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郡国并行制弊端揭秘:膨胀了各郡王的野心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12-14)200

西汉郡国并行制弊端有很多,汉文帝继位后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为的是削弱宗室诸侯的势力,从而壮大中央力量,达到国家长治久安。不过这项举措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当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手中的权力,发兵反抗中央 *** 。景帝在位第三年七国之乱爆发。

郡国并行制弊端揭秘:膨胀了各郡王的野心

刘邦画像

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以及避免再次造成向七国叛乱,诸侯王国的权力逐渐被削,特权逐渐被夺回,地位下降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文景两代相继实施以亲制疏和重建诸侯这一策略,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则册封同性子弟为王。

简单来说西汉郡国并行制就是一部分国土由皇帝直接管辖;而另一些地方则分给同姓皇族,这些地方分别实行分封制以及郡县制。这使王国越来越多,诸侯管辖的领域越来越小。而西汉时期王国最多的时期达到了王国二十五个,汉郡为四十三个,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基本解决了西汉郡国并行制的弊端。真正使诸王领域愈来愈小的并不是西汉郡国并行制,而是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不同的是后面朝代的分封只有其名没有其权。历代统治者都在不懈的加强自身的统治,这使得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郡国并行制的主要特点

在西汉初期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叫做郡国并行制,这种新出现的制度是为了适应刚刚建立的朝代万废待兴的状态。郡国并行制的主要特点是在实行秦朝就已经出现的郡县制的同时还实行分封制。而郡国并行制的主要特点是兼具了两者的优点。

郡国并行制弊端揭秘:膨胀了各郡王的野心

刘邦雕像

分封制的特点是国君至高无上,可以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国君掌握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美好的吗?国家的土地被分成一块一块的,每一块是一个封国,每个封国有自己的封君,而这个人才是这块土地上的领导者,封君是直接被国君管辖的,但是国君对于封地内的情况却不是很清楚的,很容易出现各诸侯王分封割据的局面。

郡县制的特点则是它能够消除掉分封割据状态带来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因为全国被分为十几个郡,每个郡下面设置几到十几个不等的县,统一由皇帝进行任免,没有了中间封君的统治,皇帝可以直接控制地方上的行政事务,极大的集中了皇权,也因此,郡县制成为了以后两千多年以来封建专制统治的最主要的制度。

在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汉朝,郡国并行制的主要特点就是为西汉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一方面封君拥有权力可以促进各个郡国对于本封地内的经济人口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封国逐渐增多,封地面积越分越小,又可以减少封建割据的可能。

郡国并行制弊端

汉代实行的地方政策有郡县制,除了它之外还有一种分封制,即郡国并行制,这是同秦朝地方政策更大的不同。文帝和景帝他们一直执行着以亲制疏,众建诸侯的策略,即分封一个诸侯国,而在这位诸侯名下土地将会在他去世之后由他的所有儿子平分,这样一来,既打破了嫡长子世袭的规矩,又使得诸侯国数目增多,领域缩小起到了削藩弱国的意义。但是郡国并行制弊端也是很大的。

郡国并行制弊端揭秘:膨胀了各郡王的野心

刘邦雕像

七国之乱就是郡国并行制弊端显现的地方。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因为打不过项羽 ,拉拢了韩信 ,彭越 ,英布三个人,最后集齐四个人的力量才消灭掉了项羽,在当时消灭项羽之后又封了一些曾经在战争中帮助过他的人为异姓王。

但是高祖刘邦对他们并没有任何的信任,再加上他们在建国之后出现了一些不当的行为被刘邦所讨厌,最终被封的各个异姓王一般只会有三种下场,之一种是忍受不了刘邦对他们的控制,然后决定造反;第二种是因为被一些对头诬告自己想要造反然后被刘邦下令杀掉;第三种就是在刘邦的地盘上混不下去了,干脆把地盘舍弃,带着金银细软,妻子儿女一路向北投奔胡人。

这时就显现出来那些无能的同姓王,而刘邦对于同姓王的容忍尺度较大,自己的孩子也没有显示出很大的才能,让那些王觉得皇帝这个位置还不如自己来坐。但是,实行了很多年的郡国并行制弊端也只出现过七国之乱这一次,所以,郡国并行制在当时还是很符合社会需要的。

郡国并行制的后果

郡国并行制是汉朝时期特有的地方政治管理制度,所谓郡国并行制,就是刘姓嫡系封国与外姓列侯并存的地方管理政策,在汉朝的发展过程中郡国并行制发挥了诸多作用。但史学家对郡国并行制及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有不同层面的见解。在对郡国并行制的后果的研究中,史学家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

郡国并行制弊端揭秘:膨胀了各郡王的野心

汉武帝画像

一方面,史学家认为由于汉朝建立后疆域扩大,汉政权推行郡国并存制,扩大了地方封国的自治权利,虽是无为而治的表现,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封国的经济发展。郡国并行制使各封国维持其地理环境的界限,因地制宜的发展地方经济,并且各封国王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权,使得群国并行制在促进地方经济的同时也推动了汉王朝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一部分史学家对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持批判态度。郡国并行制给各郡国一定的兵权和财权,同时又疏于对地方的管理,使一部分郡国拥兵自重,造成割据势力出现,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不利于中央集权,为汉朝灭亡埋下伏笔。

随着汉朝的发展和郡国并行制的全面实行,全境郡国数量也不断的增加,文景时期,实行“以亲治疏”、“众建诸国”的政策以达到削番弱国的目的,缓解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武帝之后诸侯国的地位几乎都在郡国之下,郡国并行制也逐渐演变成了单一的郡县制。对郡国并行制后果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但不可否认的是郡国并行制无论好坏,都是中华文明史上特有的地方政治制度,为中华文明谱写了独特的一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12/288924.html

“郡国并行制弊端揭秘:膨胀了各郡王的野心” 的相关文章

在宋朝时期,皇帝都没有身穿龙袍是因为什么?

在宋朝时期,皇帝都没有身穿龙袍是因为什么?

龙袍可以说在历史上始终是皇帝的专属,没有人敢逾越,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都有一个荣耀的名字,那就是“皇帝”。皇帝贵为九五之尊,位居万人之上,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一斑。这么看来,皇帝自然拥有了很多特殊性,首先就从他...

探索隋炀帝的一生,他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探索隋炀帝的一生,他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弘农华阴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569年,刚刚继承了随国公爵位不久的杨坚,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在这个儿子之前,杨坚已经和自己唯一的妻子独孤...

历史上李隆基为何不放过上官婉儿?一定要杀她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李隆基为何不放过上官婉儿?一定要杀她的原因是什么?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第一位女宰相,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凡事皆有因果。李隆基执意要杀才女上官婉儿,源于她的野心和欲望。上官婉儿的祖父名叫上官仪,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被拜为相,可谓位高权重。上官婉儿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官小姐。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本可以收获一个完美幸福的人生,...

杀韩信怎么方式不行 宫女为什么还用竹竿

杀韩信怎么方式不行 宫女为什么还用竹竿

对为什么韩信会被宫女用竹竿戳死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最主流的说法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曾经给了韩信一份“三不杀”的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在看得见天地的地方都不能杀韩信、金属兵器也不能用来杀韩信,这不等于就是黑了韩信一块“免死金牌”吗?到底是谁要杀韩信史...

李隆基在霸占儿媳杨玉环的时候 儿子李瑁为何不反抗

李隆基在霸占儿媳杨玉环的时候 儿子李瑁为何不反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他霸占儿媳,逼杨玉环穿上道袍,寿王为何不反抗?他的结局如何?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52岁那年,唐玄宗深爱的武惠妃去世了。他郁郁寡欢,高力士进言:您的儿媳杨玉环生得倾国倾城。唐玄宗大喜,立即宣寿王妃到华清宫沐浴,自己则躲在暗处偷看!此时,寿王李瑁正承...

卫国大长公主:宋太宗赵光义第六女,出家入道,法号报慈正觉

卫国大长公主:宋太宗赵光义第六女,出家入道,法号报慈正觉

卫国大长公主(?-1024年),名清裕,宋太宗赵炅第六女。母臧贵妃。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初封寿昌长公主,进封陈国长公主,出家入道,法号报慈正觉大师。历改吴、楚、邠、建四国。宋仁宗即位进封申国大长公主。天圣二年(1024年)五月去世,谥慈明。宋徽宗即位改封卫国大长公主,...

三国时期曹魏五子良将指的是哪些人?他们关系如何?

三国时期曹魏五子良将指的是哪些人?他们关系如何?

“五子良将”通常是指代曹操麾下的五位战功卓著的将领,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五子良将的说法来自《三国志》,陈寿把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五人合为一传,并且在最后评价“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所以后来人们把他们五人成为曹魏五子良将或者魏五子,我们都知道蜀汉五虎上将中,关...

温峤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温峤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温峤是东晋的名臣,和历代功臣有点不一样。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曲意奉承权臣,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当超级卧底,获取权臣造反的证据,从而帮助皇帝扳倒权臣,救国救民,挽狂澜于既倒。他,就是东晋名臣温峤。温峤,生于288年,字太真,并州太原郡祁县人。父族是太原温...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