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相:误传千年的孟姜女哭长城
导读: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一直是民间颇受欢迎的故事之一,但是关于这个故事,有着许许多多的误传。
*** 配图
一、哭倒长城的误传
孟姜女的故事可以上溯到《左传》,齐国有位叫杞粱的将领在战争中阵亡。齐庄公没有参加追悼会,而是派钦差去吊唁,引起了杞梁妻的不满。她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不参加吊唁是对烈士的不尊重,因此拒绝发丧。齐庄公很感动,亲自到杞梁家中参加了追悼会并致了悼词,还把杞梁厚葬在都城郊外。这是孟姜女的历史原型,也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西汉末年,刘向在《烈女传》中为了渲染烈女,增加了哭夫和城倒情节。曰:杞粱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十分悲苦,十天以后。“城为之崩”。使孟姜女的故事具有了传奇色彩。
二、孟姜女名字的误传
据史料记载,孟姜女并不姓孟而姓姜,孟姜女也不单指某一人。而是对当时的世族之妻或贵族女子的通称。古代时,人们习惯于用“伯(孟)、仲、叔、季”等记录兄弟数人的长幼。起名字时,也惯用此法,“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如孔子排行老二,字曰仲尼。“伯仲”,常被比喻相差不多,难分高下,成语“难分伯仲、伯仲之间”就是这个意思。古代待嫁女子也是如此排行,如伯姬、叔姬之类。古代还有“嫡长为伯,庶长为孟”之说。孟姜女,其实就是指姜家庶出的长女,这种叫法在当时很流行,相当于现在的MM。这种习俗起至西周,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配图
三、孟姜女出生的误传
传说中的孟姜女,一说为瓜所生,一说为葫芦所生,因为藤蔓连接孟姜两家,所以得名。孟姜女的故事不仅流传的时间漫长,其影响的地域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地方流行的版本也各异。民间艺人根据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繁衍出许多故事情节,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
四、男主人翁名字的误传
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主要是口头传播,元代的杂剧将孟姜女的故事创作成了脍炙人口戏曲作品。故事情节自然得到了丰富了。男主人翁杞粱的名字也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也被铺陈得一波三折,与他们有关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亲也在戏曲中出现,使故事日渐丰满。
*** 配图
五、朝代的误传
随着朝代的更迭,故事的内容也被不断改编,隋唐以后。孟姜女的故事与时俱进,在民间被不断创新。为了鞭挞秦朝暴政。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事,嫁接到了秦代,其哭倒的长城自然就成了秦长城。 同时增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投水等情节。使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孟姜女的故事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经久不衰,其艺术魅力不言而喻。她不仅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表达了贫苦百姓对封建统治的血泪控诉。更反映了中华民族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对幸福生活和家庭安宁的渴望,对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向往。
虽然孟姜女哭长城有些是误传的,但是它其中包含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仍然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