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韩信的地位:韩信自立为王历史会另有一个三国?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6-11)120

汉四年(前203),韩信平定了齐国全境,派人向汉王刘邦上书,要求让他做一个假齐王。刘邦此时正受困于项羽,看到韩信的书信勃然大怒。在张良、陈平等人的提醒下,刘邦改变了主意,派张良前往齐国,册封韩信为齐王。这时候,楚汉两国都在拉拢韩信,齐国内部也有人劝韩信自立为王,三分天下,形成楚、汉、齐鼎足而立的局面,韩信的地位一时间看起来十分重要。

张良劝说刘邦立韩信为王,说的是这样的话:“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封他为齐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

韩信打败齐王田广后,楚国曾经派出大将龙且救援,结果被韩信打败,龙且被杀。项羽害怕韩信从侧后攻击,派出一个叫武涉的人规劝韩信。武涉说:“当前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负,举足轻重的是您。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假如项王今天被消灭,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您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

齐国也有人劝说韩信自立为王。这个齐国人名叫蒯通。蒯通分析了当前形势,楚汉两家对峙已久,筋疲力尽,谁也没有能力吃掉谁。然后说:“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您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您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

武涉和蒯通都说韩信自立可以三分天下,那么,假如韩信自立为齐王,中国历史会更早出现一个三国分治的局面吗?

其实,这个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只是说客们的一种设想,用来游说可以,真要拿来实行,却要好好思量一番。韩信思虑的结果,就是不行。尽管他对武涉和蒯通说不能自立的理由是刘邦对他好,他不能背叛,实际上,政治家不会首先从感情上考虑问题,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天下大势,假如形势容许,韩信可以考虑自立为王,至于刘邦对他的恩情,他可以用其他方式报答。那么,韩信为什么没有自立为王呢?或者说,当时的天下大势,为什么不容许出现一个三国分治的局面呢?

从韩信来说,受封为王可以立足,自立为王难以立国。

武涉规劝韩信背汉联楚三分天下的时候说:“秦朝灭亡后,按照功劳裂土分封,各自为王,以便休兵罢战。如今汉王又兴师东进,侵犯他人的疆界,掠夺他人的封地,已经攻破三秦,率领军队开出函谷关,收集各路诸侯的军队向东进击楚国,他的意图是不吞并整个天下,不肯罢休。”在这儿,武涉话语中包含着两个问题:灭亡秦朝以后,项羽将天下分为十八个诸侯国,为什么半年不到就天下大乱了呢?最早挑起战端的并不是汉王刘邦,而是燕、齐、赵、代这些地方的王国。表面看来,这些诸侯王为的是自己的地盘大小而争斗,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天下不允许诸侯王国林立,那和战国时代没有什么两样。关中地区一直是秦国经营的地方,刘邦采用“暗度陈仓”之计,很快打败了项羽所封的三个王,将三秦改为汉的行政区域,秦地的老百姓不但没有反抗,而且成了刘邦十分稳固的后方根据地。这除了刘邦曾经有个“约法三章”,让人们看到了他的治国理念比秦朝宽厚,也说明了当时天下希望结束战乱,而结束战乱的更好办法就是没有那么多的王国。韩信是跟从刘邦一路东进过来的,他很清楚这种形势。再一个问题就是,刘邦打项羽,为什么那么多诸侯王拥护呢?难道除了武涉,诸侯王就不知道刘邦的意图是“吞并整个天下”吗?问题正是在于,这些所谓的“王国”的王本来就是项羽册封的,必须听从项羽号令,他们的王国不是“独立王国”。因此,他们都要在楚汉之间做出一个抉择,否则,有可能首先遭遇刀兵的正是他们。韩信应该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受封为齐王可以立足,自立为齐王难以立国。

刘邦可以失利不会失败。站在刘邦一边可以胜利,站在项羽一边不可能胜利。

武涉和蒯通都有一种说法:韩信站在刘邦一边,则汉朝胜利,站在项羽一边,则楚国胜利。实际上,这两人的说法只说对了一半,韩信站在刘邦一边,刘邦胜利,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不需多说。假如韩信站在项羽一边,项羽会胜利吗?答案是否定的。向前看,当刘邦仅仅只有巴蜀汉中之地的时候,项羽拥有十七个诸侯国,他为什么没有胜利?等到他众叛亲离,此时几乎是一个孤家寡人的时候,有了一个齐国就会胜利吗?答案肯定是不会!向后设想一下,刘邦暂时失利,退回到函谷关之内,项羽还能够再一次攻破函谷关吗?还是在四年以前,秦二世三年的时候,刘邦从南路韩地进入武关,项羽从北路赵地进入函谷关,秦朝灭亡。本来,按照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可是,项羽自觉着功劳比刘邦大,依仗着强大的军事实力,硬是违反了协议,将刘邦封为汉王。假如项羽、韩信联合攻打刘邦,韩信从北路赵地来到函谷关,项羽从南路韩地来到武关,在利益再分配面前,项羽和韩信还能齐心协力进入关中吗?韩信显然没有这个信心,因此他强调刘邦对他的好处,没有选择自立。即便是能够进入关中,刘邦还可以退到汉中巴蜀地区,项羽韩信却必须做一个了断。历史不会重复出现一个鸿门宴,韩信不是当年的刘邦。

这就是说,韩信站在项羽一边不一定胜利,更看不到未来利益所在,不可能选择站在项羽一边。

那么,按照蒯通的说法,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可能吗?

刘邦不可能让这种局面维系下去,一旦他和项羽形成暂时妥协局面,他马上就会腾出手来对付韩信,而韩信很快就会失败。

当刘邦和项羽谁也没有胜利把握的时候,韩信居中调停趁机自立,刘邦和项羽是有可能达成停战协定的。不过,这种协议有可能对其中的两方有效,不可能对三方有效。汉元年(前206)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当年八月,刘邦采用了韩信的建议,兵出陈仓,很快打败了项羽用来监视他的三个秦地之王。一个立足未稳、兵力有限、经济基础并不雄厚的刘邦,刚刚过了七个月就撕毁了“停战协议”,如今已经占有国家一半土地的汉王,会容许一个曾经是自己部下的韩信耀武扬威吗?就在韩信拒绝了项羽联合的说辞以后,刘邦和项羽达成了协议,平分天下。可是项羽刚刚准备回彭城去,刘邦又一次撕毁了停战协议,还没有等项羽喘过一口气来,追着项羽的 *** 就打了过去。这时候,刘邦并没有得到韩信的帮助。既然大家都知道刘邦是志在天下,一个从刘邦阵营中出来的韩信,不可能不知道刘邦不会允许天下三分局面的出现。

问题在于,假如出现鼎足三立的局面,刘邦撕毁协议,首先对付韩信,会有多大的把握呢?

韩信本来是项羽手下的一个小官,转投刘邦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其志,由于萧何的推荐,刘邦任命他为大将军,这也让他有了领兵打仗大展身手的好机会。汉二年(前205),刘邦兵败彭城,退回到荥阳。这年八月,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韩信攻克魏国后,又摧毁了代国。这时候,刘邦在荥阳的战事却非常吃力,尤其是兵力严重不足,刘邦立刻派人调走了韩信的几乎全部军队,开往荥阳前线。刘邦为什么能够调走韩信的军队,不用说,所有的人都知道,韩信的军队首先就是刘邦的军队。打败项羽以后,刘邦用突然袭击的 *** 收走了韩信的军队,并没有引起丝毫的震动,说明这支军队的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更高领导是刘邦而不是韩信。更为重要的是,韩信手下带兵的将领是刘邦的老部下曹参、灌婴,这两个人是刘邦早期的起义弟兄,对刘邦忠心耿耿,韩信自立为王,必须首先解决了这两个人的问题。假如这两个人反戈一击,韩信立刻就会变成孤家寡人。从利害关系上来说,刘邦实际上已经拥有多半个中国的土地,间接控制着赵代等地,当他和韩信对敌的时候,完全可以拿出两顶王帽子送给曹参、灌婴,韩信不过区区一个齐国,他能给曹参、灌婴什么名号和地盘?所以,张良对刘邦说的是“变乱”,是眼下没有能力阻止,而并不是像武涉、蒯通说的那样“鼎足三分”。韩信、张良都是当时天下更高层次的智谋之士,他们都明白不可能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而武涉、蒯通除了因为集团和个人的利益,仅仅从智慧上也不能和张良、韩信相比。

项羽也不可能坐视不管,只不过他这时候把刘邦看做是主要敌人,也是一种妥协之计。

就项羽的个人行事风格来说,他同样不会让这种局面维持下去,他所以要派武涉前去齐国有那样一番说辞,关键在于,经过几年诸侯王之间的战争,他已经看得很清楚,刘邦才是他更大的敌人,为了首先消灭这个劲敌,只能对韩信一时忍让。但是,让项羽忍耐一时可以,让他长时间的容许这种局面维持下去绝无可能,尤其是齐国。打败秦国以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天下很快又乱,刘邦进攻三秦、臧荼进攻韩广、陈余进攻张耳、田荣征略齐地,项羽首先征讨的就是齐国。对于刘邦,项羽防的是这个人,而不是看上了他的地,曾经的三秦之地和首都咸阳,项羽轻而易举地放弃了。齐地则不同,齐地是他的后院,决不允许属于他人。假如真的暂时形成三分局面,等到缓过一口气来,不仅刘邦要对韩信动手,项羽也会对韩信动手,甚至会出现刘、项共同对付韩信的局面。

后世三国的出现,相当于从春秋到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而楚汉之争时期,相当于三国归晋时期,这时候天下的趋势是统一,统一的趋势是绝不会容许一个新的国家出现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06/319995.html

“韩信的地位:韩信自立为王历史会另有一个三国?” 的相关文章

陈济:明朝时期史学家,他为何被称为两脚书橱?

陈济:明朝时期史学家,他为何被称为两脚书橱?

陈济,明朝史学家,今属江苏常州人,陈洽兄。以布衣召为《永乐大典》的都总裁。书成,授右春坊右赞善,为皇太子所重,五皇孙皆从受经。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人物生平陈济自幼博学强记,读书过目能诵。口诵手钞,经史百家无不贯通,时称“两脚书橱”。洪武十八...

康君立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康君立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康君立是李克用十三太保之十二太保,与八太保李存璋两人是十三太保里最早跟随李克用起兵的功臣。康君立在帮助李克用崛起的过程中立了很大功劳,最后仅因为说错一句话就被李克用赐死。为何立下大功的康君立会因为一句话被杀呢一,...

姜维北伐是在何时?为何要等十多年?

姜维北伐是在何时?为何要等十多年?

历史上的北伐大事记中,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蜀汉北伐成为了耳熟能详的典故,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国时期,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随即,蜀汉的北伐行动终止,大军撤退。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经过一系列上层权力调整,以及恢复国力,隔了好几年才又开始兵...

李自成当了42天皇帝就下台了 李自成都做了什么事情

李自成当了42天皇帝就下台了 李自成都做了什么事情

还不知道: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皇帝,42天里他都干了什么?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大顺军,越战越勇,打到了北京城下。这年正月时分,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起年号为“永昌”,大有称帝的架势。可到了崇祯跟前,他却并不想逼皇帝退位。李自成的诉求是,封他为西北...

施绩:东吴中后期名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

施绩:东吴中后期名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

施绩(?—270年),字公绪,丹阳故鄣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原名朱绩。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之子,吴少帝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施”。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施绩有将领之才,转战四处,是孙吴中后期的大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官至上大将军、左大司马(当时东吴最高武职)。人物生...

袁绍到底是什么样的 袁绍和演义写的一样吗

袁绍到底是什么样的 袁绍和演义写的一样吗

对袁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真的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么不堪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现在提及三国里的袁绍都必须说:“外宽内忌,性迟多疑,好谋无断,刚愎自用 ”但实际上袁绍真不是这样的人,袁绍极度被低估了。实际上,袁绍这人非常不安分,野心极大极有手腕,一个庶出的世家子弟做到...

是仪: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是仪: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是仪(生卒年不详),本名氏仪,字子羽,北海郡营陵县人 ,三国时期吴国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仕东汉、东吴两朝,早年曾在本县营陵县及本郡北海郡任官,后在东吴历任骑都尉、忠义校尉、裨将军、偏将军、侍中、中执法、尚书仆射等官。先封都亭侯,后进封都乡侯。年八十一岁时病逝,死...

孙权杀关羽的原因是什么 孙权是真的傻吗

孙权杀关羽的原因是什么 孙权是真的傻吗

对孙权杀关羽是不是傻?原来背后有一大阴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提及三国“刘关张”,这三人遂非同袍,但情同手足,佳话传颂千年,更被后人奉为情义经典;尤其是二爷“关羽”,豪情万丈,义字当头,三人中可称翘楚。说到这里问题也来了,“关羽”最后一战被东吴吕蒙擒杀,大哥“刘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