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将卢象升是怎么死的?他有后代吗?卢象升是个怎样的人?
说到明末大将,怎么也不能少了这一位在当时总督天下兵马之人。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明末抗清大臣,生于公元1600年,卒于公元1639年,是明常州宜兴人。象升虽然不是出自世代书香门第之家,也不是名门望族,但他的家庭也还是可以算作文人之家的。他的祖父是知县,父亲也是秀才,都是读书人,这对卢象升的教育很有帮助。象昇小的时候就潜心研读经史,又喜好骑射,因此两者都用心学习,卢象升可以说文武双全。
公元1622年,22岁的卢象升中天启二年进士,后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迁大名知府、大名道。崇祯二年募兵保卫京师,镇压农民起义。因为军功,累迁右参政兼副使,崇祯四年又升按察使。七年凭借军功迁任佥都御史,抚治郧阳。在郧阳任职时,卢象升备兵设屯,扼要设防,治军严刻,抚循有方,用兵以凌厉凶狠见长,在镇压农民起义军上屡获战绩。次年升任巡抚,总理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五省军务。崇祯九年,清军攻入喜峰口,卢象升带领军队进驻京畿,旋改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到达任职处后,巡阅边关要地,修台筑墩,严明军纪,操练兵马;又兴军屯,复鼓铸,整顿吏治,增强抗击清军的作战能力,使清军数年不敢进犯。十年,任兵部左侍郎衔,为各镇援兵总督。此后,无论是镇压起义军还是抗击清军,卢象升的功绩都不容忽视。
后来,崇祯主张与满清议和,而他主张抵抗满清,在陈明抗清大义时得罪了宦官高起潜、兵部尚书杨嗣昌等主和派。被架空权利,虽名为督天下兵,实辖兵员尚不及两万。杨嗣昌等人,多方牵制,以致地方竟不给卢象升增派军饷,各地军队首领,也纷纷找借口脱离他的麾下。这个时候的卢象升,实际手中已经没有什么权利了,只有两员大将可听其调遣。崇祯帝不久又听信谗言将其去职,以侍郎视事,手下仅有疲卒五千,乏食空腹,哀呼莫应。后在河北巨鹿身陷数万清兵之围,临危不惧,激战三日,壮烈战死。深陷困围时,高起潜的军队距离他不足五十公里,卢象升派手下将领杨廷麟前去求救,但是高起潜对此却置之不理,卢象升知事不免,军中大哭,誓与清军决一死战。可以说,卢象升的死是三方造成的,崇祯帝的偏听偏信,任由杨嗣昌等人架空大将手下权利。杨嗣昌主张议和,就处处针对构陷卢象升,最后使得卢象升空担了总督军的名头,却没有相应的权利,以致深陷困境之中,竟调不动其他人手下的兵力,落得战死的下场。阉党高起潜更为可恶,为了手中权利,与人祸害诬陷卢象升不说,还见死不救,致使一代大将以及手下英勇男儿皆一一战死沙场。
卢象升死后,万军齐哀,三郡百姓批孝送行,痛哭不止。一代英豪就如此死于官场政治斗争中,死时方才38岁,实在可惜可叹。
卢象升英年早逝,死时才38岁。纵观史实,只有他妻子和他弟弟的记载,而没有他儿子的记载。如此,应该是卢象升常年在外打仗,不常归家,加之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以至于没有留下血脉后代。
不管是治世还是领军,卢象升都很有才华,是真正的文武双全。他尽忠君主,心系天下,誓死抗击外族,是一代英豪,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体恤下属,关怀百姓,没有将自己摆在高处,而是亲军亲民。据说他领兵打仗,与士兵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对待。领军所过之处,也尽量不打扰百姓。这一点,从他死后座下兵士皆在盔甲下披麻戴孝,三郡百姓痛哭不止都可以看出。《明史》称赞他:“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卢象升在庄烈帝(崇祯)时,岂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至忠义激发,危不顾身,若刘之纶、邱民仰之徒,又相与俱尽,则天意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