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历史 > 正文内容

十字军东征的结果:第六次东征收复了耶路撒冷

世界历史5年前 (2020-01-21)680

十字军东征简介中需要提及中世纪时西方的宗教。十字军东征和宗教有关,在中世纪,基督教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还有一种是以希腊为中心的东正教。而在北非和西亚地区, *** 教是主体。十字军东征是由天主教发起的。

十字军东征的结果:第六次东征收复了耶路撒冷

十字军东征图片

之一次十字军东征中,天主教发起了东征,东正教参与到了其中。天主教国家法兰西、英格兰、西班牙等国组织了十字军,向东进军,进攻西亚地区的 *** 教。在进攻 *** 教的时候,东正教国家拜占庭也加入了。之一次十字军东征占领耶路撒冷地区,但是随着十字军的后撤,所占领的地区都被 *** 军队收复。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是天主教发动的,他们在西欧地区组织了十字军,这次进攻的对象是拜占庭,他们认为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是异端国家,因此入侵拜占庭。十字军攻破了拜占庭的首都,在拜占庭首都中大肆抢掠。

十字军的一些暴行也是需要在十字军东征简介中需要提及的。十字军在东征的时候,攻入耶路撒冷的时候,十字军对当地的平民进行了屠杀,并且抢劫了民居中的很多物品,使得一些宝贵的文物被损害。

十字军东征虽然在战争初期占领了一些地区,但是十字军的主要发起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在侵占这些地区后直接带兵回国了,这些地区被 *** 势力重新占领。

十字军东征的原因

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很多,十字军东征给很多人带来了灾难,导致欧洲地区战乱不断,十字军东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十字军东征的结果:第六次东征收复了耶路撒冷

十字军东征图片

十字军东征的原因之一是利益,当时欧洲贵族势力没有打通东方的商路,但是已经了解东方,接触到了东方的商品,利益驱使他们拿下新月沃地带,打通向东方的道路。宗教也是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埃及的国王禁止基督教徒进入圣地,还拆毁了教堂。

同时权利原因也是十字军东征的动机,当时基督教已经分为东西教会,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教皇相互开除对方。贵族和教皇为了防止教会进一步分裂,树立罗马教皇的权威,发动了对异教徒的战争,以加强君权神授的地位。

十字军东征的原因还包括民族原因。在欧洲教会和贵族发动第五次十字军东征之前,欧洲人刚刚把摩尔人赶出伊比利亚半岛的中部。在这同时,还占领了西西里在内的一系列地中海岛屿,统治阶级的欲望也得到了极大地膨胀。在民间,民族复兴的使命也使得民众对于夺回 *** 人占据的土地充满信心。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也导致了十字军的东征。

十字军东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宗教原因和利益原因,其他的原因都是在这两个原因的爆发下产生的。十字军东征不仅没有取得圆满的结果,而且使得许多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

十字军东征目的

进行了长达200年的十字军东征目的基本都是争夺基督教神圣的城市耶路撒冷,只是在不同的局势下采取的战略不一样,每次的领导者也不太一样,十字军东征一共发动了八次。

十字军东征的结果:第六次东征收复了耶路撒冷

十字军东征图片

参加十字军东征的每个阶级的人又有不同的目的,对于基督教国家的统治者来说领土是他们发动战争的直接目的,因为圣城被夺,加上他们自己的野心而组织东征。加入战争的骑士被鼓动加入战争,因为教皇告诉他们:想要在死后升入天堂,但是又不能买到赎罪券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到东方去,毁灭抢了圣地的敌人,毁灭非基督教教徒。还有一些贵族们,他们对宗教的狂热和痴迷让他们热血沸腾,以消灭其他教徒为荣。

前几次东征有强烈的宗教性质,之一次东征是因为拜占庭需要教会的帮助,开始之后,教徒们对屠城表现出疯狂的热情,所以偏离了皇帝计划的收复失去领土的初衷,东征变成了毁灭领土的武器,所以导致了拜占庭在第四次东征反被十字军灭亡的悲惨结局。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目标不再是耶路撒冷,可以算是基督教国家的内战,发动者为了从拜占庭帝国手中抢夺威尼斯人经济的特殊权利和复仇,所以对拜占庭帝国发动东征,由其开始的东征最后也将自己送上灭亡之路。

其他的几次十字军东征目的都是为了夺取耶路撒冷的主导权,而第四次则不一样。

十字军东征的结果

1095年在宗教盛行的西方展开了之一次十字军东征,耶路撒冷在基督教徒眼中是一座神圣的城市,所以成了宗教争抢之地,拜占庭为了抢回失去的耶路撒冷发动东征,并且也达到了目的,在抢回的圣地上建立国度,只可惜后来又被 *** 国家夺去。

十字军东征的结果:第六次东征收复了耶路撒冷

路易九世画像

面对耶路撒冷再次失去,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发动,意在攻克大马士革,但是还没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军队不断受到敌人的骚扰,失去大部分士兵,最终并没有完成计划。1187年,西方国家再次发动第三次东征,想要入侵 *** 国家埃及,这次东征罗马皇帝死亡,法国则在有所收获之后撤兵,英国只好停战,故这次东征的结果也没有收复失地。

第四次东征则是对抗同宗教的拜占庭帝国,想要重获经济权,结果是拜占庭帝国崩溃,彻底毁灭。之后第五次东征目标又与前三次一致是为了耶路撒冷的主导权,东征不再由国王领导,改为教皇指挥,军队没有战略,士兵也没有经验,所以还是失败了。

为了争夺圣城第六次东征再度发动,这次东征收复了耶路撒冷,而东征领导者却引起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强烈不满,十六年后圣城再度被夺,因此法王组织了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结果路易九世被抓,经过多番周折才被释放,回国后再次发动第八次十字军东征,结果被打败,自己也因病去世,东征结束,同时也是长达200年的十字军东征的结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001/295488.html

“十字军东征的结果:第六次东征收复了耶路撒冷” 的相关文章

清朝总督叶名琛为什么会被人带去印度?关在铁笼四处展览

清朝总督叶名琛为什么会被人带去印度?关在铁笼四处展览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总督叶名琛为什么会被人带去印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1127年,金朝一路高歌勇进,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宋徽宗和宋钦帝被俘走,除二帝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嫔妃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带走,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此事件史称“靖康之耻”。“靖康之耻”是后朝的警钟...

高仙芝与阿拉伯帝国交战,结果是怎么输的?

高仙芝与阿拉伯帝国交战,结果是怎么输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仙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鼎盛的朝代,而唐朝之所以鼎盛,与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无关系;在唐朝时期,频繁的发动对外战争,不仅攻灭了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百济等国,而且还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

唐朝文官王玄策出使印度被袭击 一怒之下带兵干掉了整个国家

还不知道:唐朝文官王玄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国历来不缺少猛人,而下面说的这位猛人却猛的有点过了头,带领三十人的团队到国外转悠,结果被人打了蒙棍,而后凭能力,不找后台老大要人马,凭一己之力灭了这个国家。唐朝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朝代,文人墨客出门都佩戴宝剑,比如李白,...

鸦片战争前,林则徐给英国女王信的内容是什么?

鸦片战争前,林则徐给英国女王信的内容是什么?

很多人都不了解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给英国女王写一封信 真的可笑吗,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清朝是一个让人怒其不争的存在,对外战争中,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辉煌胜利,即使是康熙打败沙俄的雅克萨之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最终还是让沙俄占到了便宜,根本没有打痛对方,以至于为沙俄后来的虎视...

织田信孝:战国名将织田信长第三子

织田信孝:战国名将织田信长第三子

织田信孝(1558年-1583年)日本安土桃山时代武将,战国名将织田信长第三子,因为继承支配伊势国的神户氏,也称为神户信孝。他是织田信长的三男,幼名三七(因为生于3月7日的关系),母亲是侧室坂氏。实际上比次男信雄还要早二十天出生,但是因为母亲身份低下,等到信雄出生才向信长报告信孝出生的事,因此排行成...

旃陀罗笈多二世:印度笈多王朝第三代君主,即超日王

旃陀罗笈多二世:印度笈多王朝第三代君主,即超日王

旃陀罗·笈多二世(梵文:चन्द्रगुप्त विक्रमादित्य;英语:Chandragupta Vikramāditya;?-415年),即超日王,一般认为是传说中的“毗克罗摩阿迭多”,印度笈多王朝第三代君主,380年到413年在位。沙摩陀罗笈多之子,母亲是达妲维。超日王在位期间,笈多王朝...

奥莉娅娜法拉奇:意大利女记者,作家,两次获得圣文森特新闻奖

奥莉娅娜法拉奇:意大利女记者,作家,两次获得圣文森特新闻奖

奥莉娅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意大利女记者,作家。1929年6月29日生于佛罗伦萨。她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两次获得圣·文森特新闻奖,一次获得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她还获得美...

李祹是何许人也 他是怎么成为朝鲜史上的第一牛人的

李祹是何许人也 他是怎么成为朝鲜史上的第一牛人的

作为中国的属国,朝鲜的古代历史很少有国人关注,要问谁是朝鲜历史上最受后世尊崇的第一牛人?恐怕很少人能说出标准答案。图:朝鲜史上第一牛人的铜像标准答案有且只有一个:世宗大王李祹,朝鲜李朝第四代国王。一、有同学不服:李舜臣难道不牛吗?万历朝鲜战争的海战英雄。李舜臣抵御日本侵略不假,而李祹更猛:他派兵直接...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