君看见我们有危险就会派兵支援,到时候只要打了胜仗取得了成果,国君还会怪罪我们吗?”
田朌虽是齐国名将,但时值齐国战争少了,他很久没有立功的机会,听公孙衍说的有理有据,也想趁机立功,于是便采纳了公孙衍的建议。
第三,从作战的角度来说,公孙衍和田朌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公孙衍在秦国时帮助秦国收复河西,并且作为主帅率领秦军打败了魏国,使得秦国在秦魏战争中取得了多年未有的好成绩,被人尊称为“犀首”,意思是说他像犀牛的角一样是珍贵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田朌则是齐国独当一面的大将,屡立战功,威震邻国,齐威王曾对魏惠王说:“田朌就是齐国的国宝”;
一个“犀首”一个“国宝”,有他们齐齐坐镇,在战事上就具备了绝对的优势。
第四,从赵国的角度分析,当时赵国刚刚经历内乱,内耗严重,又没有防备,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战争的结果果然如公孙衍所说,一开始两国攻打赵国颓势明显,两国国君见状派兵增援,加上公孙衍和田朌指挥得当,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大败赵国,魏王大悦,经此一役,公孙衍深受魏王信任与赏识,在魏国的地位也稳定下来,在短短时间内就从秦国的大良造转变成为了魏国的一把手,一时间风头无两。
不得不说公孙衍其人,他用能力撑起自己的野心,他就像犀牛的角一样,攻击敌人时锋利又迅速,不负“犀首”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