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奇才缘何多是书生:解密历史上那些书生名将
经典史诗《长征组歌》曾一度唱红大江南北,其旋律和歌词也广为人知。其中第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以非常钦佩的语调唱出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样的赞叹。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提出“武装夺取政权”的人,并非军人出身,而是来自湖南乡村的教书先生。你若留神就会发现,历史上那些善于用兵的人,往往都是书生。他们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用起兵来却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南朝宋文帝意欲北伐,武将沈庆之以为不可,极力予以劝谏。文帝不听,反让两个文官向沈庆之发难。沈庆之说,耕田就该问农夫,织布就该问织女。皇上现要出兵,却与白面书生商量,这事怎么能成呢?自此,人们就用“白面书生”代指缺乏实际经验的读书人。那些仕途失意、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也常常以“百无一用是书生”自嘲。其实,这种自嘲并非出自真心,而是夹杂着抱怨和不服,一旦仕途得志,也多半不会再拿书生说事了。那么,书生真的像沈庆之说的那样不会用兵吗?
有点阅历的人都知道,在我国历史上,真正会用兵的恰恰是书生,而且例子很多,历朝历代都有。近一点的如曾国藩,一生治学修身,专精于为学之道、养心之道、自勉之道、成事之道、交往之道、用人之道、为政之道,可他领导的新军,训练有素,管治有方,打了不少胜仗。曾国藩的旗下,16位统领以上的高级军官中,书生出身转武行的11人。
远一点的如春秋时期的孙武、三国时的孔明、汉代的张良等,都是读书人中大名鼎鼎的神机军师。南朝梁有个叫陈庆之的文弱书生,“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身板不壮,武艺稀松,连骑马射箭都有些吃力,可他带兵有方,用兵如神。他四十一岁始得拜将,十五年军事生涯征战无数,从无败绩,且每每以少胜多。他所指挥的七千白袍军,数次大破北魏军。
一个满脑子诗书礼乐的文人,所以能用兵如神,道理其实很简单:杀敌尤勇,用兵唯谋。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要素中,兵多将广、粮草丰足、军纪严明、训练有素、天时地利、民心所向等项固然重要,但若不懂谋略和兵法,再强大的军队也要吃败仗。这也是刘备为何三顾茅庐、曹操为何痛失郭嘉、孙权为何哭周瑜的道理所在。
现代人才分类学将人才分为开创型人才、经验型人才、敏行型人才、专业型人才、谋略型人才等八大类。上述善于用兵的书生,在古代一般称为军师,在现代则应属于谋略型人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谋略型人才对于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国家也好,军队也好,集团公司也好,智囊、智库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只有方向正确,所有的努力才有意义,国家和社会也才能向正确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