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出身的曾国藩 利用10年时间击败太平天国
1864年,经过反复鏖战之后,湘军攻克了天京。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这个大神棍,在城破之前去世。从1851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整整折腾了14年时间,这场大浩劫结束时,中国的人口减少了6000万。现在的教科书中主要渲染这场运动反抗封建统治的意义。但是客观的说,这场运动没有给中国社会带来任何的先进影响。洪秀全属于另一个张角 李自成,从太平天国建立之后的一系列烂事,就可以看出他到底是一个什么货色。
一、曾国藩在出兵之中,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这一事件与之前所有王朝的情况均不相同。无论是唐朝的郭子仪还是宋朝的岳飞,朝廷都会给他们更大的至此。首先是巨大的自 *** ,战争中自己行使着很大的权力。第二就是无需为后勤发愁,郭子仪一直是在和叛军拼消耗,而岳飞在战争中也从不为钱粮的问题发愁。曾国藩则不行,他的湘军不属于体制内的军队。当然那会体制内的八旗和绿营早就已经不堪一击。由于湘军又一些半民间组织的性质,因此朝廷是不负责它的钱粮供应的。作为更高指挥者的曾国藩全部都要自己筹集,虽然后来朝廷答应供给湘军钱粮,但是直到天京城破之时,湘军也没有看到朝廷的一个铜板。所以在湘军的眼里,他们吃的是曾大帅的饭,和朝廷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样的情况在李鸿章时期仍然继续存在。
曾国藩除了要为钱粮的问题发愁之外,在统一指挥的问题上也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曾国藩得到两江总督的头衔之后,举荐沈葆桢出任江西巡抚。在当时,太平军占领了安徽、江苏、浙江大部分地区,而江西的情况稍好。在作战统一指挥的问题上,沈葆桢本应该服从自己的上司曾国藩的命令。但是沈葆桢的名气太大,他是林则徐的女婿,在上任之后,他立刻开始扶植自己的集团。对于曾国藩的命令一直是阳奉阴违,对此曾国藩无可奈何。还有就是出战浙江的左宗棠,左宗棠在曾国藩账下时,对曾国藩的态度还算可以。但是在左宗棠率领自己的楚军进入浙江作战以后,他的态度是与曾国藩分庭抗礼。在曾国藩逐步隐退以后,李鸿章和左宗棠成了水火不容的竞争对手。
二、使用最牢固的办法一步步击败了洪秀全
曾国藩自认自己是:“有平贼之志,无平贼之才。”这句话是相当客观的,曾国藩的军事才能与李鸿章、左宗棠相比确实有差距,但是曾国藩有自己的办法。曾国藩提出了作战方式是“结硬寨,打呆仗。”这句话需要分开来理解,首先是保护好自己的实力。由于曾国藩不善于打仗,所以大的态度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尽量避免冒险出击,以免自己全军覆没。湘军非常擅长挖沟,在自己大营的外围有六道深沟,这是用于自我防御。在围城的过程中,也是六条深沟,这是为了防止敌军突围。打呆仗是说自己从来不搞什么奇袭,总是一城一攻的模式稳扎稳打。这样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相当大,但是这足够保证自己的后方安全。
在战争过程中,曾国藩曾经要求咸丰皇帝给予自己更大的自 *** 。但是当时太平天国正在内讧,天京城内王杀王的情况一再出现。此时清廷认为太平天国会变得不堪一击,自己不再需要曾国藩。清廷以曾国藩父亲去世为由,命令曾国藩回家守孝。但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让清廷方面威严扫地。杨秀清、石达开之一代将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后,李秀成、李世贤、陈玉成等第二代将领又扛起了大旗。清军绿营被一再暴打。到了这个份上,咸丰皇帝只能命令曾国藩出山,并给予其在江南地区的军政大权。就在这一时期,英法联军在天津登陆,咸丰皇帝逃往承德,圆明园永远成为了历史。
三、三大主力夹击太平天国,清廷最后没有兑现诺言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李鸿章实现了异军突起,这是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没有想到的。到了战争的后期,左宗棠负责浙江战场,主要对手是李世贤。李鸿章负责江苏,主要对手是李秀成。而曾国藩的湘军则从长江一线,一步步向天京靠近。在兵临城下之后,天京被湘军团团包围,在反复鏖战之后,天京城破。进城之后,湘军发现城中的白银堆成了山,但是没有粮食。咸丰皇帝曾经说过:“谁平定太平天国,就封谁为王。”但是到了慈安、慈禧两个寡妇当家时,她们食言了。清廷最后只赏赐了曾国藩一个侯爵,而且开始打压曾国藩。在曾国藩之后,左宗棠和李鸿章成为了清廷两个顶梁柱,不幸的是这两支顶梁柱经常相互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