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在历史上是什么人 为什么称张良为谋圣
苏东坡有一篇幅文章叫《留侯论》说的是谁呢?就是张良,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张良一生为刘邦设计良谋无数,从历史角度看,这就是张良成功所在,但苏轼在《留侯论》论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原因在于,他放弃了以一击刺秦王的匹夫之勇,而接受了圯上老人的试探、警诫,“小忍而就大谋”。辅佐帝业也成就了自己。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张良原本是韩国的贵族,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可见张良的生活在早期还是比较宽裕的,而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只不过后来他们家族没落了。韩国被秦国灭亡,心存故国之痛的张良,有朝一日定报此仇。
机会很快就等来了,秦始皇东巡会经过韩国,张良早已经做好打算,在此之前已差人打好一只百斤的大铁锤,准备刺杀始皇帝。在秦始皇二十九年这天,张良远远看着皇帝的车辇慢慢向他靠近,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行进,在纷乱的人群里,有种紧张的气氛,他的眼睛迅速划过 *** 队伍,却发现所有马车都是四驾,分不清哪辆是皇帝的。挑了最豪华的车辇下手,里面的人却不是秦始皇,这可让张良意外又沮丧,遗憾错失了刺杀的良机。
张良行刺之举惹怒了始皇帝,张良就成为了头号通缉犯,全国上下都在抓他,此时此刻的他处境十分危险,每天都过得很谨慎,鲜有在公众场合露面。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点的一年,农民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张良见时机成熟,也聚众起义,但感势单力薄难以立足,后在行军中遇到刘邦,两人一见如故,便投靠刘邦。与刘邦的不期而遇,既成就了刘邦的帝业,也显示出张良运筹帷幄的头脑眼光。
刘邦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人关中,迫使子婴投降,历时仅一年,由于他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终于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
前206年十二月,项羽大军攻破函谷关,进驻新丰、鸿门,要与刘邦一决高下。项伯与张良曾有旧交。在项羽大军决定进攻刘邦的前夜,项伯悄悄骑马来到刘邦军中私见张良,把消息告诉了张良,并让他一同潜逃。张良没有背弃刘邦而是精辟地向刘邦分析了项羽其人,即使鸿门宴杀机重重,但张良还是谨慎而灵活地保护了刘邦的安全。
后刘邦又利用张良的妙计,暗度陈仓,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下邑之谋”又助刘邦垓下打败项羽,张良的确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是一位既有血气之勇,又具深谋远虑的传奇人物。为报亡国之恨,他“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亡”,博浪沙一击,差一点要了秦始皇的命;为酬知遇之恩,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终于辅佐刘邦战胜项羽,登基称帝;为消除刘邦易太子之念,他略施小计,让太子请来商山四皓,刘邦一见而易念顿失。
留侯张良也成为后世智者的代名词,和姜尚并名。
张良作为一个谋士,他在后世广为人传诵的却是他那儒子可教、不昧名利、功成身退的强烈人格魅力,德才智勇四绝。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