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迷题:匈奴为何要囚禁苏武与张骞?
作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被誉为“之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令人不解的是,匈奴为何要囚禁张骞?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纽带,匈奴曾经扣押他很久。扣押期间他曾出逃,但是逮到他之后匈奴单于并没有杀他,原因一起来揭秘:
*** 配图
1、为瓦解张骞斗志 对其施美人计
历史学者告诉我们的是,张骞带了一百多名士兵进入匈奴境内,并且想去联合匈奴的仇敌月氏人,彻底打败匈奴。
但匈奴人没有杀他,只把他扣留在匈奴境内,还让他娶了貌美的匈奴贵族女子为妻。这在现在的一些人看来,是匈奴人对张骞实施美人计,为了瓦解他的斗志。
历史真是这样的吗?更令人不解的是,十多年后张骞逃出,终于去了月氏,返回时又被匈奴捉住,这一次还没有杀他,让他再次逃出,回到汉朝,成为开通丝绸之路、传播中华文明的之一位使者。
2、神剧中 编剧们臆想的历史
解读历史有很多种方式,一种是相信专家学者的描述,不假思索,全部接受;一种是对专家学者的描述产生质疑,开动自己的脑筋,想些问题。还有一种,是影视历史剧编剧们的专利,根据需要想象出当时的历史并且表现出来。实际上,他们确实在作品里写到了匈奴人两次不杀张骞的事情。
*** 配图
看过长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人,会接受其中的一段情节:匈奴人首次捉获张骞时要杀他,张骞口中大喊,“我是通商使者,杀我冤枉”。这是编剧们的历史臆造。不要说匈奴单于不相信,就是相信了不杀他,按汉律张骞回国后也会被以“辱使命,丧国格” 处斩。因为像张骞那样大呼小叫,会成为让单于讥笑汉王朝的外交丑闻。
在另一部影视剧中,有匈奴人第二次捉住张骞却没有杀他的一段对话。单于说,“寡人完全应当将你斩首。”张骞急忙跪伏在地:“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请大王开恩。”单于咳嗽了两声,气喘吁吁地道,“我老了,活不了几天了,这辈子杀人太多,现在不会轻易杀人了。念你临去西域前还能给寡人留书谢罪,的确是个忠厚老实、诚实有信之人,朕今免你一死。”
这当然也是编剧们臆造的历史,还大胆编造出张骞之一次逃走时“留书谢罪”的故事,用之一个谎言弥补第二个谎言。好在现在的影视剧观众,有了许多年观剧经验,再也不会相信那些历史神剧的情节了。问题是,对于“匈奴人为什么不杀张骞”,历史书籍不予记载,历史学者不去研究,历史影视剧不可相信,大家又有什么办法理解这件事情,作出正确解读,哪怕仅仅是接近了正确?只要想,办法还是有的。
*** 配图
3、单于大怒 也没敢杀他
之一种办法,我们来看看,匈奴都杀过哪些汉朝文武官员?这样我们或许可以知道,张骞是不是在应该被匈奴杀掉的名单里。
匈奴之一次捉获张骞是在公元前139年。此前历史中,文献中还没有见到匈奴杀死被俘获汉朝文官武将的记载。直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陈兵十八万,夸耀于匈奴边境。使者郭吉进入匈奴,有匈奴官员为其指引,让他见了单于。见面后,郭吉用 *** 性的言语羞辱单于,单于大怒,将主管引见的匈奴官员杀掉,但也没敢杀死汉朝使臣,只是把他扣留了,不放他回来。
匈奴人确实杀死过一名汉朝使臣,已经是捉获张骞九十多年后的事情了,那时候匈奴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郅支单于逃到很远的地方,斩杀了汉朝使节谷吉。后来,驻守边境的汉朝将领陈汤和甘延寿,没等奏请皇帝批准就发动攻击,长途奔袭,杀死郅支单于,灭了北匈奴。他们给朝廷的捷报上写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一句,后来作为表现汉民族气势的豪言壮语,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