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 袁崇焕为什么要负有重大责任?
崇祯三年,明朝东北方面军总司令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于北京。
当时的东北方面军(蓟辽军)是明朝最精锐的边防军团,也就是说,名朝末代皇帝崇祯将自己的王牌军总司令万剐凌迟了!
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观点:一、崇祯杀袁崇焕是蠢猪行为,自毁长城;二、袁崇焕是汉奸,该杀。
小编个人认为,说袁崇焕是汉奸恐怕有点言过其实,但客观的说,明朝之亡,袁崇焕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来看看他的责任究竟是什么。
崇祯十三年,决定明朝命运的松锦大战爆发。在这场关乎两国国运的决战中,明朝总督洪承畴率领的明军“九边精锐”十余万和皇太极的满清全部精华拼死鏖战一年有余,最终,明军除了吴三桂一部外,几乎全军覆没。
明军松锦会战的失败,标志着明廷最后的精锐武装不复存在,国家再也无力对抗满清和李自成,四年后明朝灭亡。
有人要问,松锦战役和袁崇焕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
因为明军松锦战役的失败,与袁崇焕(包括他的老师孙承宗)的战略部署有极大关系,可以说,正是因为袁崇焕师徒的战略防御体系存在先天的漏洞,才导致明军在二十年对清作战中的被动不利。
对于这一点,我们看看松锦战役的过程就能清晰的体会到袁崇焕所谓“宁锦防线”的漏洞了。
崇祯十三年,满清进攻祖大寿镇守的锦州城,祖大寿命人求援。
明廷命洪承畴率边防军全部精华增援锦州,皇太极则亲率八旗主力增兵,两国主力对垒。
此时,洪承畴担心明军野战的劣势,主张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但是,却被监军和崇祯催着速战。而监军和崇祯的担心也很清楚:一是担心粮饷不济,二是担心锦州失守。
总之,洪承畴面对的局面是既要救援锦州,又要与满清进行凶险的野战。
最终,皇太极利用满清骑兵的机动优势,袭取了明军粮仓,并将明军包围。
洪承畴突围失败,被俘,随后,锦州失守。
时人称:“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
从松锦战役的进城我们可以看到,锦州孤悬北线,一旦被围,则明军主力不救则城池失守,救则必须与满洲人野战。这就是袁崇焕所谓的宁锦防线的弊端。
虽然袁崇焕也曾在两次救援战中获胜,甚至一度用大炮轰死了努尔哈赤,但两次胜利不足以掩饰宁锦防线的尴尬。
明军每城必守,结果导致处处分兵,清军可以利用他们强大的机动力随意攻其一点,而明军必救,救则被围。
当年针对守辽东的方案,有熊廷弼和孙承宗两派,熊廷弼主张主守山海关,而孙承宗采纳袁崇焕建议主张主守宁远、锦州等外围防线。最终,明熹宗支持自己的老师孙承宗,罢免并杀了熊廷弼,并“传首九边。”
于是,大明朝定下了打造“宁锦防线”的国策,以寸土必争的方略对抗满清的进攻。
结果,经过孙承宗和袁崇焕不断扩充,为了满足宁锦防线的需要,明廷每年要付出接近四百万两白银的沉重负担,不仅如此,每个要塞一旦被毁还要重修。
而就是这样耗费巨资打造的国家防御体系,不仅正面作战被动,还被满清数次绕过,甚至直逼京师。(满清后吞并蒙古诸部,打通了从西路绕道的通道)
我们现在看,熊廷弼的放弃关外土地,主守山海关,坚壁清野的方略看似懦弱,其实是具有巨大参考价值的经验之谈。熊廷弼长期镇守辽东,有着丰富的对满洲人的作战经验,他认识到明军自身的劣势和满洲骑兵擅长野战的优势。所以采取避其锋芒,拉长敌军补给线,随时从侧后抄截敌军的方略,以天下之一险关山海关为中枢,机动兵力随时待机的战术对付满清,这其实是一个暗含杀招的防御策略。
但是,熊廷弼却被明廷言官指责怯战无能,因此被罢免,最终被斩首。
明朝用袁崇焕策略,耗费巨资,辛苦经营数年,最终却害死明朝。另外,袁崇焕之所以能轰死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很大一个原因是毛文龙的牵制,但是,袁崇焕却擅自将毛文龙杀了!
以此观之,袁崇焕固然不是汉奸,也罪不至凌迟,但是他制定的存在巨大漏洞的防御策略,是拖累国家的一个巨大隐患,蓟辽总督袁崇焕确实对明朝的灭亡负有重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