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氏王朝:朱元璋为什么喜欢独揽军政大权?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11-06)140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个从历史的夹缝中钻出来的英雄。他喜欢将军政大权全由自己一人独揽。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他任人唯贤;在建立新政权之后,他对大臣们大行杀戮,其中的胡蓝狱更是骇人听闻。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在为他的朱氏王朝铺路。

朱氏王朝:朱元璋为什么喜欢独揽军政大权?

*** 配图

军政大权由自己一人独揽

朱元璋登基之后,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朝政,探讨为什么强盛的元朝会灭亡,大明王朝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如何才能使大明政权长治久安。群臣各抒己见,朱元璋最后总结大家意见说:“元朝统一海内,建国之初,政治还算清明,后来贵戚擅权,奸邪得宠,任用亲旧,结为朋党,内外官吏贪婪 *** ,于是法度松弛,纪纲日坏,最终土崩瓦解,不可救药。现在大明创立之初,必须严肃法度,法度就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朱元璋紧紧围绕着这些问题,颁布新法,在封建的政权机构、官吏制度、治民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朱元璋首先从改革政权机构、官吏制度着手。登基之初,朱元璋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地方设行中书省,执掌地方军政事务。这是当时稳定社会的权宜之计。在政权逐渐稳定后,朱元璋筹划重建一套新的政权机构。最初的一段实践,也充分证明元制必改,否则遗患无穷。朱元璋经过认真的谋划后,决定采取先地方后中央的策略,对政权机构进行改革。

公元1376年,朱元璋为了避免重蹈元朝国家分裂的覆辙,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统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布政使是朝廷派驻地方的使臣,负责宣布皇帝的政策、法令,必须事事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否则,随时可以罢免。另外,又设提刑按察使司,负责一省境内的刑法犯罪之事,其长官为按察使。设都指挥使司,执掌军务,其长官为都指挥使。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均属皇帝派出的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统属中央。这样,财政、行政和刑察、军务各自独立,互相牵制,大权收归中央,直接受中央控制。

省下设府,府设知府一人,掌一府之政。知府到任,多有皇帝亲赐给敕书,以加强权威。另设同知、通判,分管清匪、巡捕、农耕、水利、牧马等,还有推官,掌管刑名。与府同一级别的还有直隶州,即直接受省的领导,长官是知州,地位同知府平级。府下设县。县设知县一人,掌一县之政;设县丞一人,主管农、粮、马事;设主簿一人,负责巡捕、盗贼之事。这种改革,使元朝设置的路、府、州、县简化为三级,更便于统治。

朱氏王朝:朱元璋为什么喜欢独揽军政大权?

*** 配图

经过省一级的改革,地方的民政、财政、军事、政法等控制大权,全都集中到了中央。中书省的职权越来越大,有时竟同皇帝发生冲突。这使朱元璋认识到:中央机构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早在登基之初,就有人给朱元璋上奏,列举了元朝灭亡的种种原因。朱元璋看后说道:“你说的都不是最重要的,元朝的灭亡在于委任权臣,下边事不通过中书省便不能达到皇帝手中,上下蒙蔽,造成大臣擅权跋扈。”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此话果然言中,丞相胡惟庸在朝中大权独揽,拉帮结派,排除异己,阴谋政变。朱元璋靠着直接控制的禁军和特务组织,才捕杀了胡惟庸及其党羽,当时被杀者达三万多人。朱元璋趁机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对中央行政机构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废除了中书省之后,朱元璋提高原属中书省辖的六部权力,以六部治国。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一职,如有人敢奏请设丞相者处以极刑。这个规定在明朝后来的帝王中,没有一个敢违背的。这样,朱元璋既是皇帝,又兼行丞相职权,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集权的皇帝。

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后,大大小小的政务都全部集中到朱元璋的手中。这样,他每天要处理的事非常多,需要有人辅佐。因此,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后,便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让他们随侍左右,以备顾问,但不能参与政务,也就是说他们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将帅和军队之间的关系,历来是皇帝最为伤脑筋的事情。打仗必须靠军队,军队则必须有统帅,但是,将帅手中握有重兵,易产生骄悍、不易控制的状况。以往的皇帝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措施。朱元璋将元朝统兵的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节制诸军务。但不久,他仍觉得大都督府权力太大,便又将其一分为五,即前、后、左、右、中军都督府,让他们互相牵制。都督府管理军队、军政,但必须听从兵部的命令。兵部有发布军令、铨选军官之权,却不能统率军队;都督府有统率部队的权力,却无权发兵、调兵。如果有战事,皇帝下令,兵部传令,都督府率兵打仗。这样,兵权也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朱氏王朝:朱元璋为什么喜欢独揽军政大权?

*** 配图

司法监察机关在元朝叫御史台,专门审察、弹劾百官。朱元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职权是纠劾百官,辨明冤枉。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统辖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官职不高,权力很大,对各级官员都有权力弹劾、告发。

经过一系列的政权机构改革,朱元璋把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中央,最后归自己一人掌握,使封建皇权专制制度达到更高峰。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自己的统治机构更加完善,威慑力量更加强大。朱元璋自己也认为这一套统治制度是极为严密的,是确保朱家王朝“万世一统”的更好的制度。他特地编订了一部《明皇祖训》,要求他的子孙必须世代遵守,不得改变。

发现贪官污吏,坚决治罪

在对待官吏上,朱元璋一面任用官吏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一面用严刑峻法,惩治官吏队伍中的不法之徒。朱元璋对官吏管制之严、打击之重、诛杀之多,在封建皇帝中是罕见的。

洪武初年,朱元璋召见文武百官,对他们说:“我从前在民间时,看见州县官吏大多不爱恤百姓,他们大多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对民众的疾苦无动于衷,他们败坏政令,坑害百姓,加上灾荒,弱者无法生存,强者就起来造反,这都是由于贪官污吏造成的。因此,我恨透了他们。如今要严肃法纪,发现官吏贪污、虐待老百姓的,坚决治罪,决不宽恕!”为了巩固皇权,朱元璋开始大力整顿吏治。他将监察各级官吏的规定布告民间,号召全体人民对官吏进行监督。并下令说:“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老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师。如有胆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他在《明律》中规定,如有人犯了死罪,大臣小官用巧言进谏,使之免除死刑者,处斩;如刑部及大小衙门的官吏听从上司主使,不按法律办事,徇私枉法者,也要处斩,并将其妻子充作奴婢,财产没收入官。朱元璋对贪污的官吏,处罪特别严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11/282373.html

“朱氏王朝:朱元璋为什么喜欢独揽军政大权?” 的相关文章

杜夔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杜夔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杜夔[kuí],字公良,河南人, 三国时期曹魏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擅长音律,聪明过人。管弦等各种乐器,他无所不能。他长期总管歌舞音乐,精心研究,继承复兴了前代古乐,并有所创新。仕于曹操、曹丕之世,以通晓音乐称于世。早年任雅乐郎,汉中平五年(188年),因...

刘焉:东汉末年宗室、军阀,入主益州,担任益州牧

刘焉:东汉末年宗室、军阀,入主益州,担任益州牧

刘焉(?-194年),字君郎(《华阳国志》又作君朗)。江夏郡竟陵县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焉初以汉朝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因益州刺史郄俭在益州大肆聚敛,贪婪成...

关羽和张飞违抗军令都没事 马谡违抗军令为何会被杀

关羽和张飞违抗军令都没事 马谡违抗军令为何会被杀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都是违抗军令,马谡被斩首,关羽、张飞却不杀,这是为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在谁做先锋的问题上,诸葛亮违背了众人意见,选择了资历尚轻的马谡,命其统军前行。曹明帝曹叡得到蜀军北上的消息后,立马派出以“巧变”著称的老将张郃在街亭迎击马谡。马谡...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还不知道:刘备取益州时,庞统提供了上中下三计,为何刘备只选用中计?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事实上,庞统提供了上中下三计后,刘备之所以只选择中计,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上中下三计刘备前半生,一直颠沛流离,虽然他有关羽张飞这种绝世猛将相助,但苦于没有长远的规划,所以他...

曹操将貂蝉送给关羽后第二关就死了 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曹操将貂蝉送给关羽后第二关就死了 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对貂蝉被曹操献给关羽后,为何次日便自缢身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小说,它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润色后,将那段时期的风云迭起以精彩的故事情节展现出来。既然是小说,就会有虚构的成分,比如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传说她被曹操送给关羽之后,次日...

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身为建文帝之子却被囚禁55年

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身为建文帝之子却被囚禁55年

纵观中外历史,为了成为帝王,可以不顾亲情,为皇位斗得头破血流。但最终胜利者只有一位,更多的人以失败告终,结局悲惨。也有很多人并不想得到皇位,但只因生于帝王家,被迫卷入政治斗争。“高墙庶人”朱文圭就是如此,如果让他选择,他肯定选择远离皇家,做一个普通人。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

羊琇:西晋时期外戚大臣,有智谋但性格奢侈放恣

羊琇:西晋时期外戚大臣,有智谋但性格奢侈放恣

羊琇(236年-282年),字稚舒,泰山南城人。西晋时期外戚大臣,曹魏太常羊耽与才女辛宪英之子,景献皇后羊徽瑜的从父弟,西晋名将羊祜堂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泰山羊氏,研究学问而有智谋。年轻时,与司马炎同门。司马炎任抚军将军后,以为参军,迁左卫将军,封甘露...

乾隆一共有十几个儿子 乾隆最后为何传位给令妃的儿子

乾隆一共有十几个儿子 乾隆最后为何传位给令妃的儿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乾隆有十七个儿子,为何最终传位给令妃的儿子?是因对她的爱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乾隆绝对不会是因为爱极了令妃才把皇位传给第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历史上的乾隆不仅没有后人想的那么深爱令妃,甚至可能在他心里都没拿令妃当回事。在乾隆心目中令妃不过是富察皇后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