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宋仁宗当作宰相之才,韩琦为何建议不应立刻重用?
韩琦曾经反对苏轼担任制诰、起居注官,这是为什么呢?韩琦为何建议不立刻重用苏轼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少年成名,才华横溢,被宋仁宗当作宰相之才。但是,苏轼仕途充满坎坷,屡遭打压,甚至差点在“乌台诗案”里被宋神宗杀掉。他的官职一直做得不大,直到1085年宋哲宗即位后才得到重用,升任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其实,苏轼曾经得到过一位皇帝的青睐。这位皇帝打算提拔重用苏轼,却遭到了宰相的 *** ,未能成功。
这位皇帝叫宋英宗。
宋英宗原名赵宗实,生于1032年2月16日,是宋太宗赵光义曾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由于宋仁宗膝下无子,收养了赵宗实,作为皇位继承人培养。1063年,宋仁宗病逝后,赵宗实继承了皇位,即宋英宗。
宋英宗还在当皇子的时候,就听说过苏轼的大名。这好像是废话?在宋仁宗年间,有一代文宗欧阳修的大力提携,苏轼早就名动京城,堪比今天有几百万、几千万粉丝的“网红”。他每写一首新诗出来,马上就会被好事者传遍京城。人人都想得到苏轼的诗词,就像今天的年轻人想得到明星的签名照片一样。
宋英宗即位后,打算效仿唐朝皇帝的做法,将苏轼招进翰林院,任职知制诰。知制诰的职责是为皇帝起草诏令,相当于皇帝的高级顾问,身份极为尊贵。
更重要的是,做过知制诰的官员,下一步就会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真正的精英阶层,是朝廷的顶梁柱,能够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决策之中。以至于北宋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宰辅之臣都将在翰林学士中选用。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王旦、韩绛、曾公亮等一代名相,都曾经做过翰林学士。
在唐朝时,皇帝经常将有才华的读书人招进朝廷,授任知制诰、翰林学士一类的职位。唐玄宗就曾经将大诗人李白招进朝廷,供职于翰林院。只不过,李白日渐厌倦了御用文人的生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唐玄宗放出去了。假如李白不离开朝廷,假以时日,未尝不会官至宰辅之臣。
照说,宋英宗想任命苏轼为知制诰,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宰相韩琦站出来表示反对。韩琦说:“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在这里,韩琦承认苏轼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将来必成大器。只不过,朝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苏轼作为人才,在朝廷里慢慢培养,然后根据他的表现、能力进行提拔选用,这样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现在,突然提拔苏轼到如此重要的岗位上来,不但不会给天下读书人做出好榜样,反倒还会害了苏轼。
韩琦是与范仲淹、富弼等人一起主持过“庆历新政”,与范仲淹一起到西北边疆抵抗过西夏的名臣,向来以敢于直谏闻名。在宋仁宗在位末期,韩琦当上了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另一名宰相曾公亮主持朝中政事。韩琦与苏轼没有个人恩怨,当然不会故意与他过不去。这段话,我们可以理解为韩琦出于公心,“对事不对人”。
宋英宗听了韩琦这番话,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就退而求其次,提出把苏轼任命为起居注官。起居注官的主要职责是跟随在皇帝身边,记录他的言行举动。以后,起居注官所记载的内容将会作为重要史料写进史书。不料,韩琦依然摇摇头说:“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帖职与之,且请召试。”
在韩琦看来,起居注官与知制诰的职位差不多,一样不能轻易授任。韩琦建议,不如在馆阁里给苏轼安排一份帖职,从基层文字工作踏踏实实地做起。就算这样,韩琦还附带了一个条件,要苏轼像其他人一样参加考试。
宋英宗担心苏轼考不好,可韩琦一再坚持,也就只好如此了。果然,苏轼在考试时考砸了,只考了一个三等,只能算是勉强过关,进入了直史馆上班。
后来呢,苏轼听说了这件事,不无自嘲地对别人说:“公(韩琦)可谓爱人以德矣。”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韩宰相这是为我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