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孟达也算是曹魏的将领了,为什么司马懿还要讨伐他?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8-07)110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孟达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历史上,有一个经典的战例,就是司马懿克日平孟达。在这一仗中,进攻的一方是司马懿,而防御的一方上庸的守将是孟达。不过,上庸是曹魏的地盘,而孟达也是曹魏的将领,为什么司马懿要讨伐他呢?

孟达也算是曹魏的将领了,为什么司马懿还要讨伐他?

这是因为孟达又双叒叛变了,算上这次,已经是孟达第三次叛变了。这样的记录,在三国时期已经是登峰造极了。吕布背叛了两次,就被张飞骂成三姓家奴,这孟达比吕布还要更胜一筹。

孟达本是凉州人士,他和法正是好朋友,一起入川寻求出路。可是刘璋暗弱,他们的才能得不到发挥。于是他们就和张松商量,把西川献给有能力的人。从这一点来看,这几个人的品格也就有问题。主公能力差,自己得不到重用,就出卖主公,这就有点过分了。

不过,他们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就在张松献图,把西川献给刘备后,孟达和法正也决定为刘备效力。孟达和法正奉刘璋之命,各帅二千兵马,来迎刘备入川。可是刘备却做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决定,他让孟达率领所有的四千人马,帮助关羽守卫荆州。而刘备只带领法正入川,夺取了西川。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感觉到刘备对孟达的一丝疑虑。

在后来刘备调荆州援军入川的时候,刘备也没有调孟达入川,而是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再后来,刘备派孟达攻打房陵。孟达捅了他之一个马蜂窝。他顺利的攻下了房陵,可是在史书上记载,房陵太守祺被孟达的兵所害。这个蒯祺是谁?是诸葛亮的姐夫。而这个害字也大有文章,如果蒯祺因为顽抗被孟达的手下所杀,那就谈不上个害字。这中间的利害,孟达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孟达也算是曹魏的将领了,为什么司马懿还要讨伐他?

接下来,孟达又攻打上庸。这个时候,刘备派刘封顺流而下,统领孟达攻下了上庸。在表面上,刘备是怕孟达一个人拿不下上庸,实际上,是派刘封来统帅孟达。在孟达看来,让乳臭未干的刘封来指挥自己,心里肯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于是,刘封和孟达不和的引子就埋下了。这个时候,孟达又捅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马蜂窝。在关羽要求上庸派兵支援襄樊前线的时候,他鼓动刘封以山城初定,不可动摇为由拒绝了。这也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

孟达在关羽死后,感觉情况不对,他就捅了人生的第三个马蜂窝。那就是借口刘封对自己的欺压,给刘备留信,率领自己的人马投降了曹魏。随后,得到曹丕赏识的孟达,率领军队夺取了上庸。曹丕将上庸、房陵和西城三郡合为一处,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留下治理。而刘封则在败回成都后被刘备所杀。刘备杀刘封后又十分后悔,为之流涕。可以说,孟达捅了这三个马蜂窝,将整个蜀汉君臣全部得罪净尽。后来诸葛亮诱降孟达时,他手下的费诗就公开反对,可见蜀汉君臣对孟达的看法。

孟达到了曹魏后,得到了曹丕的赏识重用,当然也遭到了他人的嫉妒中伤。其中以刘晔和司马懿为代表,认为他反复无常,不可信任。刘晔说,“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司马懿则直截了当地说,“达言行,不可任。”多亏了曹丕信任孟达,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

孟达在朝廷中也寻找保护伞,他和桓阶、夏侯尚亲善,得以自固。可是等到曹丕去世后,桓阶、夏侯尚也都相继去世,孟达困难的日子就到来了。孟达考虑到朝中没人,司马懿和刘晔都是曹睿信任的臣子,对自己没有好印象。加上自己所处的位置在边境上,位于三国交界的地区,如果自己被朝廷的敌人陷害,就很难分辨了。

孟达也算是曹魏的将领了,为什么司马懿还要讨伐他?

于是,孟达又捅了他人生第四个马蜂窝。那就是串通蜀汉和东吴,企图自保。在这个时候,孟达又玩弄起他的手腕,他想串通蜀汉和东吴,利用自己位于三国交界的有利地势,达到割据自保的目的。可是孟达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举反而将他置于死地。

诸葛亮马上对孟达做出了回应。不过,诸葛亮对孟达的拉拢,遭到了手下的反对,而诸葛亮本身出于对孟达归降的诚意有怀疑,在孟达造反的时候,也没有救助他。

孟达虽然和诸葛亮反复交涉,可是他只是口中说要回归蜀汉,却一直没有实际的行动。在诸葛亮发动之一次北伐之前,面对孟达口是心非的举动,诸葛亮采取了自己的方式,以诈降计逼孟达造反。

诸葛亮派郭模去曹魏诈降。郭模故意将孟达与诸葛亮串通谋反的机密,透露给孟达的政敌申仪。司马懿得到消息后,来不及向曹睿报告就昼夜兼程,杀往上庸。孟达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严重的误判,他认为司马懿要报告皇帝,在得到皇帝的指示后再出兵,这段时间足够自己做好叛变的准备。

可是,当司马懿杀到上庸城下的时候,孟达还没有做准备。这样,措手不及的孟达,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被司马懿平定,孟达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结语:

我们看孟达的一生,对这个人的评价反复无常的恰当的。他先叛刘璋,再叛刘备,最后又叛变曹魏。他在三国之中左右逢源,为了保存自己使尽了解数。

但是,尽管孟达八面玲珑,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却让所有跟他有关的人都吃尽了苦头。他杀了诸葛亮的姐夫、害死关羽和刘备的义子刘封,再反复出卖蜀汉和曹魏的利益,到最后,连他的手下申仪都和他为敌。试想一下,一个人做人做到了这个地步,他会有什么好下场吗?

因此说,孟达的死完全是他咎由自取。这也印证了那句话,叫做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08/329891.html

“孟达也算是曹魏的将领了,为什么司马懿还要讨伐他?” 的相关文章

诸葛丰:西汉时期官员,自幼聪慧,性情刚正不阿

诸葛丰:西汉时期官员,自幼聪慧,性情刚正不阿

诸葛丰,字少季,琅琊诸县人,西汉官员,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先祖。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诸葛丰自幼聪慧,读经阅史,曾为御史大夫贡禹属官,后荐举为文学侍御史。汉元帝时,曾授其为司隶校尉,继而长为光禄大夫。他性情刚正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奉承之小人...

庞德公:东汉末年名士、隐士,与隐居襄阳一带的名士交往密切

庞德公:东汉末年名士、隐士,与隐居襄阳一带的名士交往密切

庞德公是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隐士。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庞德公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庞德公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对诸葛亮、庞统...

吕乂: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生活俭朴,以清明能干著称

吕乂: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生活俭朴,以清明能干著称

吕乂(?-251年),字季阳,荆州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吕乂出身南阳吕氏,自幼丧父,喜好读书弹琴。初任典曹都尉,管理盐税,迁绵竹县令,政绩卓著,拜巴西太守。诸葛亮北伐中原,以为汉中太守,督促农事,供应兵员军需粮草。诸葛亮死后,累迁蜀郡太守。后来...

钱氏腿残眼瞎又无子嗣 朱祁镇复位后为什么还要立她做皇后

钱氏腿残眼瞎又无子嗣 朱祁镇复位后为什么还要立她做皇后

还不知道:朱祁镇复位之后,为什么还要复立腿残眼瞎又无子嗣的钱氏为后?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代皇帝,也算是一生坎坷。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御驾亲征北方强敌瓦剌,结果五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他本人也在“土木堡”这个地方,被敌国瓦剌的太师——也先所俘...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如此放心 康熙为何还害怕太子夺权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如此放心 康熙为何还害怕太子夺权

还不知道:为什么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标,康熙却很怕太子胤礽夺权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子,有的没起名就夭折了,其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子都夭折了,胤禔是第五子,胤礽是第六子,在正式排序上,胤禔是老大,胤礽是老二。胤禔虽然是老大,但他是小老婆...

失去荆州就意味着失去天下 刘备为什么不派赵云去守荆州

失去荆州就意味着失去天下 刘备为什么不派赵云去守荆州

还不知道:荆州之失是天下之失,刘备为何不让赵云守荆州?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时期,蜀国之所以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很大的原因在于丢失了荆州这个军事要地。荆州不仅可以进攻东吴还可以进攻曹魏,而且是粮食生产之地,对蜀国来说是极大的助力,拥有着这样的地区,蜀国的胜算也就...

历史上奇皇后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奇皇后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奇皇后是元惠宗)第三任正宫皇后,名完者忽都。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奇氏出身于高丽大贵族家庭,她的父亲奇子敖在朝中担任总部散郎。奇氏早在高丽时便艳名远扬,一些两班贵族都曾向奇子敖求娶她。但奇子敖认为她奇货可居,所以一心想把她献给高丽王,以谋得政治上的利益。自元朝建立后,弱小的高丽国便主动...

陆凯:三国时期东吴重臣,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闻名

陆凯:三国时期东吴重臣,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闻名

陆凯(198-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丞相陆逊的族侄,大司马陆抗的族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黄武年间,举孝廉出身,曾任永兴县长、诸暨县长,颇有治绩。拜建武都尉、儋耳太守,与聂友率军讨伐朱崖和儋耳,迁建武校尉。五凤二年(255年),讨斩零陵山贼...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