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古代如此多的名将为什么都命运多舛?
古之名将,大多没有好下场。不是“兔死狗烹”,就是身败名裂,像春秋时期的文种、西汉时期的韩信、南宋时期的岳飞等,这些都是一等一的人物,谋略超群,武功盖世,得之即安天下。
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将军们的功成名就,杀身大祸却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到他们的头上。对此,老百姓既不理解,也不情愿。于是,民间艺人总是变着花样地为他们歌功颂德,鸣冤叫屈,不是将他们的冤债记到奸臣贼子的账上,就是大骂昏君无道,残害忠良。因此千百年来,忠臣良将从来都是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不二话题。
抛开情感的因素不讲,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忠臣良将始终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不变命运呢?究其原因,实际上还是离不开“猜忌”二字。这是一个让所有领导者永远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不一样,最终导致了结局上的不尽相同。但从本质上看,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自古以来,将军们尤其是开国的将军们,最忌讳的就是居功自傲,拥兵自重。而兵权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要打仗就要授予兵权,但长时间将兵权置于别人手中,对皇帝老儿来讲,永远都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战争年代没办法,军队总要有人指挥。如果将兵权轻易交到一个庸才手里肯定是不怎么放心。能不能打胜仗,关乎生死存亡,国家命运。而要将兵权交到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手里,同样也会有难以名状的痛楚。仗是打赢了,但这些将军们会不会靠着兵权慢慢做大就很难说了。
大凡和平时期,作为君主来讲,最忌怕的就是尾大不掉。在其心目中,外敌入侵尚不难应付,大不了全民抵抗,斗争到底。而内部纷争,却往往意味着江山易主,政权更迭。这就让领导很伤脑筋,一方面为了打胜仗,另一方面还要保持军权的高度集中。于是,监军这个职位也就应运而生了。
即便这样,皇帝老儿也不一定放心得下。皇帝不放心,将领就会有危险,打仗自然也就放不开手脚。有那聪明的,一边忙着打仗,一边抽出时间向皇上上书表忠心,并反复释放不敢或是不可能造反的信号。而性情耿直的往往就是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事。虽说这话有道理(战场讯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一天到晚地老是汇报还怎么打仗。况且,皇帝老儿远在京师,也不了解前线的实际情况),却也免不了让皇帝老儿心里不舒服。没办法,正打着呢,你不受就不受吧,咱先忍着。可一旦大军凯旋,天下太平了,皇帝老儿的心思也就变了。
大凡名将,当然都有大功。有功就要封赏,可封赏总是有个极限,一旦到了没有什么可封的时候,这些功臣们也就非常危险了。因此聪明的将军往往选择功成身退,像范蠡、张良等人,一边向皇帝要银子,一边辞去官职,过起了逍遥自在的日子。这些人不仅没有因为功高盖主受到迫害,反倒是青史留名。皇上心里没有了疙瘩,当然也就无所顾忌了。但这样的选择并不容易,一是要能看透,二是要心态好,二者缺一不可。一般人显然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者说是不太情愿,一刀一枪建立起来的功业,就这么一下子交出去,怎么说都有些心有不甘。
问题是已经到了和平发展的时候,你居然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谈论你的功劳,表现自己的能力,显然就有些不合时宜了。甚至有时谈得兴起,再拿着领导当年的尴尬事说上一番,那就不仅是一个不妥的问题了。人都是好面子的,要知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在那里口无遮拦,只图一个嘴上痛快,那皇帝老儿的内心又会作何感受呢!这小子,你这是要干嘛呢?难道还要造反不成?
皇帝嘛!一有心事往往就睡不着觉,失眠时间长了,很容易犯神经发脾气。到那时候,哪里还管你功劳不功劳的,早晚要了你的脑袋。因此,要想避祸,唯有的办法就是交出兵权,坐享安乐,少管闲事。但有时往往却是,人一旦居于高位,忘乎所以都来不及,哪里还会想到潜在的危险呢?
当年,周亚夫曾经也是以治军严厉著称于世的,就连汉文帝对他也是赏识有加,以至于看到周亚夫统帅的细柳营之后,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真将军也”的感叹。及至汉景帝继位,周亚夫又帮助景帝平定了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并被任命为丞相。但周亚夫官做大了,脾气秉性却一点都没改变,后来还是因为立太子的问题与景帝发生了激烈争执,景帝由此怀恨在心,动了杀机。
皇帝要杀大臣,更好的罪名就是谋反。也该着周亚夫倒霉,就在景帝苦于没有证据的时候,周亚夫的儿子却给父亲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铠甲、盾牌,被人告发谋反。机会终于来了,于是景帝立即下令把周亚夫交给廷尉府治罪。审问的时候,廷尉责问亚夫为何造反,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兵器都是些殉葬品,怎么能说是造反呢?”尽管理由很是充分,但负责审问的官吏却说:“你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造反哩!”此语一出,简直绝了,真是应了那句话——“欲加其罪,何患无辞?”最后,周亚夫在狱中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可见有时,一个人能力大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要对上领导的眼。周亚夫在文帝眼里是“真将军”,到了景帝这儿却成了“死对头”。理由无非就是,周亚夫触了景帝的“逆鳞”。因此在领导面前,千万不要说应该怎么办,而是要看领导想怎么办。如果领导决策失误了,就主动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心甘情愿地当个“替罪羊”,即便是迫于舆论压力暂时被免了职,终究还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当然,干好了要将功劳算到领导头上,再信誓旦旦地奉上一些领导英明、决策正确之类的陶醉话,让领导听着顺耳,心里舒服。领导高兴了,还能有你的亏吃?否则,你要是趾高气扬,不识时务,一味表功,领导嘴上虽然不说什么,心里怎么想的就不太好说了。故而,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过于显摆,有时偶尔露一下“怯”,亮一下“拙”未必不是好事——难得糊涂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