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曹军谋士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集体发挥失常?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7-15)280

你真的了解赤壁之战为何曹军谋士集体发挥失常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三国故事脍炙人口,如果说三国最霸气的君主,大多数人一定会说曹操。陈寿的《三国志》称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如果站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下,这么说就有些过誉了。

曹操的成功,经过了不断的对外征伐和对内斗争。除了他个人的雄才大略,来自颍川集团的奥援,也是他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

曹操俨然成了国民偶像

当曹操刚刚迎奉天子的时候,他还不能随心所欲的大权独揽,更不会像影视剧中那样,在还没打败袁绍的情况下,就大肆屠杀汉臣。

从这一时期开始,曹操的头上始终悬着达摩克里斯之剑。如何处理与汉室皇权、颍川集团的关系,决定了曹操能否在公元208年,开启夺权代汉的征途。

1。汉室借尸还魂与曹操独孤求败

天子是君,曹操是臣,如果君臣各守其道,原本是能相安无事的。然而东汉末年的皇权,经过外戚、宦官的你争我夺,已经沦为敲骨吸髓的工具。桓灵二帝本人,更是昏聩不明荒淫无道,以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

自李傕郭汜之乱以后,天子一度亡命于野,食不果腹。而当初朝廷为了平定黄巾之乱,解锁了州郡自主的大权。如今群雄并起于州郡,脆弱的皇权对他们来说,除了象征东汉的正统存续以外,已经没有任何权威。甚至在世家领袖袁绍的眼里,这样的天子连争夺的价值都没有。

曹军谋士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集体发挥失常?

在这样的局面下,颍川集团的“话事人”荀彧,力主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于是已经失去权威的汉室朝廷,在颍川集团和曹氏军团的努力下,重新构建起来。但归根结底,皇权势力、颍川集团、曹氏军团,只是互相利用的 *** 而已。

乱世的烽火,暂时毁灭了两汉以来的儒教本位君主集权政治形态,汉室天子的正统号召力,无非是借着文化的惯性死而不僵,而这种惯性恰恰在颍川集团中占据主导。

然而汉室朝廷的物质基础,毕竟源自曹操军 *** 的屯田政策,因此唯有曹操才能重建汉朝的实体,包括经济、体制和军事力量。而人才济济的颍川集团,又为早期曹操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助力。因此,以天下为己任的颍川集团,自然成了协调两方的“万金油”。

汉室有名分,曹操有实力,看似是非常和谐的组合。但是在君主集权政治的思想惯性下,皇帝和他身边的人,不希望曹操大权在握,时刻都想着借尸还魂。从公元196年曹操迎接天子都许,一直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由皇权间接发起或归因于皇权的政变,伴随了曹操的后半生。

不过,在公元200年董承之变的时候,曹操早就对此有所防备。公元204年,曹操夺取邺城,河北袁氏败局已定,此时他便着手寻求自身权力的合法性。而他首先要面对的阻力,却是他的老战友荀彧。

2。皇权笼罩下的理想之血

要分析曹操和荀彧的矛盾,首先要厘清东汉王朝的体制特色。东汉开国之初,刘秀目睹了西汉末年的王莽代汉,做了皇帝以后十分提防强臣。于是亲自掌握大权,架空地位尊崇的三公,将政事都归尚书台管理。

尚书台处在皇帝的宫禁之内,因此直接听命于天子,使得皇权得以直接掌控朝廷。这一体制一直延续到汉末,到了曹操迎天子之后,在汉室皇权、颍川集团、曹氏军团的三方共谋之下,任用荀彧以侍中的身份,守尚书令一职。

荀彧出身于汉末的经学世家——颍川荀氏,而儒家经学自董仲舒以来逐渐成为汉室官方意识形态的一门学问,也就是以儒学为主、综合百家,服务君主集权的一种思想。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对这一学问进行了重大调整,弱化了“天人感应”限制皇权的思想,强化了“大一统”理念的“王道三纲”,从而正式确立了经学思想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崇高地位。

随后,经学在百余年中根深蒂固,并培养出了一批以此为进身之阶的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世代为官,逐渐把持高位和舆论导向。到了东汉后期,皇权常由外戚宦官代言,此时的皇权上无天意束缚,下无强相制约,因此成为他们满足私欲的工具。

曹军谋士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集体发挥失常?

缺乏限制的皇权在乌烟瘴气的欲望熏染中,肆无忌惮的劣性质变,激起了一批经学世家或名士的激烈批评。于是皇权掀起了三次“党锢之祸”残酷镇压,导致东汉末年的世家大族,早已对皇权大失所望,这也正是袁绍藐视天子的根本原因。

世家大族在东汉后期多与皇权为敌,但眼见皇权衰落后天下并未变好,于是对是否要推翻汉朝产生了疑问。荀彧和他的颍川集团,正是这种经学世家和士人的代表。

曹操与荀彧的诉求不一样

因此当曹操军团的利益和皇权产生冲突以后,尽管荀彧未必认可皇权,但他依然会惯性的站在汉室一边。这种政治上的困惑性,再加上他高洁傲岸的个性,决定了荀彧最终的悲剧结局。

3。曹操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公元200年,董承一党声称奉“衣带诏”诛杀曹操,结果事败,被定性为谋反而族灭。这一事件无疑在皇权和曹操之间,制造了矛盾的裂痕。荀彧作为两个势力的中间人,似乎没能阻止反曹情绪的滋长,险些酿成大祸。这虽然不能说是他的责任,但足以让曹操重新审视三方势力的关系。

从官渡之战开始,直到公元204年夺取邺城,整个北方的局势来了个180度大反转,曹操取代袁氏成为新的霸主,自领冀州牧一职。此时立刻有人建议,请曹操改东汉十三州为上古九州,令天下宾服。

且不论这个建议的逻辑是否正确,他的关键意图是扩大曹操的冀州。因为在上古九州时代,冀州是“天下中州”,地位为九州更高,地盘也非常广大,一旦恢复,无疑会让曹操军团的权势大增。

然而荀彧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曹操刚刚夺取邺县,海内惊骇,各州各郡都害怕自己的地盘被夺,如果此时强行兼并大州,必会激起各地反抗。不如等到安定北方之后,修复汉朝的故都,再南下问罪刘表,让天下都明白他“兴汉讨贼”的宗旨,那时大局已定,再议古制不迟。

荀彧这么一说,原本就要同意九州制的曹操,不得不把这事暂时搁置了(《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太祖将从之,彧言曰……太祖遂寝九州议。)。

荀彧之言,虽然是老成谋国之论,却有意无意的忽视了曹操的根本利益。从迎奉天子之后到现在,曹操的正式官职一直是司空行车骑将军。“司空”是三公之一,本无实权,“行”则表示 *** ,车骑将军虽然是三公之阶,又能开府,但曹操的“行车骑将军”俨然是一个“临时工”。

曹军谋士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集体发挥失常?

更何况,曹操在平定董承之乱时,还杀死了他的女儿——身怀龙种的董贵妃,而自称持有“衣带诏”的刘备依然逍遥法外,客居在刘表麾下,时时惦记着北伐。

董贵妃之死是曹操的心结

如果说,之前天子在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不得已向曹操“出售”权力,换取他的保护和支持。那么随着北方大局略定,曹操还有什么理由顾及天子的感受呢? 于是在公元208年六月,曹操废除三公,仿效汉初的制度,自领丞相。

3。最后一次三方媾和

曹操废三公,称丞相,其实是改易制度的一件大事,然而历来不被人们所重。从西汉到东汉,皇帝把相权分为三公,又架空三公,独任尚书令,目的无非是削夺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将权力充分集中在自己手中。

因此,西汉初年的丞相,其实是两 *** 臣制度性的巅峰,其权力范围和政治地位都远远超出东汉时代的任何具体职位。而且丞相时代的尚书令,不过是尚书台一个管理文书的小官。

所以曹操当丞相无疑是对东汉体制的颠覆。如此重大的制度改革,曹操是如何争取到颍川集团和汉室皇权的认可,而顺利实现的呢?

其一,曹操的实权其实很大,而且是三方共谋的结果,为曹操顺利过渡到丞相提供了权力基础。

前文已述,曹操的正职权力不小,只是地位不稳。但是在迎奉天子之前不久,曹操还曾被授予“假节钺、录尚书事”的重大特权,这给了曹操充分的权力上升空间。

“假节钺”是战时授予大臣的更高特权,掌握二千石以下官吏和其它节将的生杀大权。“录尚书事”顾名思义可以管理尚书台事务,节制尚书令,是位高权重之人的加官。这是天子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送给曹操的一份权力大礼。

尽管这两项权力,在后来的历次官职变动中,史籍都没有赘述,但是在当时混乱的局面下,天子应该也没有能力收回成命。

所以曹操的实际权力,早已在两大特权的影子之下疯狂滋长,再加上平定北方的功勋威望,也只有汉初的丞相一职,才配得上当时的曹操了。

其二,刘备的“衣带诏”已不合法,“拨乱反正”的紧迫性,让天子不得不承认曹操的丞相地位。

在曹操一方的官方语境中,董承之乱已经被定性为谋反,因此刘备的“衣带诏”自然是子虚乌有,刘备自然也是矫诏谋反。

但是,刘备客居在荆州刘表处,由于刘备的活跃再加上刘表的支持,“衣带诏”的问题俨然成了曹操的单方面认定。如果曹操不能为自身的合法地位张目,那么“衣带诏”自然也会变成刘备和刘表的政治优势,这就等于默认了“衣带诏”的合法性。

所以,曹操必然要求汉室明明白白的支持自己,让自己的权力合法化,这样才能抵消“衣带诏”的负面影响。而无论“衣带诏”实际上是真是假,天子都不敢公开和曹操的矛盾,荀彧作为中间人也不会赞成。于是,当曹操提出自为丞相的要求以后,汉室唯有言听计从。

其三,面对以荀彧代表的经学世家,曹操聪明的喂了他们一颗糖,实际却是糖衣炮弹。

公元208年上半年,曹操从匈奴迎回了蔡文姬。蔡文姬之父蔡邕,是著名的通儒大家、书法大家,身为名士广有声誉,而且和曹操有“管鲍之好”,是一对忘年交。

曹操这一举动,既是让蔡邕的血脉回归故土,也是向世家大族展示了自己尊师重道的形象。文艺作品由此联想出曹操和蔡文姬的爱情故事,但实际上,曹操此举也必然倾注了政治用意。

政治软弱的荀彧果然中招了,在他的理想中,曹操依然是那个为了汉室奔走呼告的热血将军,礼贤下士,从善如流。他恐怕没有料到,成为丞相的曹操,再也不是他这个尚书令能够制约的了。今日的糖衣炮弹,四年以后终于完成了致命的一击。

5。一场失败的战争开启一个王朝

废公称相,根本上是曹操为巩固权力以自保,而采取的权力合法化手段。

这一次,曹操通过隐秘而稳健的手段,化解了荀彧的掣肘而顺利成功,即便是聪明狂狷的孔融,也被老老实实的关了起来。

但是,刘备和他手中的“衣带诏”依然在世,威胁权力合法性的心腹大患,仍然没有解除。于是,曹操奇袭荆州打跑了刘备,从荆州一路追到了赤壁,然后出人意料的败了。在这次失常的发挥中,不光是曹操本人骄傲自大,就连少了郭嘉的四大谋士,也没见任何正常发挥,难道这只是巧合么?

根据史书记载,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四人,除了贾诩建议曹操在荆州安民乐业,使孙权不战自败以外,其他三人均没有对进军孙权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其中,荀彧荀攸二人连参与的记载也没有,荀彧只是前期献上了奇袭荆州之策,而程昱只是向众人分析了孙刘联合的必然性。而且,贾诩的建议也被否决了。

联想到诸葛亮和周瑜对曹军实力的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曹操东征孙权,在内部本来就不被众人看好,这很可能是曹操在拿下荆州以后,一个突发奇想一意孤行的决定。但是,曹操一意孤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消灭刘备,让自己的合法性完美无瑕么?

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史籍关于曹操一方赤壁之战的谋划描述甚少。但是,我们依然能从曹操在战后的行动轨迹,来推测曹操发动战争的目的。

此后到公元219年,刘备的在汉中、荆州对曹操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巨大胜利,曹操夺权代汉的计划被强制打断。他本人也不得已说出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的名言,于公元220年去世。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赤壁之战的失败,恰恰开启了曹操夺权代汉的步伐。赤壁之战无论胜败,曹操都能在战后取得政治上的主动,这根本就是曹操为了政治目的而发动的战争。

故而当客观条件对曹军并不有利而曹操仍要强行进攻,这或许就是四大谋士失语或反对的原因。甚至在此战之后,程昱还被曹操“杯酒释兵权”,一度传出谋反的流言,这似乎也和他在赤壁之战前的言论不无关系。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这四位谋士除了贾诩之外,无不和荀彧过从甚密。可见,颍川集团及其政治盟友,面对曹操不顾客观条件强行攻打孙权,基本也保持了不支持不反对的冷漠态度,这或许是猛然觉察到曹操的真实意图,但也只能静观其变了吧?毕竟颍川集团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政治团体,最后为理想殉道的,也只有令君一人。

现在,当我们重新审视曹操在公元208年的行动,从称相到南征,自有一套完整的政治逻辑。不顾军力缺陷、强行东征的决定,并不是一句“骄傲自大”就能说清的。

至此,曹操在内部的政治博弈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那个不可一世、城府极深的阴谋家曹操,此时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07/325837.html

“曹军谋士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集体发挥失常?” 的相关文章

汉唐两朝的文官是如何晋升的?有何考核项目?

汉唐两朝的文官是如何晋升的?有何考核项目?

汉代和唐代在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汉代、唐代是我国行政法制史上比较重要的两个阶段。自汉朝以来,有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详实的官吏选拔管理法规。而唐代对科举制度的完善开启了我国官吏选拔管理制度的新篇章。对于汉唐两代官吏晋升制度的比...

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但均未被采纳

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但均未被采纳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

夏侯渊被黄忠斩杀之后 他死的对曹魏影响有多大

夏侯渊被黄忠斩杀之后 他死的对曹魏影响有多大

还不知道: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对曹魏影响有多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夏侯渊是曹操部下的一员重要猛将,可是却在定军山被蜀汉老将黄忠斩杀,这在三国历史上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大事,不仅如此,夏侯渊之死,对整个曹魏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说他影响到曹魏后期的发展也不为过。...

王凌: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屡立战功,不满司马懿专擅朝政

王凌: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屡立战功,不满司马懿专擅朝政

王凌(172年~251年6月15日),字彦云,太原郡祁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司徒王允之侄。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凌出身太原王氏祁县房。举孝廉出身,授发干县令,迁中山太守。颇有政绩,迁司空(曹操)掾属。魏文帝曹丕即位,拜散骑常侍、兖州刺史。参加洞口之战...

早年间曹操能吸引众多人才,靠的是什么?

早年间曹操能吸引众多人才,靠的是什么?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马援是东汉著名的伏波将军,也是说出“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老将军。他本是割据势力隗嚣的大将,后来先后见了公孙述和刘秀,马援说出了上面那一段话。马援所处的时代,正是王莽代汉之后,...

何进手里握着兵权为何除不掉十常侍 何进引董卓进京的原因是什么

何进手里握着兵权为何除不掉十常侍 何进引董卓进京的原因是什么

还不知道:何进兵权在握,为何不直接杀了十常侍,却要引董卓进京?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如果说曹操、刘备和孙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新格局,那么何进就是这场政治洗牌的荷官。为了能在汉灵帝死后的东汉政局中大权独揽,掌握着天下所有兵权的大将军何进,决心铲除敌对势力宦官集团。有人...

三国时期马超与颜良二人的实力怎么样?

三国时期马超与颜良二人的实力怎么样?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马超和颜良都是汉末三国猛将,当然,张郃和徐晃作为曹魏五子良将,自然也不差,但是,在演义中,马超二十合击败了张郃,颜良二十合击败了徐晃。马超和颜良,同样都是二十合打败对手,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究竟谁更厉害呢?先看马超二十合打败张...

马超在蜀汉为何没有什么大作为?原因是什么?

马超在蜀汉为何没有什么大作为?原因是什么?

马超,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马超,字孟起,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父亲马腾。汉朝偏将军,都亭侯。马超义无反顾地与曹操为敌,天下震惊。潼关之战,马腾杀得曹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割须弃袍,狼狈逃窜。曹操称马腾不减吕布之勇,感叹道,马儿不死,吾...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