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为何停止后大明财政反而捉襟见肘
“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背后,有很多人猜测是朱棣为了寻找在南京失踪的建文帝,才命令郑和出海的。但史料中隐晦地指出,建文帝后来被人找到了,朱棣看其安心出家与世无争,便抬手放过了。
那么既然如此,为何郑和的出海活动一连七次,一直历经三朝才结束呢?反过来说既然是壮举,那么后来又为何没有继续呢?
朱棣在夺取政权之后,一直心虚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所以他在国内搞得的一系列政绩工程。让郑和组织船队出海访问各国,应该还包括向别国宣扬天朝天威,“示中国富强”的因素。
明朝永乐三年,两百余艘舰船和两万多名官兵在郑和的带领下,组成的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向未知海域进军。舰队后来到达了三十多个国家、地区,比西方的航海运动要早上近一百年。
*** 配图
之所以选择郑和出使,是因为他出身于信奉 *** 教的蒙古贵族,当时蒙古帝国横跨亚欧大陆,选择这样的人出使可以更好的与外国进行沟通。同时基于他太监的身份,便于为皇室搜集奇珍异宝。
也正是因为郑和的太监身份,很多人一口咬定郑和的出海行动只便宜了皇室,没有惠及民生。首先建造这样一支庞大的舰队需要耗费数不清的人力物力,在航行中还要产生极高的费用,所以成本是个天文数字。
其次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要携带大量物资用于外交,然而带回来的却全是奇珍异宝这种供上流社会玩耍的奢侈品,所以回报不成正比。
最后,下西洋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永乐年间货币贬值近30%,造船地区的手工匠户大量逃亡,南京区域的船工匠户甚至锐减了四分之三以上,所以影响了社会生计。
于是在郑和五下西洋之后,朝中渐渐出现了反对的声音,经过十几年的口水战,这项彪悍史册的行动终于被皇帝严令禁止。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在明朝严禁海防的法令下,那些大臣们一边反对郑和率舰队出海,一边又对猖獗的海上走私视而不见。如此一正一反的两种评判标准预示着事件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无数猫腻。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明朝的武将千千万,但能成为民族英雄的,首屈一指便是戚继光。他的成名正是明朝倭寇在华活动猖獗达到顶点的时候,当时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都遭受严重的影响,甚至有伙迷路的小日本直接干到了南京。
嘉靖年间(距永乐朝有140余年)的明朝海军力量几乎没有,只能用渔船充数,“兵非素练,船非专业”看到敌船望风逃窜。这正是明军海防衰弱造成的。
而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倭寇累计侵犯中国50余次。但抵御行动大多依靠海战,倭寇经常被成百上千地歼灭。战绩最多的一次歼敌七千余人,击毁缴获船只上百艘。
以至于日本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坚持与明朝修好,甚至将侵华倭寇送到中国任凭处置,有些人被明 *** 退回,日本使者干脆亲自动手将本国犯人处死在中国,以表示自己的诚意。可以说这正是海军强大所展现出的震慑力,而效果也非常明显,到了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四朝,倭寇活动基本绝迹。
*** 配图
再说耗费金钱的国家项目,修长城、营建北京、修建武当山、疏通大运河、北征蒙古、南讨云南、编纂永乐大典、铸造永乐大钟等活动,择出其中一两样放在任何朝代,都有可能将国家压垮。而这么多耗费巨金的项目集中放在永乐朝进行,却没有出现财政困难,这岂不很奇怪。
终究其原因,正是郑和的出海开创了国际贸易,为中国创收。比如胡椒等进口作物,在郑和之一次下西洋之后,国内的价格暴跌了200%;中国本土所缺乏的黄金通过与东南亚国家的互市得到了大量的补充,提振了国内通行的宝钞货币……
郑和出海携带的中国商品开拓了外国市场,激增了海外客户,从而使中国民间的手工业发展迅速。比如当时的佛山便从“孤村铸铁”成为商品运转中心。一些需要从国外进口的日常用品,由奢饰品价格降为了日用品价格。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在下西洋最为频繁的永乐朝,史书另一部分的记载为“百姓充实,府藏衍溢”。而停止了下西洋之后,国家的财政反倒是捉襟见肘,处处为难。
那么同样一件事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记载与解释呢?这其中包含着巨大的阴谋!
明朝立国不久便禁止民间出海,实行官方垄断。此举导致在宋、元两朝收益颇为丰厚的海关关税不再征收。可是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民间胆大之人纷纷投入到走私的行列中。这样原本归国家所有的贸易利润,就流入到个人钱包。
这样暴利又危及生命的活动自然需要保护伞,于是朝廷大员在暴利的诱惑下纷纷挺身而出。有些成为走私团队的声援人;而诸如嘉靖朝的徐阶,这位内阁首辅甚至指挥家人直接参与海上走私。
*** 配图
当时沿海边防面对有朝中重臣作为保护伞的走私队伍,已经到达了“守臣不敢问,戍哨不能阻,一向蒙蔽公法,相沿数十百年”这种耸人听闻的地步。
在如此利益勾结之下,皇帝三令五申要求的海禁,面对的只是文官们的阴奉阳违。郑和下西洋正是保护官方独占的海上对外贸易不受其他势力的阻挠。
出海行动被禁止之后,倭寇活动、海上走私逐渐泛滥,也曾有朱纨等少数人要求通过强硬的海禁措施来稳固边防海岸。而这触犯到沿海贸易集团的利益,这些利益集团背后的保护伞指使朝中大量官员对朱纨等人进行弹劾攻击,导致朱纨不得不服毒自杀,从此“中外摇手不敢言海禁”。
从此,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就在一连串利益勾连的较量中消亡了。而结果显而易见,随着清朝延续明朝的政策,严酷的海禁措施导致中国逐渐与世界脱轨,逐步沦入百年的屈辱史之中。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