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诸葛亮喊着将汉室还于旧都,为何没有把长安作为战役目标?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8-04)220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要让汉室还于旧都,为何在北伐中,始终没把长安作为目标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诸葛亮执掌蜀汉政权后,为了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对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北伐都未能成功,但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让世人敬佩。纵观这些北伐,我们会发现,虽然诸葛亮的口号是将汉室还于旧都,但是他却始终没有把长安作为战役目标,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诸葛亮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诸葛亮虽然自比管仲乐毅,但是他真正指挥战争的时间并不长。诸葛亮的祖上曾经担任过汉朝的司隶校尉,自然家学中有军事方面的知识传承。诸葛亮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自然拥有了很深的军事造诣,为他以后指挥战争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由于刘备手下拥有关羽、张飞、马超这些一流的武将,缺乏的是治国理政的人才。因此,刘备将诸葛亮当作萧何一样使用,尽量发挥他治国理政的才干,没有让他亲自指挥作战。诸葛亮治理地方,编组训练军队,调配后勤资源,使得刘备作战足食足兵,没有后顾之忧,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取得了跨有荆益的战果。

诸葛亮喊着将汉室还于旧都,为何没有把长安作为战役目标?

但是在夷陵之战后,蜀军连遭败绩,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大批精锐人马和各级指挥员都丧失殆尽。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后,就肩负起重整军队的重任。在他的努力下,重建了十万蜀军,诸葛亮亲自率领他们走上了北伐战场。

我们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就会对诸葛亮的指挥才能有所了解。诸葛亮拥有深厚的军事造诣,在理论上超越当时的将领一筹。他编练军队得心应手,训练出的军队戎阵整齐,号令严明。但是在战争初期,诸葛亮和他的军队都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缺乏丰富的实战经验。这种实战经验只能依靠作战取得,理论上的经验是靠不住的。

因此,在前三次北伐中,诸葛亮先后遭受了挫折。但是这些挫折也丰富了诸葛亮的实战经验,使得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开始,在他的出神入化的指挥下,得到实战锻炼的蜀军打得魏军节节败退,进不敢战,退不敢追。可惜天不假年,诸葛亮英年早逝,未能实现他的理想。

二、不攻打长安,是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没有把长安当作战役的目标,这是因为无论从自然条件还是蜀军的能力上,这样做都是不现实的。在历史上魏延曾经向诸葛亮进献“子午谷奇谋”,想要从子午谷奇袭长安,遭到了诸葛亮的拒绝。这是因为诸葛亮明确知道,袭取长安既没有意义,也不现实。

诸葛亮喊着将汉室还于旧都,为何没有把长安作为战役目标?

首先,由于长期的战乱,长安已经失去了关中战略要地的地位。在东汉时期,朝廷将都城定在洛阳。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的长安,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到了董卓时期,东汉朝廷迁到长安,不但没有给长安带来繁荣,反而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就在这一次次的战争中,长安遭受了很大的破坏。整个关中地区荆棘遍地,荒无人烟。长安这座巨大的城市,失去了居住的百姓,沦为了一座死城。它空有巨大的城市,却城墙崩塌,处处防御空虚,无法防守。再加上供给困难,更是给防守者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可以说,长安是防守者的恶梦,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包袱,易攻难守。诸葛亮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是不可能去接下这个包袱的。因为即便是蜀军拿下了长安,蜀军仅仅才十万人马,为了守卫长安就要把大部分军队投入进去。再加上关中千里平原,蜀军无法制约以骑兵为主的魏军行动,使得自己陷入孤立被困的局面。诸葛亮是不会做出这种得不偿失的行动的。

其次,从实战经验看,诸葛亮是不会采取与曹魏进行城市攻防战的作战方式的。要攻打长安这样的巨大城市,就要进行长时间的城市攻防战。而这种作战能力,是蜀军所欠缺的。在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对陈仓发动进攻,就是为了检阅蜀军的这种能力。

从实战表现来看,结论是令人失望的。数万蜀军攻打千余魏军据守的陈仓,用尽了一切手段,经过二十多天的激战,居然没有攻打下来。这场战斗,让诸葛亮清楚认识到蜀军的实力,对于迅速拿下长安是力不从心的。如果战争转入持久状态,前有长安,后有魏军援军,蜀军是无法取胜的。因此,在诸葛亮的北伐过程中,仅在第二次北伐中对陈仓进行过攻城战,再也没有攻城的行动。

第三,诸葛亮真正的作战方针。由于关中平原和蜀魏两军的特点,诸葛亮经过多次战役试探,决定了最终的作战方针,那就是以野战为主,消灭魏军主力,然后再席卷关陇。如果消灭了魏军主力,长安也就唾手可得了。

诸葛亮喊着将汉室还于旧都,为何没有把长安作为战役目标?

由于蜀军缺乏实战经验,也缺乏久经沙场的骨干,诸葛亮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作战方式,那就是防守反击的方式。在作战中,以诸葛亮“八阵图”训练出来的蜀军,先以顽强的防守挫败敌人的进攻,然后再抓住敌人的破绽进行反击。这种方式让魏军防不胜防,屡遭败绩,连王双、张郃这样的悍将都被蜀军杀死。

从第四次北伐开始,诸葛亮的这种作战方式就已经成熟起来。面对战斗力越来越强的蜀军,魏军只得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虽然曹魏君臣自诩说是他们制订了周密的计划,要先消耗蜀军的粮草,利用蜀军后勤供应的困难,在蜀军粮草耗尽撤退时,再追击破敌。

这个计划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发挥了点作用,可是在追击诸葛亮的时候,魏军却遭到了惨败,名将张郃命丧沙场。等到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魏军就再也不敢出战,任凭诸葛亮在他们的大营前进行屯田。如果不是诸葛亮病逝,战争的结局还不知道怎样。

因此,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讽刺诸葛亮不是勇者,不敢直插他的后方攻打长安,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在诸葛亮的以野战破敌的战术方针下,长安根本就不在诸葛亮的作战目标之中。

结语: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从来没有把长安作为战役目标。这是因为长安遭受长年战乱,已经失去了战略要地的地位。诸葛亮攻下长安既没有意义,还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需要把大部分蜀军投入进去。再加上关中千里平原,以骑兵为主的魏军能够纵横穿插,把长安置于被围困的境地,加重蜀军的不利态势。

再加上蜀军缺乏攻坚能力,难以迅速夺取长安。如果形成相持局面,对蜀军十分不利。因此,诸葛亮为蜀军量身定制了防守反击的作战方式,采取野战击破敌军主力的作战方针。如果歼灭了魏军主力,关陇自然就收入囊中了。可惜魏军坚守不战,再加上诸葛亮英年早逝,使得他的作战方案没能达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08/329374.html

“诸葛亮喊着将汉室还于旧都,为何没有把长安作为战役目标?” 的相关文章

刘备要是统一三国的话 刘备会不会除掉诸葛亮

刘备要是统一三国的话 刘备会不会除掉诸葛亮

对如果刘备一统三国,他会除掉诸葛亮吗?五虎上将中哪些人会倒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早在商王朝,枭已然作为王朝的图腾出现了。枭雄则是形容烈鸟一样的人物性格,逐步演变成为形容胸怀大志、内附机心、杀伐决断、不囿古今的人物。用通俗话来说,这类人往往有...

有哪些与关羽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关羽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以忠义见称于后世。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轶事典故许田围猎刘备与曹...

郤正:蜀汉至西晋时期学者、官员,曾为刘禅撰写投降书

郤正:蜀汉至西晋时期学者、官员,曾为刘禅撰写投降书

郤正(?-278年),本名郤纂,字令先,司州河南郡偃师县人,三国蜀汉至西晋时期学者、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好学,广读古籍。弱冠即善写文章,为蜀汉朝廷征为秘书吏,官至秘书令。公元263年(景耀六年),曹魏攻伐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郤正为之撰写投降书。后随刘禅...

有哪些与邓芝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邓芝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邓芝(178年-251年),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三国时期蜀汉重臣,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邓芝早年曾被预言能位至大将,后被刘备任为郫令,升迁为广汉太守。因任官公廉且有治绩,被征入朝为尚书。刘备逝世后,奉命出使吴国,成功修复两国关系,并深...

刘繇:汉末群雄之一,曾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

刘繇:汉末群雄之一,曾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

刘繇(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东汉末年宗室大臣,汉末群雄之一,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太尉刘宠之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繇最初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任下邑县长时,因拒郡守请托而弃官。后被征辟为司空掾属,除授侍御史,因战乱而不到任,避居淮浦。兴平元...

在扳倒鳌拜以后,康熙做了哪些事情?

在扳倒鳌拜以后,康熙做了哪些事情?

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康熙在扳倒鳌拜以后,对鳌拜的处罚,有很多让人不太理解的地方。为了搞清楚康熙是怎么处理鳌拜的,我们先来看两段史料。第一段史料《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

薛珝:三国晚年东吴官员,见证了蜀汉末期的民生凋敝

薛珝:三国晚年东吴官员,见证了蜀汉末期的民生凋敝

薛珝(生卒年不详),沛郡竹邑人,三国晚期吴国官员,太子少傅薛综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门荫入仕,累迁五官中郎将。曾多次奉命出使益州,见证了蜀汉末期的民生凋敝。迁将作大匠,修建宫殿。建衡元年,出任威南将军、大都督,带兵攻打交趾,授交州牧。卒于回国途中。人物生平出使蜀国吴...

明末时期有哪些农民起义军领袖投降了明朝?

明末时期有哪些农民起义军领袖投降了明朝?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末崇祯年间,明朝军队和关内的农民起义军鏖战十数年。期间,有明军将领投降农民起义军,转身成为推翻明朝的急先锋。同样,也有农民起义军将领被明朝招安,转身拿起刀枪,砍向曾经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