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悲情五丈原大战:诸葛亮全部家底的最后一战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7-31)100

渭水长流,奔向东方;秦岭巍峨,莽莽苍苍。

五丈原,举世闻名的古战场,坐落在关中平原西端的秦岭与渭河之间,1781年前在这里发生的那场激战,让时间从此定格,让寂寞无闻的五丈原从此名扬天下。

一、丞相西驱十万来

写完《诸葛亮:从乡村青年到帝国CEO》(即将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更增添了去五丈原的渴望。不久前终于有机会成行,走进历史现场,去感受、缅怀,更为了解答许多心中的一些疑惑。

从西安沿西宝高速西行,过咸阳、杨陵,由虢镇下,此乃古镇,有3000多年历史,“唇亡齿寒”的典故出此,萧史吹箫引凤、韩信暗渡陈仓也都发生在附近。镇所在处南是秦岭山,北是高塬,中间是2条铁路、1条高速公路及渭河,河上有桥。在渭河桥头向左前方看去,逶迤而下的秦岭将入川道时形成了一处缓坡,左右延展,成为台地,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五丈原。

悲情五丈原大战:诸葛亮全部家底的最后一战

(五丈原卫星图,本人拍摄)

从渭河到五丈原坡下行车用不了10分钟,很近。接着是盘旋的车道,比想像中的要高,要陡。来到原上,特地从车上下来,站在原畔向下面眺望,渭河在视线中已不清晰,在一片片楼群、厂房中时隐时现,倒是新修的高铁和车站十分显眼。再往对面看,那就是史书上屡屡提到的北原,隔川眺望,只觉得宽大、高远,没有想像的那种仄陡,这也加重了心中的某种疑惑。

原上地势较平坦,原畔有一院落,衬着松柏,古朴肃穆,这就是诸葛庙。庙内有诸葛亮的衣冠冢,进庙,为武侯敬了香,又看了历代题刻、碑铭,参观了“诸葛亮历次北伐展览”,再回到庙前的广场,已夕阳西沉。一阵风来,耳边似有瑟瑟之声,是空谷回音?还是真的已经走进了历史?

蜀建兴十二年(234),54岁的诸葛亮率10万大军由汉中出发再次北伐。这是他第6次北伐,8年前他就从成都进驻到了汉中,作为主持朝政的托孤大臣,诸葛亮把北伐看得比权力更重要,所以从那时起他就留在了汉中。然而时也?命也?前5次北伐都未能成功,这一次他用尽了力气,试图最后一击。

在诸葛亮的人生中有两个27年:之一个27年他家乡和隆中度过,在拼命地积累知识,做着准备;后一个27年他追随了先主刘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辅佐先主艰苦创业,建立了蜀汉王朝。27年前他向先主提出了那份著名的战略规划书,从此他一直按照这个规划进行着努力,践行着他对先主的承诺。

还是这样的黄昏,就在脚下这块土地上,诸葛亮向远方眺望时,心里在想着什么?

二、秋风原下久徘徊

诸葛亮站在五丈原上陷入深思时,耳畔吹过的是秋风的天。

此战的前后经过,《三国志》武侯传有简要记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悲情五丈原大战:诸葛亮全部家底的最后一战

(五丈原诸葛亮庙)

这场战役的过程当然复杂得多,细节记录在其他史料中,但仅就上述简略的记载,也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悉大众”。诸葛亮为此战拿出了全部家底,蜀汉总人口不足百万,10人养一卒已达承受之极限,《太平御览》引《诸葛亮别传》记载:“亮有士十万,十二更下,在者八万。”10万人里平时还要有2万人轮休,可见兵力是有限,此次调动了10万人马出征,绝对是倾巢而出了,所以只能胜,不能败,更不能惨败。

二是“由斜谷出”。斜谷是出秦岭山的一个出口,在五丈原的东侧,有古武功水流出,据说现于谷口处修有一座水库,可惜站在五丈原上望不到,此行时间也有限,留待下次了。斜谷是褒斜道的出口,褒斜道是秦岭山中3条古栈道之一,在此之前魏延提出过沿栈道出击关中的计划,为诸葛亮所否决,原因是太冒险,但此次北伐走的却是栈道,说明诸葛亮内心里的某种焦虑。

三是“对于渭南”。渭南,渭河之南,在五丈原下,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后司马懿曾说过一句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按照这个看法,诸葛亮正确的选择应该是顺渭河谷地向东攻击,而不是来到原上据守,一向深通兵法的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四是“分兵屯田”。敌我形成对峙后,蜀军求战,魏军不战,诸葛亮于是分兵沿渭河谷地各处进行屯田,摆同一副稳扎稳打的架势,但这又和急于从斜谷杀出、急于求胜的战略不相符,分田真能解决蜀军长期屯兵的问题吗?诸葛亮真的打算一直在关中对峙下去吗?

面对史书记载难免产生这些困惑,事实也正如司马懿所料的那样,蜀军主力自从上了五丈原就失去了战役的主动权,一直被困在原上,直到几个月后诸葛亮在军中病逝。

所以,以前每看到这一段记载时都会很容易产出几个看法:

1、诸葛亮没有率军东进而死守五丈原,是战略上的错误;

2、诸葛亮分兵屯田改打持久战,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也是一个错误的战略;

3、诸葛亮的进攻还不够主动,比如可以占领对面的北原,由此一路东进,或许结果会有不同。

悲情五丈原大战:诸葛亮全部家底的最后一战

(本人于五丈原处沉思)

三、长星不为英雄在

带着这些问题来到五丈原,试图破解疑团。来到实地,用与古人同样的视角去观察和思维,或许更容易得到灵感吧。站在五丈原上,日薄西山,轻风吹过,脑海中盘旋着的一直都是这样的问题。

五丈原,背高山面深谷,扼要冲,易守难攻,当然是要地。但敌人如果不来攻,如果跟你耗着,那优势岂不成了包袱?要地岂不成了死地?

这绝非臆想,就在6年前,深为诸葛亮赏识的马谡奉命去守街亭,街亭的大致环境与此地差不多,两面是山,中间是关陇大道,魏军沿大道东来,如果能守住街亭使之不能通过就是胜利,可马谡看完战场立即下令上山,他的理由是下面不好守,山上居高临下敌人无法攻击。

马谡力排众议上了山,魏军来了,可人家不攻山,就这么在山下等着,山上缺水,马谡不得已下令向下冲锋,结果一个个蜀兵成了弓弩手的移动靶。

五丈原难道是第二个街亭?以诸葛亮对兵法的精通,显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之所以选择五丈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看着下面的河川,突然想到渭水分田也许正是他的理由,面对强大的敌人,诸葛亮或许想到攻击长安把握并不大,但如果撤军的话,负面影响又非常大,不仅对他个人,对蜀国国力来讲这种反复出击又无果而终的事也越来越不能承受。所以诸葛亮选择了折中的方案,他要在关中长期驻守,渭水分田就是作长期驻守的尝试。

由五丈原下沿渭河西行,不多远外即是宝鸡市区。宝鸡,汉末三国称陈仓,5年前,诸葛亮亲自率数万大军与魏将郝昭率领的1000多守军在陈仓相遇,诸葛亮连攻20多天竟然未下,只得退军。此次兵出斜谷,某种程度上也是为避开陈仓,占领五丈原,陈仓的战略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悲情五丈原大战:诸葛亮全部家底的最后一战

现在,如果以五丈原为东止线,将陈仓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悉数占领,与陇右就联成了一片,等于把魏、蜀“国境线”前推到了关中,即使不拿下长安,也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这是一种持久战,虽然不符合此前蜀军制定的战略计划,但这也是当前最稳妥的方案。进攻北原,由北原向东攻击,这个方案诸葛亮也曾想过,并派兵向位于北原的阳遂发起过进攻,但被魏将郭淮击退。此次五丈原之行,回程时专门是从北原走的,由蔡家坡镇上一大坡,来到原上颇为惊讶,原来上面是一马平川,公路从五丈原镇所在的岐山县县城经过,蔡家坡去岐山县城的这一段竟然是直向北的,走了几十分钟才到,从岐山县城再向北数里才是周王庙所在的北山。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北原不是五丈原那样的“原”,是与八百里秦川无异的一马平川,岐山以东分别是兴平、杨凌、咸阳,三国置雍县、郿县、美阳、槐里,都是重镇,上北原与在北原下差别不大,如果暂不攻长安,那也就没有上北原的必要了。

人算虽如此,但敌不过天算。长期的操劳让诸葛亮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这一年8月里的一个深夜,人们发现五丈原西南上空一道流星划过,落在了五丈原的附近。

不久,诸葛亮就病逝了。

四、心外无刀谁握刀?

有人说,诸葛亮早已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五丈原上他能做的其实只是等待,等待生命的终结,等待可以去追随先主的那一刻。

不过在我看来,1781年前的那个秋天,五丈原上也许真的有一个寂寞而巨大的等待,但等待不是死亡,而是奇迹的发生,是复兴汉室壮志的实现。

关于诸葛亮北伐,有人认为以当时魏国和蜀国的实力对比,蜀国战胜魏国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无视这一现实连年兴兵,给蜀国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老百姓苦不堪言,蜀国国力因此更加衰弱。但是,作为蜀汉的托孤大臣,诸葛亮继承先主遗志,不贪图安逸享受,励精图治,竭尽全力进行北伐,无论结果如何,这样的精神和毅力都应该称赞。

还有人认为诸葛亮通过北伐来打击异已,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力,这更是荒诞不经,别的不说,就说诸葛亮的家庭,弟弟诸葛均随他入蜀,名不见经传,事迹湮没无闻,也没有活跃于政坛;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和其他官员子弟一样到北伐前线服役,并死在了前线;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后虽任要职,但那是在诸葛亮死后,而且他能为国尽忠,受到称赞。

如果诸葛亮另有企图,成为司马懿那样的人,以他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难做到的,要是那样诸葛均、诸葛乔、诸葛攀早就被培养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那样的接班人了。

诸葛庙门口的广场上立着一尊石碑,上面刻着“心外无刀”几个大字。心外无刀,也许是想表达对诸葛亮心战实践的敬仰和总结吧,望着这几个斑驳入石的大字,总想上去抚摸一下,不为亲近历史,只为触碰一下石上的刀痕。

心外无刀,其实心才是刀!因为有心,所以成刀,所以壮烈!

悲情五丈原大战:诸葛亮全部家底的最后一战

(心外无刀,作者拍摄于五丈原)

五丈原归来,成小诗一首,作为此行的记念:

十万子弟出斜谷,渭水分田欲报蜀。

武侯呕血增忧恚,宣王免战问饭否。

心外无刀谁握刀?原下有虎难缚虎。

长星不为英雄在,坠向天边随先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07/328632.html

“悲情五丈原大战:诸葛亮全部家底的最后一战” 的相关文章

汉朝在和匈奴和亲的时候 汉朝皇帝为何只嫁不娶

汉朝在和匈奴和亲的时候 汉朝皇帝为何只嫁不娶

汉朝与匈奴和亲,为何汉朝皇帝从来不娶匈奴公主?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自古以来,就有将中原女子,远嫁边疆和亲的做法,到了西汉更是频繁,西汉与匈奴也因此有着长期的和亲关系。据记载,西汉时期就有数名宗室女子,远嫁匈奴进行和亲,而最著名的一次和亲便是昭君...

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发动北伐?有何目标

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发动北伐?有何目标

诸葛亮执政期间,对曹魏发起了五次北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后,五次北伐中原,最终病逝于五丈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后世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以蜀汉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北伐,甚至是诸葛亮的北伐拖垮了蜀国。而对于诸...

诸葛诞: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诸葛诞: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琊郡阳都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诸葛诞在仕途中几经沉浮。嘉平三年(251年),迁镇东将军、扬州都督,受封山阳亭侯。带兵攻打东吴,失利于东兴之战。后配合大将军司马师平定毌丘俭、文钦...

马超背叛张鲁投靠了刘备,为何却不得重用?

马超背叛张鲁投靠了刘备,为何却不得重用?

马超背叛张鲁投靠了刘备,为何却不得重用?即使他后来成为了蜀汉的骠骑将军,但是,马超却没有掌握什么兵权,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其中原因,给大家一个参考。一首先,在古代历史上,存在 “金吕布,银马超”的说法,对于勇猛无敌的马超,经常被人们拿来和吕布这位将领相提并论。众所周知,吕布被称之为...

宣太后有着怎样的经历?她改变了历史进程

宣太后有着怎样的经历?她改变了历史进程

宣太后(?―前265年),芈(mǐ)姓,出生地楚国丹阳,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宣太后是后宫逆袭的最典型的代表,本来作为秦惠文王一个低阶妃子(称她为“芈八子...

汉献帝要是换成汉武帝的话 汉武帝能够翻盘吗

汉献帝要是换成汉武帝的话 汉武帝能够翻盘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东汉末年,如果汉献帝刘协换成汉武帝,汉朝还有没有机会翻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汉献帝如果有汉武帝的英明,汉朝是有机会再次中兴的。公元192年,王允和吕布倒戈杀掉董卓后,汉献帝的机缘就来了。如果操作得当,汉献帝就能把关中变成中央直辖地。然后以关中为本钱,拿下整个西北...

乾隆在位时期和珅作为一个贪官 乾隆为什么不杀他

乾隆在位时期和珅作为一个贪官 乾隆为什么不杀他

还不知道:乾隆死前不杀和珅有哪些因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到贪官,无可避免的会提到和珅,这个清朝巨富,一个人的资产抵得上清政府十五年的收入总和,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那么千古一帝乾隆为何不杀和珅,而且对其贪污腐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首先,和珅能成为乾隆身...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留下十万蒙古女人 朱元璋是怎么处理她们的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留下十万蒙古女人 朱元璋是怎么处理她们的

对消灭元朝后,朱元璋是怎样处理十万蒙古女人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元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朝代之一,种族等级制度让汉人面临无法生存的情况,皇室内部为了争夺权利,杀伐之事不在少数,朝堂官员更是贪淫腐败,最终受苦的,乃是辛辛苦苦的老百姓。由于各地民愤四起,多处地...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