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有多少兵马?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闯王李自成率大顺军攻下了明朝首都北京,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类似的一幕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回,这往往意味着一个旧王朝的终结和一个新王朝的诞生。但这一次,历史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1644年四月初,大顺军攻克北京的消息传到了满清这边。大臣范文程向摄政王多尔衮上书奏请出兵南下,夺取中原。多尔衮接受了这一建议,并立即展开战争动员。在清都盛京(今沈阳)的朝鲜使者对当时情况做了这样的记载:顷日,九王(指多尔衮)闻中国本坐空虚,数日之内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四月九日,多尔衮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声炮起行。从这些记载上可以看出,满清当时是举倾国之兵南下了。
镇守山海关的原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在得知了崇祯皇帝殉国的消息后,起初接受了李自成的劝降,并率部前往北京朝见新主。可是,当吴三桂到达河北玉田县,离北京城已经只有一步之遥时,他却突然改变主意决定投降满清,并率部重新杀回山海关。李自成闻讯后急率大顺军赶赴山海关与吴三桂、满清组成的联军展开激战,结果以李自成大败告终。之后清军一路乘胜追击,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迅速击溃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明朝残余势力在南方组建的南明弘光政权。那么问题来了,清军一路推进,锐不可当,到底在入关时带了多少人马呢?
关于清军入关时带了多少人存在好几种说法,有的说二十万,有的说十五万,也有的说十三万。事实上,这些说法都不准确。在雍正皇帝主持编著的清史文献《大义觉迷录》中其实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师时,兵亦不过十万。夫以十万之众,而服十五省之天下,岂人力所能强哉!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清军当时总兵力在十万左右。
既然知道了清军入关时仅有十万余人,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清军凭十万之众就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相继击溃了大顺政权和南明弘光政权呢?要知道无论是大顺还是南明,总兵力都不下百万。为什么人数占绝对优势的一方,反而被彻底碾压呢?
关于这个问题,《大义觉迷录》中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其时统领士卒者,即明之将弁;披坚执锐者,即明之甲兵也。清军入关后,原先明朝的文臣武将纷纷率部投降。起初投降的还是几千、几万人,而到了后来,竟然发展到整支部队数十万人看到清军过来就直接投降,比如南明江北四镇中的刘泽清、刘良佐都是如此。更让人无力吐槽的是,清军抵达南京前,南京还有二十余万大军,结果弘光皇帝朱由崧偷偷开溜,留守在南京的大臣赵之龙、王铎、钱谦益等人献城降清,清军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南明的京师。
因此,清朝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满清八旗军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最主要依靠的就是利用这些投降的 *** 军队,去攻打那些尚未投降的 *** 军队。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各地抗清势力才纷纷崛起。但此时清朝已经拥兵百万,占据了绝对优势,再想逆风翻盘,显然已无力回天了。