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康熙与乾隆的比较 康熙儿子们有什么结局?

中国历史5年前 (2020-01-11)230

乾隆帝,全名爱新觉罗·弘历,是雍正帝的四子,康熙帝的孙子。康熙和乾隆共同缔造了康乾盛世,那么这两个同样在清朝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两位帝王,伦功绩谁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呢?

从领兵打仗,巩固国家统一来说,不用比较,肯定是康熙更强。康熙成年后,平定三番, *** ,驱逐沙俄,收服新疆,他武功不仅为清王朝的兴盛打下了强硬的根基,还为中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康熙定下的中国版图,成为如今中国版图最强有力的证据,更别说当时由康熙定下的中国版图比如今还要多一些。而乾隆呢?虽然他驻军 ***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亦有所谓十大武功。但同他祖父康熙那种一串串,实打实的武功相比,还差的远呢!

康熙与乾隆的比较 康熙儿子们有什么结局?

从国民经济发展来看,乾隆更盛一层。康熙朝战事四起,经济没有得到稳定的发展,处于百废待兴之时。同时在康熙后期,国库还出现过亏空的情况。连他自己下江南,用的还是曹家挪用的公款。再看乾隆朝,经过他爷爷康熙和父亲雍正的治理,留给乾隆的是一个天下太平,国力强盛的王朝。那个时候经济水平绝对比康熙时强,光看国库有钱支持乾隆几次下江南就可以看出。

朝政方面,乾隆朝没有出现过康熙朝时,皇子争储斗争严重的情况。(当然也有可能是康熙生下的儿子都是打过仗的,所以历练过的皇子,更为胆大,也更有争夺高位的信心。而乾隆朝,生活安逸,天下太平,皇子生活享乐。)

从统治时间上来看,乾隆更长些。康熙虽然是8岁继位的,但直到14岁才亲政,因此虽然在位61年,但实际统治时间只有53年。反观乾隆,他虽然在登基60年后,因为不想超过自己的祖父康熙,而主动退位。但他又做了4年的太上皇,这4年实际上国家大事还是操于其一人之手。因此实际统治时间为64年,远远超过康熙。

康熙与乾隆的比较 康熙儿子们有什么结局?

从文采上来看,乾隆可谓是历史上留下诗作最多的皇帝。他的文才可以排进历代帝王前5名。至于康熙,传世之作不多,可能都忙着打仗去了吧!

从对世界的看法上来看,康熙的眼界远超乾隆。对于西方科学的认识,康熙很正确的,也是很有前瞻性的。反观乾隆对西方的认识不足,对闭关锁国造成的影响,乾隆要负很大部分责任。

综上所述,相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以小编来看,小编还是更佩服康熙这种铁血精干的帝王。他文治武功都极为过人,同时还很有眼界。他的一系列功绩提溜出来,绝对比乾隆的要更有说服力。别的不说,就说选定继承人方面,雍正就比乾隆选定的继承人更为强大。所以若真要在康熙和乾隆两者之间决出“千古一帝”,我属意的绝对是康熙。

看过关于康熙到雍正过渡这一时期的历史,或者和其有关的影视剧的人都知道。康熙的儿子中,除了年龄尚幼,没有被卷进夺嫡风波的,其他的结局都不怎么好。死的死,圈禁的圈禁。

康熙与乾隆的比较 康熙儿子们有什么结局?

皇长子允禔,母惠妃纳拉氏,生于康熙十一年。早年极受康熙器重,后来卷进储位之争,以谋害太子的罪名被康熙革除爵位,监禁。

皇二子允礽,康熙嫡长子,母孝诚仁皇后,生于康熙十三年。这位皇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就被康熙立为太子,并且还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后来因为不友兄弟,甚至与康熙帝享同等待遇,而被康熙几次复立复废,最后被禁锢。这位太子的人生悲剧,大概就在于父亲活的太久,而他又不想等了。

皇三子允祉,母荣妃马佳氏,生于康熙十六年。雍正即位后,派他去给康熙守陵,后被夺爵、囚禁。

皇四子胤禛,母孝恭仁皇后,生于康熙十七年。康熙驾崩后胤禛即位,为雍正帝。

皇五子允祺,母宜妃郭络罗氏,生于康熙十八年。19岁封贝勒,30岁为亲王,雍正十年死,谥号温。这位的结局,相比他几个兄弟来说,是很不错的了。

皇六子允祚,母孝恭仁皇后,生于康熙十九年,五岁时夭折。

皇七子允佑,母成妃戴佳氏,生于康熙十九年。英年早逝。

皇八子允禩,母良妃卫氏,生于康熙二十年。后卷进夺嫡之争,被夺贝勒位受圈禁。雍正继位初,命其总理事务,后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更名为阿其那。

皇九子允禟,母宜妃郭络罗氏,生于康熙二十二年,雍正即位后,命其出驻西宁。后以其违法肆行,与允禩等结党营私为由,于雍正三年夺爵,幽禁,削宗籍,令改名塞思黑。

皇十二子允祹,母定妃万琉哈氏,生于康熙二十四年,这位皇十二子一直活到乾隆朝,受两朝皇帝重用。

皇十三子允祥,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生于康熙二十五年,雍正对其颇为看中,是众兄弟中对雍正帮助更大的一个。

康熙与乾隆的比较 康熙儿子们有什么结局?

皇十四子允禵,母孝恭仁皇后,生于康熙二十七年。雍正继位后,与与雍正对立,被革爵禁锢。乾隆时期被放出,为恂郡王。

皇十五子允偶,母顺懿密妃王氏,生于康熙三十二年,英年早逝。

皇十六子允禄,母顺懿密妃王氏,生于康熙三十四年,死于乾隆三十二年。

皇十七子允礼,母纯裕勤妃陈氏,生于康熙三十六年,乾隆三年卒。

皇十八子允衸,母顺懿密妃王氏,生于康熙四十年,七岁时夭折。

皇十九子允稷,母襄嫔高氏,生于康熙四十一年,乾隆二十年死。

皇二十子允袆,康熙四十五年生,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一子允禧,康熙五十年生,熙嫔陈氏生,乾隆二十三年死。

皇二十二子允估,康熙五十年生,母谨嫔色赫图氏,乾隆八年死。

皇二十三子允祁,康熙五十二年生,静嫔石氏生乾隆五十年年死。

皇二十四子允秘,康熙五十五年生,母穆嫔陈氏,乾隆三十八年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01/293682.html

“康熙与乾隆的比较 康熙儿子们有什么结局?” 的相关文章

孙权当初固守江东52年时间 孙权为什么迟迟没有称帝

孙权当初固守江东52年时间 孙权为什么迟迟没有称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凭什么固守江东52年,又为何迟迟不称帝,看孙策遗言就知道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孙权剧照人们对三国的认知,大多来自于《三国演义》。在小说里,作者给孙权集团的评语是占了“地利”的便宜。这句评语的确不假,但东吴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一种不健康...

官渡之战袁绍占据绝对优势 袁绍败给曹操是因为用人吗

官渡之战袁绍占据绝对优势 袁绍败给曹操是因为用人吗

对袁绍有两个顶级谋士,如果被重用官渡之战败的就是曹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官渡之战是曹操打的最为精彩的一场战争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曹操以两万兵力大破袁绍十万大军奠定了自己北方霸主的地位。那么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袁绍为何会惨败在曹操手上呢?其中一个最为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袁...

符存审是什么人?他的一生为后唐做出了哪些贡献?

符存审是什么人?他的一生为后唐做出了哪些贡献?

符存审,五代后唐名将,被李克用收为义子并赐国姓。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符存审是李克用十三太保之九太保,在辅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对抗朱温、灭后梁的战斗中立了大功,不愧后唐名将。可符存审在死前一直想回洛阳见皇帝李存勖一面,但直到病死幽州也没能完成心愿。为何为后唐立下大功的符存审直到死也没能达成...

刘备当初没有实力和地盘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选择刘备

刘备当初没有实力和地盘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选择刘备

对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也是世人公认的智者形象代表。诸葛亮早年隐居隆中,后来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在他的辅佐下,刘备阵营迅速崛起,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穷二白到与曹操阵营、孙权阵营分庭抗礼,三足鼎立。因此,诸葛亮...

何充:东晋时期重臣,支持桓温取代庾氏家族镇守荆州

何充:东晋时期重臣,支持桓温取代庾氏家族镇守荆州

何充(292~346年),字次道,庐江郡灊县人。东晋时期重臣,曹魏光禄大夫何桢曾孙、安丰太守何睿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优雅俊美,善写文章。起家江州(王敦)主簿,迁东海王(司马冲)文学。迎娶明穆皇后的妹妹,授中书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平定苏峻之乱,颇有功勋,授散骑常...

潘濬: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刚正不阿,一心为国

潘濬: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刚正不阿,一心为国

潘濬(一作潘浚)(?-239年),字承明,武陵郡汉寿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蜀汉大司马蒋琬的表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潘濬为人聪察,对问有机理,拜大儒宋忠为师,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赏识。不到三十,即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因按杀贪污的沙羡长而闻名。建安十六年...

孙权和刘备都敢称帝 曹操为何始终没有踏出那一步

孙权和刘备都敢称帝 曹操为何始终没有踏出那一步

还不知道:孙权和刘备都敢称帝,为什么曹操始终不敢称帝?是因为他不想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操不是不想称帝,只不过是因为在他想称帝的时候被人临门一脚拦住了,在他好不容易把事情摆平后,他自己也就只剩一口气了,与其白白担个贼名,还不如立个牌坊,反正称帝的事有他儿子曹...

曹丕杀了几个兄弟 曹丕真的对自己的兄弟下手了吗

曹丕杀了几个兄弟 曹丕真的对自己的兄弟下手了吗

还不知道:曹丕真的杀了亲兄弟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丕字子桓,是魏晋时期三曹代表之一,建安文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曹魏开国皇帝,他也是曹操和卞夫人的嫡长子。曹丕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又能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对待部下谦逊和蔼。善于和百官打交道,又宅心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