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江最后接受招安的根本原因
看过《水浒》的朋友都知道一百单八将的最终结局,那么如果宋江不投降,又将会面临怎样的出路呢?其实很简单:一个是维持现状,另一个就是“取而代之”。
先来看之一条,所谓的维持现状,就是以梁山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半幻想半现实的特殊社会,但是如果仔细一想的话,这个带有乌托邦性质的小社会是很难长久维持下去的,因为随着梁山队伍的不断扩大,一个吃饭的问题就能够将其难住。
梁山早期在王伦的时候大约有一千人马,随着后来不断吞并周围的几个山头,人数大约能到数万人之多。宋江在攻打东平府时,就曾对董平夸下海口,说他手下有“雄兵十万,猛将千员”,当然了古代打仗把自己的兵力夸大是常有的事儿,所以不能全信,但对半算的话还是有的。
因为在攻打东平府和东昌府的前夕,宋江传令调拨人马给自己和卢俊义,每人各马步军一万,这还不算双方负责接应的水军。如果按照双方水军各五千计算,此次参战的总人数就是三万,再算上守寨的其他将士和家属,此时的梁山总人口应该在四五万左右。另外在此前攻打曾头市的战役中,东南西北四路大军共计一万两千人,还有中军和后军各五千,如此一来参战的马步军人数就是两万两千人,负责接应的水军以及留守山寨的将士、家属同样没有计算在内。
*** 配图
那么问题来了,这四五万人如果都不生产、不交换,只管大口喝酒、大块吃肉,那么“吃”必然会成为梁山的头号难题。长期以来,梁山在解决生计问题上无外乎两种方式:拦路抢劫和异地掳掠。
但这两种方式均不是长久之计。试想下,如果梁山附近的道路上长期设卡,违规收费长达数十年,换你吃过一次亏还会上第二次当吗?第二种就更好理解了,按照他们这种速度,不出几年,方圆数里的村寨和州县势必都会被他们给打劫完了,然后呢?目光只能放向更远方了,再打完,那就只有京城汴梁了。也就是说梁山和大宋之间迟早会有一场决战,然而就算大宋再如何弱,也不会坐等火烧眉毛吧?所以说维持现状这条路,从长远来看,是走不通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第二条路,取而代之。可以不可以呢?可以,但宋江他不想,或者说是不敢。这里所说的不敢不是因为双方实力的悬殊,而是在于宋江的思想、精神矮化了,用孟子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那么当时的宋江是什么思想呢?我们来看一段对话就知道了。在第99回中,他与擒住方腊的鲁智深有一段经典对话:
*** 配图
宋江道:“今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鲁智深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智深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听罢,默上心来,各不喜欢。
这段话中,宋江先是让鲁智深在京城当大官,结果人家不乐意;后来又让他当一个县处级的和尚,在庙里过过官瘾,同样被拒绝了。小编猜想此时的宋江心里肯定非常郁闷,自己低头哈腰,甚至不惜动用“御用二奶”李师师的关系才得到这么一个招安的机会,但你们倒好,面对这唾手可得的功名,一个个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根本看不上眼,这到底是为啥呀?
其实这很好理解,作为一个小小的公务员,眼观极其有限,又没有多少文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在梁山上耍耍手腕子还行,可一旦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便露出了小吏的局限性来了。也就是说,他的脑海中不可能产生比当官更美好的政治想象力了,所以他根本就不敢想象,他能够取君而代之。
*** 配图
他错就错在把这种庸俗的功利观当成了“天道”,然后又以“天道”的名义号召兄弟们去执行,结果最后死的死,伤的伤,出家的出家,自杀的自杀,就连他本人最后也被毒死在自己的办公桌前。这对他来说当然是死得其所,因为他是为了理想而献身的,可那么多不愿意招安的兄弟们呢?他们究竟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而死还是为了他宋江的牌坊而死?这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