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历史真相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挥泪斩马谡?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11-08)180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侍中马良之弟。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取蜀入川,之后曾经先后担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等职务。因为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对他倍加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并被用为参军。但马谡却于诸葛亮之一次北伐时,因作战失利而失守街亭,导致蜀国兵败撤军,因而被诸葛亮挥泪所斩。马谡失街亭,是在蜀国北伐更好时机下的失利,从此,蜀国之后数次北伐,在没有出现这样好的机会,只能是积年无为,徒劳无功,马谡也在历史上落得个“徒有虚名”的称号。

马谡,是荆州人氏,是当时的名士,其家族兄弟五人被称为“马氏五常”,各有才华。后来,马谡以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入川,并被先后任命为地方长官。马谡因为其才华出众,特别是喜欢讨论军事问题,引起了诸葛亮的重视和器重。但马谡之一次在历史舞台上亮相,却是在白帝城刘备病逝的时候。当时,刘备因为夷陵大败,病重在白帝城,临终前特意从成都召来诸葛亮、李严等人,托以后事,而马谡此时也在随从人员之列。当刘备发现马谡时,他特意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刘备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对马谡的评价相当到位,这体现刘备能够识人的能力。但刘备对马谡的评价,并未引起诸葛亮的重视,诸葛亮依旧对马谡十分赏识,委以参军之职,并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史书记载,诸葛亮自刘备逝世后,掌握蜀国军政大权,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罚二十军棍都有亲力亲为。但他还能抽时间与马谡日夜讨论问题,足见其对马谡的器重。马谡在参军的职务上,做的也比较出色。特别是在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时候,向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而在作战中,诸葛亮也是采用了这种战略方针的,最后南疆终蜀之世未再有战事,这可说其中有马谡的功劳。

历史真相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挥泪斩马谡?

*** 配图

诸葛亮南征之后,就厉兵秣马,积极准备北伐。于公元228年,正式出师伐魏。当时,魏国君臣都把刘备当做对手,认为刘备死后,蜀国不会再兴兵进攻,所以对诸葛亮的这次北伐丝毫没有准备。而诸葛亮的之一次北伐,进展也十分顺利,连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进逼关中,形式一片大好。而魏国则是举国震动,魏明帝曹睿不得不御驾亲征,亲自坐镇长安,稳定局面,并派出名将张颌为先锋,抵御蜀军。然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局面下,诸葛亮却犯了自己人生中更大的一次失误,错用了马谡为先锋,结果街亭失守,北伐失利。当时,面对魏军的抵抗,众人皆认为宜用蜀国的名将魏延、吴懿等人为先锋对抗魏军。但诸葛亮却没有按照大家的意思安排,反而任命主动请缨参战,毫无战争经验的马谡统领军队在前。诸葛亮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任命马谡为先锋呢?史无详载。我们分析来看,首先马谡主动请缨,主观的积极性高;其次,马谡才华过人,诸葛亮甚为器重,也想给马谡一次立功的机会;再者,马谡是诸葛亮如同兄弟的马良的亲弟弟,从私交方面说,诸葛亮照顾马谡,给马谡机会也是有可能的;此外,诸葛亮对当时战场形势利好的局面过于乐观,也有点轻敌的思想存在,认为马谡只有按照自己的既定安排部署,就可以完全抑制魏军。但诸葛亮却会忽视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马谡的能力问题。从马谡的履历来看,马谡基本上是在地方任行政长官,或在诸葛亮身边担任参军的职务,丝毫没有任何领兵打仗的军事经验,尽管马谡平时喜欢谈论军事问题,对军事理论也比较精通,但从理论到实际应用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如果说马谡担任一名参谋部的作战参谋,应该说还是比较称职的,任命为直接领兵的将领就名不副实了。而马谡的对手,却是魏国文武双全,久经沙场的名将张颌,两项对比,马谡也毫无优势。诸葛亮如此安排,结果可想而知。

尽管诸葛亮安排了谨慎心细的王平作为马谡的副手,协同参战,但自负才智的马谡到达街亭后,他自以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理由,没有安照诸葛亮的部署安营扎寨,诸葛亮的叮嘱也早已飘在九霄云外,王平几番劝谏,他也是浑然听不进去,执意上山屯兵。而到达战场的魏将张颌,马上发现了蜀军的失误,立即派兵围山,并且断了汲水之道,然后纵火烧山。不久,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颌趁势进攻蜀军,蜀军大败,街亭失守,马谡则上演了又一出的“纸上谈兵”的历史笑话。

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之前连的三郡也得而复失,之一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作战失利的马谡,却在史书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局。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也记载,“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这些表明马谡是被诸葛亮所杀;《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则记载,“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表明马谡死于狱中。而《三国志·蜀书·向朗传》则记载,“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又有马谡逃亡一说。同一本史书中的记载,有这么多的与众不同之处,陈寿的《三国志》实在让人费解。

历史真相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挥泪斩马谡?

*** 配图

事件的真相,如今已经没有人能知道,也没有人能查得清楚,,所以我们只好猜测,利尽可能的接近事实真相。如果是要将这三种说法,结合起来,而硬是要说通的话,只能是这样理解:就是街亭之战大败后,马谡就丢下了军队自己逃跑了,他的朋友向朗是知道这一情况的,但没有向上举报,错过了更佳的追捕时机,因而被诸葛亮罢了官;马谡也逃不了多远,也许是良心发现,便投案自首了,也许是实在是受不了这逃亡的苦,更可能是由于行踪的暴露,不管怎样,反正是又被抓了回来,关到了阴暗的监牢中,因受不了里面的待遇,没过多久就病死在了狱中;在他被关在牢房的这段时间里,诸葛亮下了死刑的命令,因而也就有了“戮谡以谢众”、“诛马谡”的说法。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说法,这样还是可以成立。

接下来就该讨论马谡是否该杀,历史上关于马谡是否该杀早就有过争论,晋朝习凿齿就批评过诸葛亮杀马谡,是自毁长城。而如果有不杀马谡的理由,诸葛亮为又下达了死刑的命令呢?首先谈一点,马谡是否该杀呢?可杀可不杀。从杀的角度考虑,街亭战役发生在之一次北伐战争的时候,这一次也是极可能成功的一次,曹魏方面并没有很多的防备,有几个郡县都反水了的,所以说形势是一片大好,而而马谡坏了事,街亭一失,将所有的没问题变成了有问题,所有的胜利成果都化为乌有,几年的辛苦毁于一旦,全都是因为主将的无能与失策,所以身为守街亭更高统帅的马谡,应该担负起责任,也应该杀。但马谡又可以不杀!如果单纯追究马谡打了败仗,就处与极刑,似乎过重,这世上是没有常胜将军的,整个三国时代,曹操、刘备、孙权也从来不是战无不胜的,他们手下的战将,也有很多的败迹,但却少有被杀戮的,完全可以将马谡撤职处分,或军前戴罪立功等方式处理,而且蜀国本身人才稀少,马谡又是人才,本可以给予“留党察看,以观后效””的处分,蒋琬就曾为此事向诸葛亮进言过。此外,就凭私人关系,诸葛亮也不愿马谡死,因为马谡是他老朋友马良的弟弟,如同兄弟,而且马谡的才华,也一向为诸葛亮器重,在诸葛亮心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那有这么多理由,诸葛亮为什么还是下达了死刑的命令呢?之一,平息众怒。首先诸葛亮北伐,在蜀国朝廷内部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到不少,这次他越级提拔马谡,不用魏延、吴懿等人导致蜀军大败,损兵折将,之一次北伐成果化为虚有,自然人怨沸腾,不杀马谡不足平众愤,为了安抚人心,诸葛亮不得不下了杀令。第二,依法治国。诸葛亮一向主张依法治国,这次马谡在关键时候打了败仗,如果不处罚,难以服众,以后再推行法治就有困难了。为了更好推行法治的理念,保证法律的严格执行,诸葛亮也必须处理马谡。正如诸葛亮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显示了法治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第三,政治平衡。蜀国内部本就有荆州、东州、蜀地等 *** 较量,马谡本身属于领导层的荆州势力。他的失败,自然会让其他势力集团就此向朝廷发难,为调和蜀国内部矛盾,起到平衡各处的因素,达到安定团结的局面,诸葛亮也必须杀马谡。第四,刘备遗言。刘备临终时早就提醒过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了,是不能大用的,诸葛亮没有重视才导致现在局面的发生,诸葛亮如果不处理马谡,就会有人拿先帝遗言说事,所以,诸葛亮必须处理马谡,表示对刘备的尊重。所以,杀马谡是从现实局面出发的,唯一选择了。

历史真相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挥泪斩马谡?

*** 配图

马谡死后,诸葛亮在处理街亭失利的问题上,十分得当,显示了其高超的领导艺术,杀马谡、贬赵云、赏王平,又上表朝廷自贬三级,表现其敢于承担责任,严于律己,赏罚分明的高贵品质和领导水平。这也将马谡失街亭,导致蜀国之一次北伐失利带来的影响降到了更低,蜀国内部基本上保持安定的局面,反对北伐的声音也不强烈了。就在当年冬天,在距之一次北伐失利不足一年,诸葛亮能再次出兵,第二次北伐曹魏,这和诸葛亮合理处置马谡事件,有很着大的关联。

误用马谡,无疑是诸葛亮整个政治生涯中更大的败笔,通过马谡的事件,应当引起我们后人注意的是,考察一个人才,应当从全面考察,并且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才能发其更大的价值与作用,否则,会适得其反,耽误全局。此外,马谡“纸上谈兵”的教训,也提醒我们必须要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否则就会发展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带来严重危害。而诸葛亮的严明法纪的治国理念和严于律己的高贵品质,也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借鉴。这也就是马谡之死,带给我们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11/282776.html

“历史真相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挥泪斩马谡?” 的相关文章

养廉银是工资的几十上百倍 雍正时期贪腐之风为何愈演愈烈

养廉银是工资的几十上百倍 雍正时期贪腐之风为何愈演愈烈

对雍正给大臣发的养廉银是工资的几十上百倍,为何贪腐之风愈演愈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雍正皇帝,是清朝十二帝中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在民间野史中,他是一个残暴不仁、凶狠暴戾的魔头,设立“血滴子”残害忠良,还曾伪造遗诏,弑兄杀弟,逼死生母。史学家早已证实,这些传言大都是毫...

樗里疾:不仅是秦国宗室大将,也是丞相,擅长外交、军事

樗里疾:不仅是秦国宗室大将,也是丞相,擅长外交、军事

樗里疾(?―前300年),又称樗里子、严君疾,嬴姓,名疾,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很多人对此了解甚少,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吧。秦国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有着无数先辈为之奋斗,不管是宗亲还是外戚,都有着十分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这次我...

历史上司马昭是真的想夺取皇位吗?他最后为何没有这么做?

历史上司马昭是真的想夺取皇位吗?他最后为何没有这么做?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典故源自三国时期,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已经成为民间俗语。就算是没上过几天学的人,也能深刻地理解,并非常娴熟地运用。也就是说,这句话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大家都知道。而作为本义,所所的是司马昭想篡夺皇位,自...

刘恒被拥立称帝后,是如何抓稳权力免于被权臣架空的?

刘恒被拥立称帝后,是如何抓稳权力免于被权臣架空的?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五位皇帝,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180年,身为代王的刘恒,终于抵达了长安城外。望着眼前巍峨的长安城,刘恒不禁心生感慨。十五年前,他离开长安城的时候,仅仅只有八岁。当时还...

曹操迎接回汉献帝后 曹操对汉献帝究竟多上心

曹操迎接回汉献帝后 曹操对汉献帝究竟多上心

还不知道:曹操对汉献帝有多上心?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大汉末年,朝纲混乱,民不聊生。先有十常事祸乱朝廷, 之后黄中军揭毕而起。然而屋漏偏连夜雨";刚刚稳定下来的东汉王朝又出现太师董卓公然废掉刘辩,立刘协为帝。不顾百姓困苦,迁都洛阳,当此之时,曹操说服袁绍,...

薛奎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薛奎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薛奎(967-1034年),字宿艺,绛州正平县人,北宋时期大臣,欧阳修的岳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进士及第,起家隰州军事推官,历任仪州推官、莆田知县、长水知县、兴州知州,迁太常博士。得到御史中丞向敏中举荐,拜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大中祥符...

陈叔宝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陈叔宝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陈后主陈叔宝,南朝陈末代皇帝,582年~589年在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南朝陈氏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后主陈叔宝,字元秀,小名黄奴。陈叔宝是宣帝陈顼的嫡长子,母亲是柳敬言。光大二年(公元568年),陈叔宝的父亲陈顼废掉侄子陈伯宗的皇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第二年,即正式册...

嘉庆有一个哥哥能力比他还要强 乾隆最后为何还选择嘉庆做继承人

嘉庆有一个哥哥能力比他还要强 乾隆最后为何还选择嘉庆做继承人

对有人说嘉庆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为何乾隆还是选嘉庆为接班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763年,圆明园突发大火,乾隆被困。皇五子永琪飞速赶到,撞破殿门,背起乾隆逃出险地。经此事,乾隆想立永琪为太子,没想到,三年后永琪死了。永琪是乾隆最中意的皇子,一直表现优异。他性格...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