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项羽为何不称帝?项羽不称帝的难处在哪里
公元前206年,项羽赶在刘邦的 *** 后头进了秦都咸阳。又在“鸿门宴”上搞定了刘邦,确立了自己在诸侯中的老大地位。至此,项羽的威望达到顶峰,有了皇帝的底气。可是,他只给自己确定了个“西楚霸王”的名号和地位。杀了秦的末代国王子婴,烧了秦的宫殿设施,断了秦的王气。项羽不打算享用的咸阳皇家设施,也不愿让别人安然享受。项羽自己则带上麾下的精兵强将,虏获而来的珠宝财富,回楚地找“衣锦还乡”的土豪感觉去了。秦灭以后,项羽功高盖世,他为啥不称帝呢?有历史专家表达过看法,认为项羽的更高政治理想是灭秦复仇,振兴家族在楚地的地位和影响。项羽灭秦以后,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更高政治理想,还让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名望和地位,凌驾于天下诸侯之上。项羽算是志得意满,自然就没下一步治理天下的政治打算了。当然,他可能不象自己的政治仇敌秦始皇一样,以称帝为荣。皇帝,是秦始皇热衷的政治形式,项羽自然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摧毁皇帝及其一手撑控的政治体系。而不是承其衣钵,换汤不换药,让天下人视之为与暴秦一样的同类。我认为,项羽之所以没称帝,不一定是他的本意。以当时的情景来说,确实有其政治障碍。
一、按古代的政治程序,皇帝不是自封的。皇帝是天子,天子名誉和身份的确立,至少得在形式上,由众多极有影响的实力人物,代表天下苍生,黎民百姓,歌功颂德,评善摆好,拥戴劝进。这种形式,哪怕走过场,甚至自编自导也行。如果谁连这套形式也玩不起,擅自称帝,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人人得而诛之。后来三国时期的袁术,本来无德无能。在朝在野,周旋大半生,泛善可陈。却凭着从孙策手里诈骗来的传国玉玺,就恬不知耻称帝,就是这下场。袁术称帝后,立即在当时的诸侯中,成为过街老鼠。连反复无常出了名的吕布,也不敢和他近乎。吕布本来和袁术结盟,两人互相利用,对付曹操、刘备。公元197年,袁术称帝后,吕布便在曹操的运作之下,和袁术决裂。吕布,曹操、刘备、孙策还结成反袁讨逆联盟。几路大军发起向心攻击,杀向袁术的老巢寿春(今杨州一带)。袁术最后是兵败势穷,死的很难看。总之,没有盖世功业和政治军事大腕们同心协力,拥戴劝进。想当皇帝,门都没有。而且,建功立业和猛人拥戴,这两大条件,缺一不可。当时,项羽头上还有个名正言顺的楚(怀)王,是包括刘邦在内的楚军拥戴,诸侯默认的灭秦政治总代表。就是有人出头拥戴,执意推出新的皇帝人选。这唯一的政治候选人,也只能是楚怀王,轮不到项羽出人头地。所以,后来项羽设法害了义帝(楚怀王),也是为了搬掉影响自己政治前途的绊脚石。
二、项羽在诸侯中,虽然实力最强,征战最力,威信更高。但其他诸侯并没在心里服他。更没多少人觉得项羽有高人一等的政治资本。因为在反秦义军崛起的各路诸侯中,多是六国旧贵族或其后代,总之是有响当当的王者血统。而项羽的祖上,只是楚国旧将,并没王族血脉。所以,义军中的诸侯,并没把项羽看的有多尊贵。后来虽然项羽把义帝(楚怀王)做了,天下诸侯不仅没顺势把他尊为更高政治领袖。反而或公开或暗里,把项羽视为弑主叛上和大逆不道的暴戾之辈。大家都寻找机会闹腾起来。自然,更没人愿意出头拥戴项羽登上皇帝宝座了。
三、六国旧贵族在反秦大起义中,投机钻营,跻身义军队伍,取得一席之地。本意都是复辟旧制,夺取被强秦革去的一方霸权。所以,他们极不愿意重新捧个皇帝顶在头上。在一统天下、封建专制的政治格局中,丧失独霸一方的合法地位。自然没人领唱拥戴和劝进项羽称帝的政治高调。
四、按照古代的传统理念,只有功高盖世,扫平四海,德望齐天,亲力亲为,一统江山,众望所归的英雄人物,才有资格得到帝王的称号和尊荣。而项羽指使人杀了义帝后,天下纷争,四海不宁。如此,项羽就更没称帝的政治条件了。
五、项羽虽然长于征战,却没随之而起的德气文采和治世安民的明智韬略。对于持不同意见的个人影响和集团势力,只是简单粗暴的压服制裁,征战杀伐。所以,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庶民和文士,也没看好项羽。反而编派出乡歌童谣,有意贬低中伤。所以,项羽的社会基础也很差,民心不向,人气不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