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科举无小事!明代如何公正评定试卷?

中国历史5年前 (2020-02-23)351

导读:明代是一个奇葩的王朝,虽说后期皇帝大都是一个个游手好闲,但是,明代的制度相对起来是十分完善的。科举制度在明代已经走向了成熟,各种评定试卷的流程都已经细化,那么明代是如何评定试卷的呢?

科举无小事!明代如何公正评定试卷?

*** 配图

明代的官办学校,中央学校叫“国子监”,地方学校叫“儒学”。国子监的学生叫“监生”,即“太学生”。地方儒学按照行政级别,分为府学、州学、县学,学生叫“生员”,俗称“秀才”。 明代府、州、县学的生员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小县则四五人),考取的难度可见一斑。“秀才”算是有了“功名”,属于士大夫阶层,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可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若是打官司输了,百姓可以打 *** ,但对秀才只能打手心。明代秀才着装也与众不同,戴“头巾”,着“蓝衫”,样式也是朝廷统一制定的,是身份的标志,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穿的。秀才分三等,成绩更好的称“禀生”,其次称“增生”,三等为“附生”,其中“禀生”公家还按月发给廪米六斗。

现在的本科大学虽然没有考秀才难,但至少是全国或全省组织的统考,所以从形式上来说,“高考”还是高级别的考试,但最多相当于明代的“乡试”。

乡试是一省范围内考试,参加者为秀才,考中者就是“举人”。中举之后,就算正式进入了统治阶级,可以被人称做“老爷”。举人有做官的资格,可以在吏部候缺,如果国家有缺的话直接可以当官,担任教职,去做学官,还有机会参加大选,谋个候补知县之类的小官。当然可以既可以继续上进,参加会试,谋求更大的政治前途。但考中进士就更难了,明代一科少的全国不足百人,多的也只有两三百人。

明代的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举人原则上即有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这就是顶级冲刺了。

乡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每个考生一个考试场,是单间,这种单间即“号”,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考生进去之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考生答卷完毕将试卷交受卷官, 试卷送弥封所。剩下来就是考官评卷,考生等消息了。

科举无小事!明代如何公正评定试卷?

*** 配图

明代的试卷的评阅,是十分严格也是非常公正的,正常情况下是没有作弊的可能,否则将受到严厉惩罚,直到杀头。

首先,明代评阅乡试试卷的人员要求很高。评阅人员, 一是考试官, 二是同考试官。考试官与同考试官,任职务条件一般为科举资历必须是贡士以上资格,并且必须是外省人, 必须是在职的府、州、县学教官。这些人很内行,也是在职人员,是不敢徇私舞弊的。

其二,防范措施严密。即使有胆敢徇私舞弊的,作弊成功的概率也太小。明代乡试试卷的评阅大致有五道程序: 一是应试者答卷完毕后, 将试卷交受卷官, 经过吏员的弥封、糊名, 再由受卷官收回, 盖上戮印后, 送至弥封所。二是弥封官将试卷折登、弥封、糊名、编号, 交誊录所。考生试卷经过统一誊录,很难留下作弊暗号。三是誊录官将考卷用朱笔誊录后, 交对读所校对。对读后,交收掌所收藏。四是改卷开始,试卷先交同考试官评阅。同考试官看中的试卷,向主考试官推荐。五是主考试官再将这些被推荐的试卷进行评阅。整个过程, 均由内外监试官监督。

其三,问卷中的分工负责与相互监督。明代科举考试试卷评阅的具体办法,一是在试卷评阅后,必须由改卷人员签名并写下评语。二是一份试卷不由一人评阅, 而由三至四人评阅。考生的实际水平,并非一个说了算,保证了评卷的公正性。

其四,试卷水平有横向比较。明代乡试卷少有客观答案,所以试卷评阅过程中必须相互比较,评出优劣。 *** 有: 对比评阅法、词句评阅法、证据考察评阅法、经义衡量评阅法等。

对比批改法,即用一卷与同科其他试卷答题之比较,来评阅考生的试卷。此法的特点是通过比较来权衡试卷的优劣, 具有鲜明的对比性。采用对比法,一是同场其他考生的答卷相互比较,实行“货比货”,这种 *** 使用较多。二是对照当时流行的所谓“时作”,比对模本,相比之下见出高下。

词句评阅法,即考试官对考生答卷中的词句作出评价的一种评阅 *** 。判断的方式主要是词句是否简明扼要, 文字是否简练明了。

证据考察评阅法,即考试官对应试者答卷中论据是否充分、取舍是否适当的一种改卷 *** 。

科举无小事!明代如何公正评定试卷?

*** 配图

经义衡量评阅法,即考试官运用儒家的“四书”、“五经”等经典意旨和孔子、孟子、朱熹等儒家、理学大师的思想来衡量答卷质量好坏, 判断试卷水平高低的一种改卷 *** 。后两种 *** ,等于使用“标准答案”。

明代乡试试卷的评阅,并不评定“得分”,而是评出“等级”,依据“等级”排出“名次”,最后确定中试或淘汰试卷。

试卷的等级也不是简单地划定几个等次,而是由考试官对试卷给出“批语”。考试官对试卷的批语, 字数不等,少则两个字,如“典雅”、“精结” 、“明确”、“得体”等。多则数十字,如嘉靖十年顺天府乡试中考生苏志皋的答卷, 同考试官教授张某批语长达54 字,文云: “ 我朝建南北二京, 实行天下形势之大, 而列圣世德相承以培万年之基, 实在于此。是策能言之而未又以得人心, 正君心为保守之道, 尤为有见意。得士如此, 可以闻于矣。”这等评价,明显是考官看中考生了!

考试官的批评实际上是有“结构”的,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下笔。文字较长的批语, 其结构一般为两大部分:之一部分是考试官谈自己对考题主要论点的看法,第二部分则是考宫对答卷的具体评论。

——从试卷的保密,到试卷的客观批阅,加上试卷相互间的优劣比较,明代“高考”阅卷工作是严密而公正的。应考者的实际能力与水平,很难因考试官一人的好恶而失去公允。

一般来说,明代的科举还是比较公平的,但是,在国器私用的年代,没有绝对的公平,就比如说,大明首辅张居正就曾经干过这种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02/301188.html

“科举无小事!明代如何公正评定试卷? ” 的相关文章

唐宋八大家中的唯一宰相王安石,有哪些功过?

唐宋八大家中的唯一宰相王安石,有哪些功过?

唐宋八大家中的唯一宰相王安石,有哪些功过,为什么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这是因为他所主导的熙宁变法,是宋朝最具争议的一次变法。一、熙宁变法失败了。咱们先不看原因,只看结果。王安石所主导的这次变法,彻彻底底失败了!中国自古以来,以成败论英雄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你成功了,什么都是对的,但是你失败了,那么大...

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韩琦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韩琦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宋人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其文“词气典重”...

清朝时期的军机大臣与直隶总督相比 谁的地位和权力更大

清朝时期的军机大臣与直隶总督相比 谁的地位和权力更大

还不知道:军机大臣与直隶总督,哪一个地位更高、权力更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直隶总督为清代疆臣之首,手握重兵有拱卫京畿之责。那么直隶总督与军机大臣比起来,到底哪个地位更高,权力更大呢?这是一位读者提出的问题,御史在此予以回复。雍正至道光时期军机大臣地位显赫军机处...

康熙和乾隆都能生那么多的孩子 这三个皇帝为何没有后代

康熙和乾隆都能生那么多的孩子 这三个皇帝为何没有后代

还不知道:为什么康熙乾隆那么能生,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后代?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距离我们年代最近的一个王朝,清朝的历史一直为大家所熟知。对于清朝的皇帝大家也很了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这祖孙三代。这三代皇帝的治国能力是非常强的,...

朱买臣是如何发迹的?最后被汉武帝所杀是因为什么?

朱买臣是如何发迹的?最后被汉武帝所杀是因为什么?

马前泼水,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也是京剧经典曲目之一。朱买臣,字翁子,会稽郡吴县人。西汉大臣。七国之乱爆发之后,朱买臣与妻子为了躲避战乱逃亡会稽郡,但他不会经营生产,只喜欢读书,所以生活并不富裕。但为了维持生计的他只能靠上山砍柴换取吃食,在这样贫困的条件下,朱买臣也没有放弃读书,他...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曹魏这边为何确实层出不穷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曹魏这边为何确实层出不穷

你真的了解三国后期,蜀汉人才凋零,曹魏却是年轻人才层出不穷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估计都对三国前中期的故事耳熟能详,而到了三国后期,大家都有一种落差的感觉,因为作者是站在蜀汉为主线来开创的故事线,三国后期蜀汉人才凋零,名臣良将的后代很少有出彩的人物,反观曹魏...

贺齐:三国时期东吴名将,讨平叛乱,屡抗曹魏

贺齐:三国时期东吴名将,讨平叛乱,屡抗曹魏

贺齐(?-227年),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年轻时任会稽郡吏。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巡视会稽,经考察推举贺齐为孝廉,任永宁长,后任南部都尉、平东校尉。建安十三年(208年),贺齐任威武中郎将,受孙权派遣,讨伐丹阳郡...

历史上魏文帝曹丕是怎么死的?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魏文帝曹丕是怎么死的?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魏文帝曹丕曹操的次子,三国时期魏朝的创建者。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时魏国黄初七年(226)五月,迫使汉献帝禅位、建立曹氏魏国的魏文帝曹丕崩殂,年仅四十岁。曹丕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十月底即位改元做皇帝,至此尚不足六载,那么,是何原因让这位胸怀大志的皇...

评论列表

王芳
王芳
8分钟前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对明代的科举制度深感兴趣,从严格的评定流程、公正的阅卷方式以及严密的防范措施可以看出明代对选拔人才的重视和公正性追求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历史上也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令人遗憾尽管如此在整体而言仍不失为一个值得借鉴的制度设计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公平与人才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