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繁荣论被指歪曲历史:不是繁荣 而是伤痕
互联网上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热衷于“还原”历史,但所谓的“还原”,其实只是简单摘取一些数字、言论或图片来片面解读历史,例如流传甚广的“伪满繁荣论”,就是典型的歪曲历史。
正确认识历史的 *** ,是要透过表象看本质,透过行为看目的,透过过程看结果。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早在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便已开始,而他们一手炮制伪满洲国也只不过是为了更有效地霸占东北的一切。
日本右翼社会迄今仍喋喋不休地美化伪满洲国,并常常感慨当年是“打开了无限沉睡的宝库”。对他国的宝库肆意掠夺,还为此津津乐道,如此言行只能用“ *** ”来形容。
事实上,日寇不是打开宝库,而是洗劫宝库、破坏宝库,当他们仓皇逃离中国东北时,留下的也绝不是繁荣,而是一片浸满屈辱、烙遍伤痕的土地。
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产品的“大本营”
无论日本右翼如何狡辩,都无法掩盖日本掠夺中国东北资源是为战争服务的真实目的。
翻看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各种文献,日本常常用“宝库”、“生命线”之类的字眼来形容中国东北。的确,对于资源贫乏的日本来说,东北广阔富饶的土地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站在今天回望历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之所以能够持续8年之久,与掠夺东北资源有莫大关联。
历史学者秦爽认为,殖民地的物资供应确实推迟了日本战败的时间,伪满作为日本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不仅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半成品,还为其生产了大批军需成品”。
日本当局自己制定的政策便是更好的证据: 1940年11月,日本 *** 制定《日“满”华经济建设要纲》,为此,伪满洲国起草了《日“满”华经济建设联系要纲》。时任伪满洲国国务院经济部次长的古海忠之曾说:“根据适地适应的原则,‘满洲国’担当了重工业、化学工业和粮食基地的任务,实现主要粮谷的彻底增产和特产物供给世界各地需要的使命,以此促进日‘满’华的物资交流”。古海忠之口中的“物资交流”无非是让东北担当日本物资供应“大本营”的角色 “抗战时期,就中国内部而言,国统区、解放区的工业生产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物资支持,而沦陷区的工业生产在某种程度上为日军提供了装备和武器。抗战前期,由于沦陷区不断扩大,战争双方在中国领土内占有物资的数量不易统计。但是,东北地区在此期间一直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我们可以将东北地区与关内的工业生产进行比较,借此了解伪满殖民地工业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大致作用。 ”
秦爽在《伪满洲国殖民地工业体系形成研究》一文中以1943年的部分工业品为例做出分析。她认为,表中所列与军需工业直接相关的能源和原材料产品的数字可见,除在煤炭产量上关内略高于东北外,其他产品的生产量,东北都远远大于关内。然而,掌握着伪满工业品的是日本殖民者,所以东北能源和原材料的优势地位也有助于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保持对中国的物资优势。
被掠夺的工业资源有三种去向
在天涯论坛的历史版块上,不少对中国近现代史感兴趣的网友都很关注东北资源被日本侵略者掠夺后的去向,如“日本将抚顺煤沉入海底备用”的说法,至今仍在流传。
著名满铁史研究专家解学诗在谈到满铁掠夺煤铁资源的目的时曾说,日本完全垄断东北的生铁供应,还运销到关内,当然,“无论是煤炭或生铁,更多的还是运往日本,这是满铁掠夺东北煤铁资源根本目的之所在。 ”他列举了史料所记载的数据:当时,日本生铁进口总量中,鞍山生铁占50%以上。
由于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时间长、范围广、程度深,因此,很难用精确的数字来分析资源的去向问题,但根据现存史料大致可得出如下结论:
工业用的资源大体有三种去向,一部分留下用于再生产,一部分被掠夺到日本,另一部分作为军需品被运到前线去。
秦爽认为,那些留下用于再生产的资源,相当一部分也为日本所用,甚至,大量产品直接转化为军需品。 “伪满工业品用做军需品的总数难以统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们大致是通过陆运、水运转移到前线的。 ”因为伪满的运输以铁路为主,所以秦爽尝试用1937年至1941年满铁铁道从东北发运的军需品数量为例,分析其大体趋势:
“这5年间,满铁铁道发运军需品总量为50280492.7吨,年发运军需品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这些军需品中除粮食和牧草外几乎都是工业产品。或许,1938年和1939年军需品发运量增长,可以解释为部分应用于日本对苏联的战争。然而,其他几年,则是全部或绝大部分用于侵华战争。 ”
总而言之,日本从东北掠夺的大量资源是侵华物资的重要来源。
严重阻碍东北近代化之路
日本统治东北期间,为了服务于战争而强化重工业发展,导致东北经济发展不均衡,农、轻、重工业发展严重失调。历史学者高晓燕说:“煤矿、铁矿还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用劳工的血汗维持生产指数提升,并不是‘新中国工业化基地’。农业方面,平均产量相比上世纪30年代是降低的。 ”由此可见,建立在资源掠夺基础上的所谓“发展”,留给东北的其实是各种“病症”。
高晓燕表示,伪满时期的资源开发,各种生产计划,都是按照日本政治需要建设的。她以铁路为例,“日本重点建设的是分布在东北的资源密集区,像煤矿、林区等地,还有边境、国防地区”。其目的非常明确。
日本编著的《满洲开发四十年史》妄言,日本使“昔日的荒原”变成“屈指可数的现代化工业地区”,“投放资本振兴了现代化工业”。但事实却是,日本阻碍了中国东北的工业近代化之路。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工业格局,东北工业近代化之路已经越走越宽。然而,‘九一八’事变爆发,伪满洲国成立,中断了东北工业近代化的进程。在伪满殖民地工业体系的筹划时期,工业近代化之路就已经被破坏了。虽然伪满初步建立了新的工业体系,但是这种工业体系,是殖民地性质的。所以,在伪满的殖民地工业体系下,东北的工业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工业化,永远摆脱不了有限工业化的特点。 ”秦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