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鸿儒起义的历史影响:明朝的统治根基被撼动
徐鸿儒起义的声势浩大,活动范围遍及半个山东,给明朝统治者以严重的打击。但是,徐鸿儒在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没有采取机动灵活的斗争策略,乘机扩大战果。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反而采取了固守一城一池的消极的作战 *** 。九月,徐鸿儒进攻兖州失利后,仍然固守邹县,与敌人硬拼,义军被围困三个月。十一月,城中弹尽粮绝。徐鸿儒与义军高尚宾、欧阳德、许道清等数百人仍顽强坚持战斗,决心与城共存亡。
由于起义准备不足﹐加之明廷派大军合力进剿﹐七月﹐各友军先后失败﹐郓城﹑钜野失守。
义军中又出了叛徒,都督侯王、总兵魏七等把徐鸿儒捆绑起来,打开城门向明军投降。
徐鸿儒等在形势不利的条件下﹐仍固守邹县﹑滕县﹐与官军抗衡。明军调集山东﹑北直隶等地的大量官军﹐围徐鸿儒军于滕县。九月﹐徐鸿儒粮尽援绝﹐突围不成而被俘﹐十二月十一月二十一日,徐鸿儒和其父徐东明、母亲傅氏及重要部属18人被押送北京,慷慨就义。
起义军主力被打败后,部分将士转战巨野、郓城,在郓城武安一带被明军包围,义军浴血奋战,拒不投降,最后,上万名义军将士血洒疆场,壮烈牺牲。
徐鸿儒起义历时190余天,范围遍及半个山东省,最后虽然失败,但却点燃了明末农民斗争的烈火,高敲响了明王朝的丧钟。过了不到七年,席卷全国的李自成起义就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