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大师怎能不会内功 信不信我隔空十几米一指戳死你
老年人、保健操、慢悠悠……一提到太极拳,这些标签如影而至。因此,前一段时间看到太极高手13秒被KO的消息时,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没有太大感触。高手如云的武侠世界毕竟只是金庸所营造的一场梦。
这件事一直在发酵,连商业大佬马云也站了出来为太极拳打抱不平:“太极拳原本不是为了技击而创造出来的,它是用拳来阐述太极哲学思想的一种运动。”说的很玄妙,然而,真的如此吗?太极拳难道真的是为了健身而发明出来的一套体操?
*** 配图
太极张三丰?
李连杰有部著名的功夫电影叫《太极张三丰》,讲述太极拳诞生的故事。元末明初时有一个人叫张君宝,他自小进少林寺当和尚,后因为偷学少林武功被逐出寺院。因缘巧合下创出“太极”功夫,最终凭此打败董天宝为民除害。
电影的故事符合一般人的认知,即张三丰便是太极拳的创始人。然而,这其实只是后人的附会而已。
历史上的张三丰确有其人。《明史·方伎传》记载,张三丰是辽东懿州人,一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是他的号。他不修边幅,因此又有外号张邋遢。他是元末明初的修道士,在当时就享有大名。朱元璋、朱棣都先后派人寻找过他,但都没有找到。
后来,朱棣命人在武当给他大修道观,花费百万钱。明英宗时期,他又被赐封为通微显化真人。正因为皇帝的追捧,他在民间的影响力非常广泛。既然成了历史名人,便免不了被后人所攀附。不过,明史中的张三丰是以道教炼丹术等闻名,根本没有他会拳术乃至武术的记载。所以,他离武术大家的称号之间还差了一个张三峰。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此张三峰非彼张三丰。清初的文坛魁首黄宗羲有一篇《王征南墓志铭》,是为当时的内家拳宗师王征南所写的墓志铭。黄宗羲不仅与王征南是至交好友,还让儿子黄百家拜王征南为师学习内家拳,所以他对内家拳一脉非常熟悉。
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兴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敌百余。”
这篇墓志铭在武术界非常有名,它不仅首次提到了张三峰的大名,而且正是自这篇文章开始,拳术中才有了内家、外家之分。少林派与武当派的门派分类也是发端于此。
*** 配图
后来的人,逐渐把黄宗羲文章中的张三峰与明史中的张三丰混为一谈,视之为内家拳的创始人。紧接着,太极拳诞生后,由于人们认为它是一种内家拳,为了抬高它的身家,便又把它与张三丰联系到了一块。就这样,元末的武当道士张三丰成为了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王廷与杨露禅
太极拳既然不是元末的张三丰所创,那么它的创始人是谁呢?众说纷纭。因为史料匮乏,过硬的令人信服的考证仍旧缺乏,这大概与过去习武之人自身文化较低有关。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明末清初陈家沟的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家本身就是武学之家,拳脚功夫在当地有一定名气。陈王廷本来是明末的下层军官,明朝灭亡后,隐退在家。他本身拥有武学功底,结合戚继光的《拳经捷要》后,自创了一套新的拳术,便是太极拳。不过要说明一点,当时它还不叫太极拳。
太极拳名称来源于乾隆时期的王宗岳(也有人说他是明朝人),他写了一篇著名的《太极拳论》,虽然只有寥寥百余字,但是却奠定了这套拳术的理论基础,太极拳的名称也正是由此而来。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太极拳虽然是陈王廷所创,但是真正将之发扬光大的却是杨露禅。陈氏本是个传统保守的武学之家,武术从不外传。但是到了第十四世陈长兴这里发生了变化,他破例将太极拳传给了心诚学武的杨露禅,这才有了后来太极拳广泛流传的契机。
经过十几年的刻苦训练后,杨露禅拳术大成,他的拳种被称为杨氏太极拳,而陈家沟的太极拳便被称为陈氏太极拳。杨露禅先是在家教拳,后来因故北上京师。在北京,杨露禅在擂台上与人比武,出手即见红,每场必胜,所以闯下“杨无敌”的名号。他先是在富豪张家、端王府教授拳术,其后更是担任旗营武术教师,教授八旗子弟拳术。
杨露禅在京城名声很大,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大学士看到杨露禅的武艺后,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 *** 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相赠。正是在杨露禅的大力推广下,太极拳最终得以发扬光大、名扬四海。现在一般人所练的都是杨氏太极拳。
*** 配图
太极拳=太极操?
上述,我们简单回顾了一下太极拳的历史。然而,我们还没有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太极拳到底有没有实战性?它是不是一种纯粹的架子货?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得从武术本身出发,即习武是为了什么?在很多中国的功夫电影里,这一问题都是提升格调的必备问题。它通常也都有标准答法:习武是为了止戈,是为了太平。真的是这样吗?
肯定不是,原因很简单,要想炼成一门武功,时间很漫长,几年、十几年都是正常。一个人花十几年的时间练成一门武功,你说他是为了天下太平,怎么可能呢,他不要吃饭了,不要养活老婆孩子了。其实,习武和现在的上学拿文凭是一样的,都是谋生手段。
正因为他是为了谋生,所以他才要苦练一门绝招,这绝招就是他的文凭。只有这样,才可能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或是考取武举人,或是给别人看家护院,抑或是当镖师。既然是谋生手段,武术必须要强调实战性,当然不可能是花架子以及满满的套路。(当然,也有一些专门为了卖艺的表演型武术。)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当年杨露禅闯荡北京,能给人看家护院乃至最终可以在军中教拳,靠的是一身真功夫。太极拳并不是花拳绣腿的健身体操。既然如此,为何现在看到的太极拳大都是软趴趴的花架子呢?真的是所谓的高手在民间?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兵器来了
冷兵器时代,个人的武艺非常重要,不仅军中非常强调训练士兵的武艺,民间的看家护院、走镖保镖、自我防卫也都需要一身武艺。然而, *** 战争以后,洋枪洋炮来了。
热兵器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武术的格斗与自我防护的作用消失了。所谓“功夫再高,也怕菜刀。混的再叼,一砖拍倒。”苦练十几年,即便是有传说中的金钟罩铁布衫也抵不住一颗子弹。更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发生在1901年。这一年,诞生于唐代的武举制度正式废除,传统的武术正式没落了。
武术的实用价值消退了,但它并没有最终死亡。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内忧外患不断加剧,传统武术被当做提升国民尚武精神的重要方式。如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1912年中华武士会在天津成立。1928年,国民 *** 主办的中央国术馆成立。
这些武术公会的成立目的都是相同的,正如中华武士会成立时在大公报发布的《中华武士会公启》一文所说,“今同人创设此会,募集击技名手,广设传习所,以求普及,期我国民自兹以往,变文弱之风而成坚强之习,以负我民国前途之重任”。
这一时刻,此时的武术已经由过去的谋生手段变成了提升尚武精神的途径,由强调格斗、自我防护变成强健体魄、提升国民精神面貌的 *** 。武术价值的变化导致它的核心–技击属性开始蜕化。
*** 配图
新中国的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又经过一次彻底的改造。一方面,国家不提倡搏斗,后来虽然放开了,但仍强调不准许有身体伤害,于是武术的技击属性被彻底剥离,纯粹变成一种体育运动,观赏、表演、健身价值成了主流。另一方面,传统武术被污名化,被打上反革命、封建迷信的标签。
1955年《中央体委党组关于召开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的报告》称:“关于武术,当前只能进行一些整理和研究工作,提出可以推行的项目,剔除那些对健康有害的、违反科学原理的、封建迷信的东西……社会上的一些拳社、武术联谊会等组织必须停止发展。其中,有些借武术为名,实际上教人偷盗、姦污妇女,发展会道门,隐藏反革命,应该由 *** 加以取缔……”
由于新中国错误的武术政策,传统武术不仅大量失传,据统计,建国前武术拳种有两千余个,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剩下两百多个;而且持续的舞蹈化、体操化,变成了纯粹的花架子。
作为传统武术的一种,太极拳也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完成了它的转变,从最初养家糊口的技击术变成了老年人的晨练专用品或是表演型体操。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