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早在清朝就有了地铁 类似今天5号线
虽然南京这座城在清朝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对于南京的这段历史研究却一直与这座城当时的地位不相符。昨天,经过15年时间的筹备,由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南京通史·清代卷》首发。该书从清初的江宁说起,对清代南京的政治地位、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全面生动地再现了清代南京两百余年的风云变幻和辉煌成就,堪称了解清代南京的一部百科全书,填补研究空白。“其实清代南京的一些风俗习惯很多都保留到了今天,而且当年南京的交通状况相当发达。”该书执行主编南京大学夏维中教授告诉记者,清朝的南京就有了“地铁”,而三山街也是当年的“出租车站”。
三山街有当时的“出租车”站点
清代的一些风俗习惯至今还有很多保留了下来,甚至还影响了南京城。“这是必然的,就像当时的盐水鸭清代就这么一直兴盛了下来。地名也有很多都是清代流传下来用到今天的。”夏维中说,书中也记载了很多我们鲜有耳闻的事情,“就像当年南京城内的交通还是很发达的,三山街就水游城那块如今的交通要道,当年也是‘出租车’站点啊。”
原来当年称“江宁”的城内,人家出行时除步行外,多雇驴代步。
光绪二十三年(1897)7月,陈独秀赶赴江宁参加江南乡试,就亲眼目睹了城内的交通情况。他写道,“城厢内外唯一的交通工具,只有小驴子,跑起路来,驴子投建一串铃铛的丁令当郞声,和四个小蹄子的德德声相应和着,坐在驴背上的人,似乎都有点诗意。”夏维中告诉记者,当年雇驴的停靠点就在三山街。
此外,在清代最主要的道路体系莫过于由官府管理和维修的水陆交通干线,其中地位最突出的则是驿站,提供易换马匹、暂时住宿等服务。“当时的道路建设规划,也是延续至今的一个产物。”夏维中说。
清朝“地铁”类似今天5号线
以驴代步,并不是江宁城一直的交通状况。为了改变城内“舍驴、骡、马车即肩舆(轿子)外,别无其他交通工具可以代步”的状况,同时为了加强市内与下关交通,时任两江总督端方于1907年奏准清廷,动支藩库银40万两,自下关修筑铁路入城,1908年12月,该路完成,1909年2月正式通车营业,贯穿江宁省城,故称宁垣铁路或宁省铁路。
虽然是铁路,但在如今看来这更像是现在的地铁,只不过这是一支“地上铁”。“铁路通车后,置有英制机车2辆,货车4辆,头等、二等联合客车2辆,三等客车6辆,另外还有装饰豪华的总督专车1辆。客车车厢每辆可乘坐八九十人,两车南北对开,每小时1趟。”夏维中告诉记者,该路全长7.3公里,起于下关江边,跨惠民河,经栅栏门、三牌楼、丁家桥、无量庵(今鼓楼)、沿北极阁南麓、两江师范学堂(今东南大学)后墙,跨珍珠河后,在今天太平北路东侧南折,走督署衙门东墙外到夫子庙地区。沿线设江口(今港务局三号码头附近)、下关、三牌楼、无量庵、督署等站。
如此线路,与今天的地铁5号线、3号线部分极为相似。为何如此设置线路?夏维中告诉记者:“因为当时在江宁举办了中国之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影响极大,不仅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鲁迅、茅盾等皆曾参观过劝业会并被其新奇的技术、壮观的布置而震撼。当时劝业会在沿线附近,就是为了方便游客。”
学习西方车牌还分春夏秋冬
从最初的简单代步,到城内“地铁”,清朝的南京城交通有着巨大变化,之后马车、人力车等都逐步发展起来,车牌也是一个重要变化。如今“限牌令”让人对车牌诸多关注,而在清末时车牌就有一个重要规定。“不久前南京的一个民国衣食住行展中,展出了当时的自行车车牌分春夏秋冬、按季换车牌,其实这都是清末延续下来的。”夏维中告诉记者,此举就是当时张之洞学习西方交通的产物。
当年的牌照不仅分春夏秋冬四季,并以颜色和文字区分,换季时需要重新更换。除了自行车,当时的人力车、水车也都是按一年四季发放车牌。为何有此举措?夏维中笑道:“戊戌变法之后,我们很多都在学习西方模式,很多就是属于物质层面的学习。”而到了民国之后,更有《南京陆上交通管理规则》中出现专门关于自行车的交通法规,内容包括:车上应安置手铃、一车不准两人共乘、晚间行驶需打灯……违规者要处1元以上、5元以下罚金,“这一切都是学习摸索的一个过程。”这部书让曾经了解不多的清代的南京历史,逐一揭开了面纱,填补了清代南京地方史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