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秘史:慈禧为何能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细数中国历史,若说哪两个女子是最有权势的,那数武则天、慈禧无人能出其右了,武则天我们就不说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铭文记载的女皇。而慈禧,则是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是慈禧,使得中国清朝晚期的皇帝名存实亡,而其统治中国也长达了半个世纪之久,为什么慈禧能统治中国如此之久呢?
慈禧太后能够掌握清廷更高权力数十年之久,首先是基于清帝皇统继承乏人这一客观原因。
*** 配图
清王朝自天命汗努尔哈赤至宣统帝溥仪,共计12帝。这12位皇帝子女的多寡,与大清王朝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联。道光及其之前的7位皇帝,子嗣最少的雍正和嘉庆帝也有14个子女;被称之为“多子翁”的康熙帝甚至有55个子女;而到了咸丰帝,一生仅有二子一女;同治、光绪和宣统帝,竟然一生子女皆无。这就使道光以前各帝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选择余地较大。而自咸丰开始的三位皇帝,少子或无子,几乎丧失了选择余地或可能,出现了皇位继承乏人的危机。
清朝最后几位皇帝寿命之短促,则进一步加深了这一危机。道光以前各帝,除顺治帝情况较为特殊,只活到24岁外,其他均活至五六十岁,甚至八九十岁。而同治帝只活了19岁,咸丰帝、光绪帝虽寿命较长,但也不过才三十几岁。
如果清帝寿命较长,其子继承皇位时一般皆已长大成人,这就至少可以在年龄方面保障新君继位后即可独自处理政务,保证皇位与皇权的平稳顺利过渡。但如果皇帝的寿命过于短促,其继承人的年龄就必然偏小,不但没有任何基本知识的储备积累和政治经验,甚至不具备是非判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新继位的小皇帝或借重于朝廷重臣,或依赖于亲近太监,或直接依靠自己的母后,出现一段时间皇位与皇权的分离错位,这就有可能导致权臣专擅或母后外戚专政之类太阿倒持的朝局。
道光以后各帝寿命之短促,子嗣之不旺,预示着大清皇统的危机。晚清御史胡思敬在谈到光绪帝死后无嗣继位时说:“国统再绝,而家无令子,识者早知其必有乱矣。”讲的正是这个意思。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数十年干政,与清末三位皇帝、特别是其子同治帝继位时年龄太小,不无直接关系。
*** 配图
特殊的政治身份与地位
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掌握清廷更高权力数十年之久,并非仅仅因其具有多么高深莫测的政治本领或手段,而是依靠其特殊的政治身份与地位。
咸丰帝死后,清廷内部实行的虽是“(太后)垂帘(八大臣)辅政,盖兼有之”的权力机制,表面看慈禧太后与肃顺等八大臣的权力是旗鼓相当,但实际上慈禧太后占据新君生母这一更有利的地位,使其在与八大臣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朝中部分大臣也都坚持“自古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政治理念,大都认为只有两宫太后才是皇权的真正代表。
妥善处理两大家族政治关系
外戚专权与保持皇权独立是一对势如水火的矛盾。慈禧太后则妥善地处理了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政治关系,这也是她掌握清朝更高权力数十年最为根本的原因。如果将慈禧太后与唐代的武则天做一个比较,就会对此有一个极为清楚的认识。
*** 配图
之一,未予那拉氏族人以显爵重任。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的大弟照祥被封为三等承恩公,其父惠征、祖父景瑞、曾祖父吉郎阿则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以上封爵,皆为清廷对于皇后或皇太后家族的恩封惯例,而非“违制”的特例。
第二,慈禧太后所选立的两任小皇帝——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都是爱新觉罗氏家族血统最近的近支亲王后代。她的独断专行,虽会引起皇室亲王和其他朝臣的不满,但没有人怀疑慈禧太后对爱新觉罗氏家族不忠或有所威胁。至于慈禧太后多次选立小皇帝,以及其与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等人的矛盾与斗争,皆被人理解为是清朝内部的权力之争,甚至不过是家族内部的叔嫂“家务”之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