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历史上的清朝重臣李卫没文化是怎么当上官的?

历史文化5年前 (2019-12-05)180

历史上的李卫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个重臣,在雍正在位期间,他凭借着自己圆滑的头脑,很得雍正帝的喜爱。历史上的李卫最初只是买了个小官,在自己的家乡任职。后来,雍正去江浙地区查巡水灾,正好遇到了李卫,雍正在与李卫接触的时候发现李卫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人物,就想要得到这个人。

历史上的清朝重臣李卫没文化是怎么当上官的?

图片来源于 ***

在康熙年间,雍正与八阿哥还有十四阿哥争夺皇位,身边急需要一些贴身的人员,因此在雍正看到到李卫的聪明之后,就将李卫带到了北京,李卫成为了雍正帐下的一员。最初的时候,李卫只是在雍 *** 中为雍正出谋划策,当时势力更大的是八阿哥,雍正无法为李卫安排合适的官职。

历史上的李卫最显赫的时候是在雍正登基以后。雍正继位后,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八阿哥与十四阿哥的势力还在朝廷中存在,并且他们处处给雍正出难题,使得雍正在朝廷上行使一系列措施很难。这个时候,李卫已经被雍正任命了职务,李卫开始帮助雍正打击八阿哥的势力。

李卫是以聪明而出名的,李卫这个人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李卫却喜欢学习,总是向一些有能力的人请教问题。李卫在处理问题上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能力的。李卫特别善于缉捕盗贼,在浙江任职的时候,当时浙江境内有很多盗贼,李卫率领兵丁严加管理,斩首了当时最有名的盗贼甘凤池,使得浙江境内安定下来。

李卫怎么死的

李卫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事迹也被频繁的拍成各种电视剧播出。他作为一名清朝的重臣,于1687年2月2日出生在江南铜山,即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大沙河镇出生,字又玠。李卫一生为官清廉,不惧怕权贵,不管任什么职位,都能够恪尽职守,所以分外受百姓的爱戴,也受皇上的倚重。那李卫怎么死的呢?

历史上的清朝重臣李卫没文化是怎么当上官的?

图片来源于 ***

李卫出生在一户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里,在康熙一朝,李卫任户部郎中一职。在雍正帝即位后,正式开始了自己平步青云的一生。在自己任云南盐驿道一职的时候,李卫顺利的管理了盐政,并且在缉查私盐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在浙江的任期上,李卫着重的修筑了沿海一带的海塘。尤其是在钱塘江口的海宁塘的修筑上,李卫表现的格外谨慎,每年都要奏请整治才可安心。不仅如此,李卫在捕盗方面也是有着不错的成绩。比如他侦破了以甘凤池为首的反清复明团伙的活动。

那李卫的死是不是和这有关呢?李卫怎么死的?雍正七年,李卫因为为官时政绩优秀。被加封为兵部尚书,太子太傅等各位重要职务。不久之后,李卫又被雍正派为直隶总督。在乾隆皇帝继位三年后,也就是1738年,李卫因病去世,谥敏达。

李卫为官一生,勤俭廉洁,他因病而死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雍正执政的那个年代里,他已经是一位长寿的官员了。

李卫墓

人们一提起清朝的历史,可能感触更深的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的,清朝也涌现出了很多慷慨悲歌之士,李卫便是当中的一位,李卫一生经历了三位皇帝,分别是康熙、雍正、和乾隆,李卫为人正直,体贴民情。所以李卫深得康熙大帝的信赖,李卫的仕途也可以说是平步青云。所以李卫死后,康熙大帝下旨厚葬,李卫墓目前依然保存完好,成为国家保护的文物建筑。

李卫墓位于江苏省徐州丰县县 *** 东北角,在李卫墓前伫立着乾隆皇帝御赐的碑文:“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直隶总督谥敏达公李卫,可见李卫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巨大的。李卫墓的墓地距离李家祠堂只有十分钟的路程。不幸的是,在清朝的时候,黄河发大水,冲毁了一部分李卫墓的地上结构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李卫墓只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行翻正重修的。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丰县民兵开始挖掘李卫墓,在深挖三米之后发现了李卫墓的棺椁,并且出土了很多的金银玉器,最为重要的是在打开第三座棺木的时候,发现棺衣上写有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直隶总督二十个大字,之后这些出土文物都交由省博物馆,现在去江苏省博物馆都可以看到部分的李卫棺椁中出土的文物。

李卫生前一身戎马,死后出土的文物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地位之重。

李卫后代

李卫是雍正时期的重臣,深得皇帝的信任,不仅李卫自己被封高官,连他的后人也被封为高官。李卫有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后来都成为了清朝的文臣武将,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清廷尽力,虽然没有他们父亲那么位高权重,但也算是小有名望。

历史上的清朝重臣李卫没文化是怎么当上官的?

图片来源于 ***

李卫后代中,他的长子李星垣做的官更大,最后做到了两广总督。在清朝,总督是管理一个省份或两三个省份的文官,虽然是文官,但也管理着辖地内的军务。两广总督是管理广东与广西两省。

李卫的其他四个儿子也做了官。他的四儿子做官到湖北督粮道,在古代,粮食对于一个国家是很重要的,因为那时候工业都是手工作坊,只有粮食的产量大,因此朝廷很重视各地的粮食运输。督粮道就是负责管理运输公粮的。

李卫后代中,到他孙子那一辈,虽然繁衍了很多人,但是做高官的很少,他的孙子们因为父祖的关系,得到了朝廷的照顾,在太学中成为了学生,虽然他们是在太学中学习,但是最后并没有取得多好的成绩。

李卫后代后来有了很多人。李卫去世后,乾隆皇帝派人为李卫在他的家乡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李卫被葬在那里,并修建了一座祠堂,用来纪念李卫。后来,李卫后人为了看守李卫的坟墓,就搬到了李卫的坟墓旁边居住,后来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一个村子。直到现在,这个村子里还有着很多李卫的后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912/287448.html

“历史上的清朝重臣李卫没文化是怎么当上官的?” 的相关文章

在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刘䶮有哪些作为?

在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刘䶮有哪些作为?

南汉高祖刘䶮(889年―942年),又名刘纻,初名刘岩、刘陟, 蔡州上蔡(今河南上蔡)人,郡望为彭城刘氏。封州刺史刘谦第三子,清海、靖海节度使、南海王刘隐之弟,南汉开国皇帝。其祖因经商南海,迁居泉州(今属福建)。刘䶮初掌军事之时平定岭南东西两道诸割据势力,控制岭南,西与马楚争夺容桂之地,攻占了容邕两...

徐干:东汉末年文学家、哲学家,以诗、辞赋、政论著称

徐干:东汉末年文学家、哲学家,以诗、辞赋、政论著称

徐干(170-217年),字伟长,北海郡剧县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识。曹操平定北方后,担任司空(曹操)军谋祭酒掾属,转任五官中郎将(曹丕)文学掾。建安二十二年(217)春天,染疾去世,...

古代武将画像都是大肚子的 这样的武将能够上阵杀敌吗

古代武将画像都是大肚子的 这样的武将能够上阵杀敌吗

还不知道:看古代武将画像,名声越大肚腩也越大,这样真的能驰骋沙场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在衣食无忧之后也开始追求更多的东西,比如身体的健康和身材的整体塑造,许多男性朋友都认为体态均匀,最好能有八块腹肌才算是成功的标准,而在现实生活...

古代皇帝的一天是什么样的 皇帝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吗

古代皇帝的一天是什么样的 皇帝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吗

还不了解:古代皇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皇帝的自律有多可怕?来看看古代皇帝的一天怎么过?做皇帝有多累?跟着清代的皇帝,了解古代皇帝的生活很多时候看古装宫廷剧,都会觉得当皇帝的一天天好像还挺自在,走到哪里都有人跟着,从早到晚想做什么,只要一张口,别人立马按照吩咐实行...

历史上真实的独孤信时什么样的?他的一生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独孤信时什么样的?他的一生如何?

独孤信(字期弥头,鲜卑族,西魏、北周将领,八柱国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自古乱世出枭雄,从政权更迭的过程中,更能充分体现出优胜劣汰的独特“魅力”,而这种“魅力”同样也会演绎出一段段的传奇。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位最传奇的国丈,他本人是超级帅哥,而他的三个女儿则分别是三个朝代的皇后...

古代异姓封王难上加难 古人又是怎么做到成功的案例的

古代异姓封王难上加难 古人又是怎么做到成功的案例的

对古代封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异姓封王”条件极为苛刻,那些成功案例是怎么办到的?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的确,在秦始皇发明“皇帝”之前,“王”是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以后“王...

古代官员很早就要上朝了 他们住哪里又是在哪里办公

古代官员很早就要上朝了 他们住哪里又是在哪里办公

还不了解:古代官员上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官员是如何解决上早朝时的住行问题的?早朝后又在哪办公呢?早朝是古代皇帝召集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的议会,在古代凡是能参与早朝的人都属于官职级别比较高,权力比较大的国家高官,但是实际上早朝却让这些人十分发愁,这主要就在于上...

在古代兵部尚书是什么职位?主要是做什么的?

在古代兵部尚书是什么职位?主要是做什么的?

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我们都知道,兵部尚书是中国古代统管全国军事职位最高的官,类似于现代各国的国防部长,想必各个都应该出身于“卒武”,但是中国古代的兵部尚书却大多是文人。人们通常会认为带兵打仗的应当由武官,那么为何古代的兵部尚书大部分是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