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代女子已流行高跟鞋 高度可达至25厘米

历史文化5年前 (2020-02-18)130

有媒体报道,一个女孩从16岁开始穿高跟鞋,到31岁的时候,足部变形,只能拄拐杖行走, *** 称之为“高跟鞋事件”,让众多爱高跟鞋的女士“谈鞋色变”。

古往今来,女性穿鞋并不只是为了走路,讲究的是“足下生辉”。据有关记载,2200多年前,周朝女性所穿的礼履,就是圆头高底的鞋子,姑且称之为“古代高跟鞋”。

《玉台新咏》中有首《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诗:“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写得很形象,那“高跟鞋”是有相当高度的,否则,脚还没有抬,怎么就让人看着像上了个台阶呢?这是1500多年前梁代女性的穿鞋情形。

古代女子已流行高跟鞋 高度可达至25厘米

*** 配图

唐宋时期也有“高跟鞋”。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后遗履图》的跋中记述,唐代长孙皇后的鞋子“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这种“高跟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时人给这样的鞋子起了个很诗意的名字叫“晚下”,寓意为,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高而危。

这种鞋子适合“妇人短者着之”,在宫廷贵妇、大家闺秀中很风行。——如今流行的女式坡跟鞋,类似于这种叫“晚下”的高底鞋,脚底如同踩了块砖头,让人视觉有沉重之感。但是,女性因此“增高”近10厘米。而那些不是高底的鞋子,当时统称为“远游履”,相当于运动鞋。

中国古代礼教讲究妇女的衣裙要曳地,但这不是为了漂亮,意在防“走光”。在封建专制严重的明朝,妇人的衣裙是要把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包住,更好又不妨碍走路,于是,“衣曳地则覆履,惟见底,故底高。”可见,明朝女性鞋子的底高,不仅仅是为了增高炫美。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盛行,尤其是山西、陕西、甘肃一带近似疯狂,“甚至以足之纤巨,重于德之美凉,否则,母以为耻,夫以为辱”。裹脚的妇女也有适合自己脚型的“高跟鞋”。

清朝刘廷玑在《弓足》一文中叙述:“自缠足之后,女子所穿有弓鞋、绣鞋、凤头鞋,而于鞋之后跟,铲木圆小垫高,名曰高底。令足尖自高而下着地,愈显弓小。”这种“高底”较之前朝的“高底”更接近于现代的“高跟鞋”。

古代女子已流行高跟鞋 高度可达至25厘米

*** 配图

穿着这样的“高底”,小脚女子的整个身体重量的着力点都在“弓小”的脚尖上,相当痛苦,所以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娇喘呼吁,所行难远,但使得女性身材显得高挑,并且惹人怜爱。女为悦己者容,小脚穿在“高底”里,成了当时的风尚。

清朝统治者对女子缠足极其反感,禁止满族妇女缠足。满族妇女也有属于本民族风格的“高跟鞋”,“八旗妇人履底厚三四寸,圆其前,外衣通长掩足”,其形制是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也叫“高底鞋”。

满族“高底鞋”的跟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鞋跟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称为“花盆底”;另一种是鞋跟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马蹄印,所以称为“马蹄底”。

满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为5-10厘米,更高可达25厘米。这样的高度,恐怕令现在的“高跟迷”们也惊讶艳羡吧!

清代爱美的满族妇女除了在“高底鞋”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分外别致。

穿这样的“高底鞋”的女性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中青年女子,由于鞋子底部厚而且面积小,以及用力的关系,穿鞋的人走路必须慢且稳当,反而显出女性的婀娜多姿、端庄秀美,相当有范儿。这在清中期的宫廷里相当流行,并且逐渐传至民间。

关于满族女性为什么穿“高底鞋”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古代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打柴禾等,为了防止虫蛇叮咬,就在鞋底绑缚木块, *** 得日益精美,发展成了后来的“高底鞋”。

古代女子已流行高跟鞋 高度可达至25厘米

*** 配图

另外一种传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底绑上了高高的树杈顺利渡过泥塘,取得了胜利,达到报仇雪恨的目的。为了“忆苦思甜”,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后代满族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高跟鞋”。这个故事把女 *** 美的情思赋予了英雄史诗的壮美,很有趣。

作家亦舒说过:“女人的堕落是从高跟鞋开始的。”爱美嘛,难道有罪?其实,任何时代的女性穿“高底鞋”、高跟鞋等等,无论说法再多,肯定与追求美、拽人眼球有绝大关系。

为了美,古今中外的女子,受罪吃苦,却趋之若鹜,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02/300414.html

“古代女子已流行高跟鞋 高度可达至25厘米” 的相关文章

王弘:刘宋开国功臣、书法家,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王弘:刘宋开国功臣、书法家,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王弘(379年-432年),字休元,琅琊郡临沂县人,刘宋开国功臣、书法家,东晋丞相王导曾孙,中领军王洽之孙,司徒王珣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王弘出身琅琊王氏,年少好学,以清悟知名,会稽王司马道子辟为主簿,迁江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康。刘裕即位,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

历史上真实的刘宏,东汉的灭亡他扮演着什么角色?

历史上真实的刘宏,东汉的灭亡他扮演着什么角色?

刘宏,生于冀州河间国,东汉第十一位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三国演义》第一回中说道“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说是东汉之乱始于桓、灵二帝,其实小编认为真正的致乱其实就是汉灵帝时期,宠幸十常侍,第二次党锢之祸,黄巾起义都是发生在汉灵帝在位期间。用《三国演义》中的原话来说就...

柳敬亭: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扬州评话的开山鼻祖

柳敬亭: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扬州评话的开山鼻祖

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号逢春,南直隶扬州府通州余西场人,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扬州评话的开山鼻祖。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祖籍一说柳敬亭是通州余西人,凿凿可据。为什么还流传着柳是泰州人的说法呢?这主要是受与柳同时代文人吴伟业的“误导”影响。吴伟...

齐宣王执政期间,在军事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齐宣王执政期间,在军事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齐宣王,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田氏齐国第五位国君,在位共19年,齐威王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田辟彊即位,是为齐宣王。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齐攻燕,几乎灭亡燕国。齐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去世,...

秦始皇为何要砍湘山的树?详解其真实原因

秦始皇为何要砍湘山的树?详解其真实原因

传说秦始皇曾砍掉“三皇五帝”中尧帝的女儿,也就是舜帝的妻子湘君祠附近湘山的树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历史网小编就来给大伙说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浮江,(始皇)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

古代皇帝赏赐就是赏金千两 这个金是指黄金吗

古代皇帝赏赐就是赏金千两 这个金是指黄金吗

还不了解:古代皇帝和黄金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皇帝常说“赏金千两”,真的有1000两黄金吗?其实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冶炼金属的技术了,但是大多数人可能不太清楚这方面的历史,那我们就来详细地说一说,在夏商时期其实就已经开始用金器了。但那个时候的生产力还是很低的,从而...

刘邦杀樊哙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刘邦杀樊哙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刘邦杀樊哙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刘邦起义之前,樊哙只是个狗肉摊的老板。靠着家传的手艺,樊哙的进项倒也不少。刘邦这小子隔三差五便会召集三五好友在樊哙摊子上白吃白喝,而樊哙生性豪爽且喜好结交江湖人物,从不与其计较。吕氏姐妹招亲时,刘邦迎娶了吕雉,随后,又顺便...

历史上真实的睿真皇后沈氏是什么身世?她最后去了哪里?

历史上真实的睿真皇后沈氏是什么身世?她最后去了哪里?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电视剧《大唐荣耀》的播出,将女主角沈珍珠推到了大众的眼前。但真正的历史从来没有戏剧那么温情和有趣,沈珍珠在历史上的原型是唐代宗李豫的宠妃沈氏,因安史之乱而下落不明,后在其二人之子唐德...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