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灭西突厥之战是怎么回事?为大唐赢得了空前辽阔的版图
唐显庆二年,李治派遣大将军苏定方率军攻灭西突厥,史称“唐灭西突厥之战”。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唐朝算得上我国古代实力最强的王朝,强大的表现之一便是拥有广阔的版图。那么大唐更大版图出现在哪个皇帝当政时期呢?既不是英明神武的天可汗唐太宗,也不是开创盛世的唐玄宗,而是在介于二者之间的高宗李治统治时期。
李治是李世民的嫡三子,二十二岁登基,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国富民强的局面。上位伊始,意气风发,登基后第三年便抓住时机,发动了对西突厥的战争,历时六年,一举消灭西突厥,将西至咸海的广大区域收入囊中,打造了大唐更大版图。
战争背景
太宗李世民英明神武,在位时期将周围不听话的国家及部落一一降服,赢得了“天可汗”的尊称。
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大唐军队的身影。天可汗的存在,维护了整个亚洲的安定。而且,李世民这种将危机消除在国门之外,消除在萌发阶段的策略,也为国内人民赢得了安定祥和的生活。
当时,大唐周边只剩两个国家存在不安定因素。一是东边的高句丽,一是西边的西突厥。
高句丽是隋唐几代人的心病,李世民御驾亲征也没有能够征服,制定了逐步消耗高句丽国力的策略。
而西突厥关乎这丝绸之路的畅通,李世民非常重视。成立安西都护府,负责打通商路,并发动了吐谷浑、高昌、龟兹等一系列战争,使大唐的势力在西域逐步站稳了脚跟。此时,在西域广大的土地上,只有一个西突厥有实力与大唐为敌。
然而,西突厥离大唐过于遥远,劳师远征,并非上策。李世民制定了分化瓦解,离强和弱的战略,从政治上进行控制。并安抚归降的西突厥王室成员阿史那贺鲁,任命他为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牵制西突厥。
三征西突厥
李世民驾崩后,阿史那贺鲁蠢蠢欲动,趁大唐主少国疑,大臣未附之际发动了叛乱。很快,阿史那贺鲁征服了十姓部落,控制了西突厥,自称沙钵罗可汗。
随后,贺鲁将矛头对准了大唐,悍然攻打庭州与西州。此举不但中断了商路,更侵犯了大唐天威,李治勃然大怒,下旨征讨。
永徽三年(652),将军梁建方、契苾何力率府兵三万、回纥兵五万讨伐西突厥。本来制定了招降归附西突厥的处月部落,里应外合一举消灭贺鲁计划。但处月部落竟然临阵反水,导致大军没能包围贺鲁,仅将处月部落痛打一顿,便撤兵了。
永徽六年(655),李治派德高望重的老将军程知节(程咬金)为行军大总管,挂帅出征,大有一举消灭贺鲁的决心。
战役一开始顺风顺水,前军总管苏定方老当益壮,率五百精兵就敢追击突厥大军。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胜利在望,然而副大总管王文度嫉妒苏定方的战功,假传圣旨欺骗程老将军,致使唐军错过了战机。随后又犯了杀降的错误。
接连失误导致第二次征讨功亏一篑,程知节一世英名毁于一战。
显庆二年(657),李治知人善任,提拔第二次征讨立下大功的苏定方为大总管,继续征讨。
西突厥众多部落并非铁板一块,十姓部落中矛盾重重,李治命令苏定方利用这个矛盾做文章。苏定方与程知节年龄相仿,虽是暮年,但壮心不已,以一万精兵对阵突厥十万大军而毫不怯懦,取得了大胜,成为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取胜后,苏定方释放了各个部落俘虏,并对他们良言安抚。使本就不很团结的突厥内部更加骚动,苏定方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穷追猛打,期间不断有部落投降,贺鲁被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仓皇逃窜到中亚石国,不料一心向唐,将他的首级送给了大唐。
第三次征讨,唐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西突厥灰飞烟灭。
开疆拓土
西突厥灭亡后,李治下令在安西都护府治下,设立昆陵、濛池二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
原依附于西突厥的中亚各国,米国、石国、安国、疏勒、朱驹半等二十几国纷纷归附大唐。二都护府在这些地区设立了一百二十多个州县,形成了有效的治理,管理范围延伸到今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一代。
后来,中亚吐火罗、罽宾等十六个国家也归附了大唐,大唐又先后建立了八个都护府与一百多个县管理这些地区。大唐的统治范围又从中亚拓展到了西亚,最西部的一个都护府为波斯都护府,位于伊朗东部。
高宗李治上承太宗李世民之威,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毫不手软,从胜利走向了胜利,赢得了空前辽阔的版图,使大唐子孙世世代代引以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